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新职业关系下高职生素质需求与优化策略

新职业关系下高职生素质需求与优化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26888 浏览:1216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无边界职业生涯打破了组织与个体职业关系的终身化检测设,使得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同时对个体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高职毕业生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定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通用性的就业能力,培育合理的社会关系资本,从而为毕业后的可持续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新职业关系;高职毕业生;素质
作者简介:桑雷(1983-),男,山东临沂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马蕾(1981-),女,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等教育供应链视角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瓶颈及对策研究”(编号:12JDSZ3031),主持人:桑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供应链管理应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瓶颈问题研究”(编号:2011SJB880071)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桑雷。
1001-7518(2012)21-0055-03
一、前言
1994年,美国学者Arthur在《组织行为》杂志上首先提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Boundaryless Career)这一概念,并把其界定为“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就业机会”①。1996年,Arthur和Rousseau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无边界职业生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998年,美国学者Sullivan开发出职业生涯分类方格,他根据内在的工作价值和能力的可迁移性两个变量,对传统的职业生涯类型进行重新划定,为研究传统职业生涯向无边界职业生涯转换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说,无边界职业生涯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组织发展的多元化和岗位流动的频繁化,劳动者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趋势。高职毕业生作为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在无边界职

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udooo.com

业生涯时代,科学设定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可持续性就业能力,对于毕业后的有效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职业关系的新变化与就业素质需求的新定位

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无边界职业生涯不仅打破了传统职业生涯中组织与个体雇佣关系的终身化检测设,使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而且使组织与个体间的就业关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概括的说,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组织与员工就业心理契约发生的变化上。在传统的职业生涯背景下,员工终生或长期依附于一个组织,组织一般会对员工作出终生就业的承诺,组织与员工在长期的雇佣关系中逐渐建立起一种相对忠诚的心理契约关系,就业岗位的流动性不大。也正因为工作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员工个体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可确定性,组织更看重的是员工个体的专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员工个体的专业技能是评判其能否胜任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员工专业能力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职业发展和职位升迁。而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限于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组织很难再对员工作出终生就业的承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往往会根据组织内在的发展需要或外在的竞争压力,随时调整组织内的人员比例和结构,岗位的流动性成为一种常态,每一个员工个体都很难在同一个岗位上终其一生。面对更为频繁的岗位变动和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员工与组织之间相对忠诚的契约关系也逐渐式微化,员工个体更加倾向于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灵活的变换工作岗位,并在岗位的转换中动态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②。与之相对应的是,无边界的职业发展就使得组织对员工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技能。Sullivan对传统职业生涯与无边界职业生涯进行对比研究后指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就业能力,而非单一的专业技能。美国的非赢利性机构PPV的调查显示:一名仅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同一名完全缺乏技能的学生,其就业困难程度相差不大,只有那些具有通用就业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英国研究就业能力问题的权威专家York和Knight也反复强调:专业知识技能仅仅是企业录用毕业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那些具备超越专业边界能力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招聘单位的青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专业知识甚至不是主要的考量因素。由此可见,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随着职业关系的变化,个体在不同岗位间的流动加剧,对劳动者就业能力尤其是岗位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通用能力”的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培养中“重技能、轻通用”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思考”和“软技能”严重不足。因此,面对职业关系的新变化,高职院校必须认清无边界职业生涯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刻影响,重新思考毕业生就业素质能力的新需求和新特点。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需求特点及优化策略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新职业关系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最初就业,而且会间接影响到他们可能的就业转换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对于一直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毕业生而言,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为此,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突出对职业识别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等各种通用能力的养成,使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能够跨越不同的组织实现可持续就业。

(一)职业生涯的主观能动性要求高职毕业生增强职业识别能力,做好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

人职匹配理论是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相匹配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也即进行人职匹配。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职匹配更容易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功,反之,则会给职业生涯发展带来困难。因此,高职毕业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职业识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职业识别能力,即职业生涯识别能力,指个体对职业生涯(职业目标、职业价值等)的认识和理解。美国学者Hall在2004年提出“适应能力一自我意识”矩阵模型。他认为,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职业生涯识别与适应能力紧密相关③。作为职业生涯成功的两个基本要素,自我意识和适应能力的互动直接决定着个体的职业取向。那些自我意识高、适应能力强的人更容易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取得好的成绩。相反,那些缺乏自我意识和适应能力,相对呆板、僵化的人,其职业生涯将会陷入困境。有鉴于此,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着眼于“全程化”,并着重把握好三个结点:确定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基础、设定多维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保障、制定合理的职业成功目标是关键④。具体的说,高职毕业生未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处于“个人选择”阶段,这时需要瞄准“职业锚”,并根据个人的不同特质有效地识别职业抱负和职业理想。当然,考虑到无边界职业生涯对未来职业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确定不能局限于某一固定的职业,而应当是某一类职业为主体,其它相关职业作为补充。高职毕业生自身确定的职业方向和现实可能性的交集最终会成为适合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而这一交集具有可变性,容易受到就业形势变化、个体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⑤。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确定之后,就是对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的设定问题。新职业关系下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可变性决定了其职业生涯成功目标的人本化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多维化。因此,在职业生涯成功目标的制定时,要改变过去那种拘泥于对提高待遇和晋升职位过分追求的现象,更加关注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意义、自身价值等这些主观方面的成功体验。因为,积极乐观的职业态度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工作的转换,增强个体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仅体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高职毕业生积极应对新职业关系,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理性选择。

(二)职业生涯的动态流动性要求高职毕业生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可持续就业能力素质

综合就业能力的提升是新职业关系下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综合就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这种“硬技能”,又包括职业认知、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通用能力。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然而根据课题组对江苏部分企业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的分析,有超过52%的企业认为高职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在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理念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作出适当改变,瞄准市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实训、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高职毕业生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发展中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就业竞争中的通用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新的职业关系下,这些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就业通用能力有着不同的认识,美国学者Lees通过国际比较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了学习意愿、自我激励、沟通技能、自我管理等25个方面;我国学者戴国强通过对50多家企业的调研提出,敬业精神、协作能力、人际沟通等是当前企业最看重的就业素质。由此可见,就业通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岗位适应能力集中体现出来。其主要表现为:个体在不同工作岗位和组织机构间转换时表现出的发展弹性;个体与不同的群体互动时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意愿;个体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环境变化需要表现出的迁移能力。虽然这些通用能力与个人的性格、意志等个人特质有一定关联,但也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培养产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着通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根据笔者的调研显示,有34%的毕业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41%的毕业生自我意识较强,团队协作能力缺乏。因此,高职院校在搞好刚性专业培养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高职毕业生柔性就业能力的形成。比如,采取开设心理讲座、拓宽实践渠道、提供实践机会等措施,引导高职毕业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实践锻炼,借此来培育和提升就业通用能力。

(三)职业生涯的市场导向性要求高职毕业生增强资源获取能力,培育合理的社会关系资本

美国学者Loury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帮助或促进获取市场中有价值的技能或有特点的人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反映到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就业社会资本指的是能够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持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的高职毕业生而言,往往对社会资本存在一定的偏见。根据笔者的调研,有62.5%的毕业生认为社会资本会影响就业公正,对社会资本抱有排斥的态度。的确,社会资本在运行中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公正就业的实现。但从资本的本质属性来看,社会资本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是就业中的一种潜在的可利用资源。为确保职业生涯发展的连续性,合理获取并利用一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必要的。美国学者Baker就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功除了依靠个人努力,同样也需要个人和他人间的关系。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职业关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社会资本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的同时,积极引导高职毕业生正视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价值,培育他们的资源获取能力,并合理开拓和利用社会资本为职业生涯发展怎么写作。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资源获取能力即个体应对职业生涯的无边界变化所需要积累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足够的人力资本(情商、道德评价、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就等于给职业发展增添了厚重的砝码。同时,凭借对社会资本的合理占有,不仅可以有效拓展个人身份,而且可以在同等条件下获取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高职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好校内外两种资源来积累社会关系资本。比如,通过参与课堂互动和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等,在与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网络;通过参加院系开展的各种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圈,与更多的同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网络;通过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怎么写作”、“大学生党员义工进社区”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内外活动,在社会怎么写作中建立起更为宽广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为职业生涯发展积累更多的人力和社会资本。
四、结语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随着职业关系的新变化,维系组织与个体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契约逐渐式微化,个体就业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实质上是一个建立在专业能力基础上的,融职业识别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等通用能力为一体的综合素质群,并且这些素质都是可以获取的能力,需要通过教育的实施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完善。
参考文献:
Arthur. M. B. The Boundaryless Calter: A new perspective for organizational inquiry.Journal oforganizational Behior,1994(15):295-306.
陈光辉.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与高职就业能力培养[J].职教论坛,2011(05):86-88.
[3]Hall. Douglas. T. The protean career: A quarter-century journey. Joumal of Vocational Behior,2004(65):1-13.
[4]窦春玲.大学生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J].江苏高教,2008(06):104-105.
[5]赵莉.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源于:毕业生论文www.udooo.com

2011(03):80-81.
责任编辑 王国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