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5935 浏览:208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一轮课改正在进行,每位教师都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课堂,在课堂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现在高中各科学习任务都比较重,尤其是语、数、外三门主课,学生几乎把课外时间全部用在这些科目上,而作为小科目的历史学科,学生所能给予历史学科的时间真是杯水车薪,我们历史教师所能做的恐怕只有提高历史学科的课堂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因此,在一节课中如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历史教学计划,完成历史学科的课标要求,最终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学习历史能力提升的最大化,是这节历史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依据。为能更好提高课堂效率,依据我们学校的教改思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及永威中学的教学经验并通过本人的努力探索实践,形成了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四段法教学模式)我将一节45分钟的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课分四段:第一段,课初5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记忆;第二段,课中25分钟的教师创设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检测;第三段,课中10分钟的教师引导,重难点突破;第四段,课末5分钟学生当堂巩固训练。
首先,学生紧抓课初5分钟的朗读记忆。历史是一门以识记为基础的学科它大量知识的消化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反复阅读是深化记忆的有效途径。课初5分钟的朗读记忆既可消除学生上一节课的疲劳,尽快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提高本节课的学习质量。重要的是它至少可以使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的内容或者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为达此目的,教师可在上课预备铃响了以后,组织学生迅速进教室,拿出书本,由科代表按教师提前做的重难点计划让同学翻到前一课并读这一课的重点历史内容。从上课准备的3分钟开始着手读书至上课后2~3分钟,一般的学生至少可读完上一课的重点内容,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可以把本节课的预习一遍。下一节课,接着读另一课的内容。按照我们学校历史课程的安排,每周2节课算,日积月累,一学期下来,利用课初3~5分钟朗读至少可读一本历史书1~2遍,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
其次,课中25分钟,20分钟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高中历史课堂标准的要求,创设问题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后5分钟时间学生通过做学案上的自主检测题进行自主检测。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这个课堂教学组织环节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但也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教师的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问题设计要科学精当,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节课历史知识重点,教师精心创设三到四个探究思考题,思考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由独立思考到同桌交流再到小组四人合作探究,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10分钟的教师提问点拨。这个时段,是历史知识的重难点突破,历史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疑,分步解疑,引导学生完成重难点突破。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把分析材料题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一位名人所说: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并导致积极行为,创造一个新期望的未来。这句话强调了“会学”才是提高素质的关键。教师提问学生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对于探究问题难度较大的,教师要多提问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并让他们介绍思考这类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使中差学生学到一些解题方法。最后,教师积极引导点拨,指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上教师的大面积的提问,无疑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为让学生不惧怕回答问题,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在此可借鉴多种方法:如老师的鼓励;回答不出的问题,让同桌帮助回答,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在此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不检测思索地回答“不知道”此时老师应耐心加以引导并指出老师提问的目的是为让同学们对本知识点印象深刻,让学生能主动接受老师的做法。积极地参与回答问题。
第四,无论课程进度如何,课末都要留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以巩固消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个时段,更需要教师精选试题,最好精心设计10个选择题,选择题设是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题题重点,题题课标。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研究发现,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两天后只留下28%,6天后只剩下25%。这些数据表明,知识刚学过之后,遗忘特别快。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学过新知识后,要“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当堂复习、巩固,才能不断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因此,课末5分钟的复习巩固训练的效果比课后用15分钟来复习要好得多。因此,无论课程进度多慢,我们都要在课堂结束前5分钟给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以达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目的。
总之,一节历史课,课初的朗读记忆;课中的学生课堂自主探究自主检测,课中的教师重难点的点拨;课末的当堂巩固训练。这样的四段法教学模式,就我个人理解就是学习——巩固——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在我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坚持并努力实践着,这样的教法使我的历史教学更加高效,学生非常欢迎,学生的历史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