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版本学 >鲁迅辑校古籍述评学位

鲁迅辑校古籍述评学位

收藏本文 2024-02-01 点赞:3784 浏览:124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将鲁迅辑校古籍的主要研究成果分为集部古籍、小说文献、子史典籍、乡邦文献及鲁迅与文献学、古籍整理关系等五类,逐一加以述评。指出已有研究集中于考述具体文献、宏观总结鲁迅辑校古籍的学术活动等两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也有选题冷热不均、缺乏申发其学术史意义的研究、研究深度与细密度仍有提高余地等问题,总体而言,辑校古籍研究仍是鲁迅研究中较薄弱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鲁迅辑佚校勘古籍整理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与新文化运动无可争议的核心人物,对他的研究早在其生前就已展开,时至今日,研究成果已极为丰富,涵盖了其生平、文学创作、思想等诸方面。可以说,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最为成熟和发达的专门领域。
由于鲁迅在历史上更多是以文学家、思想者的面目出现,因此研究者也将绝大部分精力于对“文学家鲁迅”、“思想者鲁迅”的考察,“学者鲁迅”的受关注程度明显逊于前两者,因此对于鲁迅学术活动的研究较少,而对鲁迅辑校古籍的研究尤显稀少。与其他领域相比,这一领域研究起步晚,成果数量少。以下拟对已有研究分类择要评述。
1鲁迅辑校集部古籍的研究现状
鲁迅曾多次校勘《嵇康集》,加之他对“魏晋风度”的偏爱,是以鲁迅辑校《嵇康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汪和《关于鲁迅先生手稿<嵇康集考>》、陈梦韶《关于鲁迅遗著<嵇康集考>》写作于手稿发现之初,简略介绍了手稿情况,考证出该稿系鲁迅执教厦门大学期间为《厦大国学》所作。徐文玉《<嵇康集考>发现记》披露了手稿发现过程中的细节 [3]。
赵英《鲁迅校录<嵇康集>》细致梳理了鲁迅校书的时间脉络[4]。顾农《关于鲁迅校本<嵇康集>手稿》全面考察了各种鲁迅校本手稿,结合《鲁迅日记》等材料,考证鲁迅校书史事,将其校书方法归纳为“研究所校之书的版本源流,慎重地选定校勘底本”,“据实际情况,确定校勘操作具体方针”两点[5]。
相比之下,鲁迅校《沈下贤文集》的受关注度明显逊色。顾农《关于鲁迅校本<沈下贤文集>》是仅有的重要成果——考述该书的各种鲁迅校本,复原鲁迅校书过程[6]。
2鲁迅辑校小说文献的研究现状
鲁迅对小说文献(尤其是古小说)系统性、开创性的整理研究,是他对小说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当推《古小说钩沉》,该书本身又是辑佚著作,因此成为鲁迅辑校古籍研究的最大热点。
《古小说钩沉》的重要研究者首推林辰。《古小说钩沉》是未完全之作,在篇目次第、辑录年代、原始规划等基本问题上均存在不明点,林辰先后撰写了《关于<古小说钩沉>的辑录年代》、《<古小说钩沉>所收各书及其作者考略》、《鲁迅计划中<古小说钩沉>的原貌》、《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的成就及其特色》(均收入所著《鲁迅述林》)[7],考证细密,廓清了诸多疑点,结论坚实可信。
其他较为活跃的研究者则有顾农、赵英。顾农针对《古小说钩沉》的系列论文,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该书的成书过程、编纂体例、成就不足等诸多问题[8-10]。赵英《未曾发表过的鲁迅撰<说目>》披露了之前秘藏的鲁迅手稿,更揭示出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上未为人知的工作[11]。此外,赵英《籍海探珍——鲁迅整理祖国文化遗产撷华》是迄今仅有的探讨鲁迅与传统典籍文化关系的专著,书中以相当篇幅考述了多种鲁迅辑校之书,重在理清鲁迅辑校各种古籍的时间脉络,对《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着墨尤多[12]。
此外,陈龙通过对具体书籍的实际比勘和版本调查,考证了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所用典籍的版本问题[13]。朱成华等人以札记方式订正了《古小说钩沉》的错漏及整理本的点校讹误[14-18]。李柏、赵伟则对《古小说钩沉》所收的具体书籍进行了校勘学方面的订正辨疑[19-20]。
《唐宋传奇集》是鲁迅小说文献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受关注度却远不及《古小说钩沉》。顾农《关于<唐宋传奇集>手稿》考察了该书编纂过程、文献成就等问题点,是最主要的相关研究成果[21]。
除了针对具体文献的个案研究,宏观式的总括研究也是鲁迅辑校小说文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维培《鲁迅在古代小说文献学上的贡献》通过《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论述鲁迅在构建中国古代小说文献学基础的学术成就[22],叶树声《鲁迅辑佚小说探微》则侧重于总结鲁迅辑录小说文献的方法[23]。
3鲁迅辑校子史典籍的研究现状
在鲁迅辑录的史部古籍中,《谢承后汉书》较为重要且部帙较大。卢芳、汤颖仪《没有被忘却了的工作——以鲁迅先生辑校的谢承<后汉书>为限》是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谢承后汉书》的历史渊源、鲁迅辑佚的过程、方法和成就予以综合考察[24]。
在子部典籍中,顾农《关于鲁迅辑本<范子计然>等五种》以鲁迅手稿为研究依据,论及《范子计然》、《魏朗子》、《任奕子》、《志林》、《广林》等5种古籍的鲁迅辑本,考述辑录时间,论述鲁迅辑本的价值成就[25]。
对于鲁迅校本《岭表录异》,学界研究相对较多,其中以顾农的系列论文最为重要,其研究风格与前列顾氏诸文相同,侧重于史事梳理与价值述评[26-27]。李春桃《<岭表录异>及其校本》首先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清理了该书的基本情况,然后考述鲁迅校书过程,并具体比较了鲁迅校本与商壁、潘博校本的优劣[28]。
此外,鲁迅辑校的多种子史典籍(如《云谷杂记》、《虞预晋书》等),或尚未有研究,或仅流于一般介绍。
4鲁迅辑校乡邦文献的研究现状
对于乡邦文献的持久关注与精心整理,是鲁迅生命中值得注意的现象。在鲁迅辑校的乡邦文献中,以《会稽郡故书杂集》最为知名,因此相关研究大多以此书为题。林辰《<会稽郡故书杂集>是怎样的一部书》对该书的性质、纂集缘起做了提纲挈领的介绍[29]。赵英则利用各种鲁迅手稿本,考索该书的编纂经过[30]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udooo.com

。李亮《鲁迅与<会稽郡故书杂集>》细致论述了该书的编纂动机、收书范围与原则、纂集过程、辑校成就等问题[31]。刘思源《关于<会稽郡故书杂集>》描述了该书编纂刊刻过程中的细节[32]。在对鲁迅辑校乡邦文献的研究中,综论性研究占据了相当比重。李亮指出乡邦文献是鲁迅学术的起点,鲁迅辑校乡邦文献虽未脱出传统学术的范围,但其中蕴含着学术转型的因素[33]。邱永山则阐述了鲁迅研究乡邦文献的初衷、过程、学术方法与成就[34]。
5鲁迅与文献学、古籍整理关系的研究现状
就学术分野而言,辑佚校勘属于古典文献学研究,因此观照鲁迅与文献学、古籍整理的关系,也是鲁迅辑校古籍研究的常见路径。此类研究多系宏观概论,根据内容和研究重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从宏观角度阐发鲁迅古籍整理的成就贡献、学术价值。这类研究大多高度评价鲁迅在古籍整理方面的涉足广度与研究深度,或是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赞扬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保护继承。赵英、徐小蛮、王纯、李峰等人的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35-38]。②论述鲁迅整理古籍的特点、方法。这类研究同样主要以正面评价鲁迅整理古籍的方法细密、考据严谨为主,较为重要的有孙昌熙、王士让、韩中英的论文[39-41]。③阐发鲁迅与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主要阐述鲁迅对版本学、目录学的高度熟谙,考述辑校古籍时使用版本目录学手段、方法的情况,代表性成果有顾农《鲁迅与版本目录之学》,曹之的系列论文等[42-44]。④探讨鲁迅辑校古籍的内在动因。此类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目的是建立辑校古籍与鲁迅精神世界的关系,较具代表性的是许智银、肖振宇的论文[45-46]。
6对研究现状的思考
如上所见,对鲁迅辑校古籍的已有研究集中于以下两方面:①对具体文献的介绍与考证。研究者大量利用鲁迅手稿等原始材料,考述辑校史事,阐述价值成就,评骘优劣得失,其中大多以对鲁迅辑校书籍的具体过程进行编年性梳理为研究重点。②对鲁迅辑校古籍的学术活动予以宏观总结,这类研究多采取举例论述和宏观叙事相结合的论述形式。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廓清了不少事实层面的疑点,在学理层面,也有一定深度的阐发。不过,辑校古籍占据了鲁迅生命的相当部分,但却是鲁迅研究中最冷清的领域之

一、两者间存在很大落差,这必然不利于研究深度的推进。大体而言,主要有以下问题:

?研究选题“冷热不均”,研究完整度存在欠缺。具体表现为文学典籍热而其他典籍冷,知名典籍热而一般典籍冷。大量研究集中于《嵇康集》、《古小说钩沉》,子史典籍与乡邦文献相对较“冷”,少人垂顾,但其中最为知名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又相对较受青睐。
?对鲁迅辑校古籍的研究的基础目标应是复原历史现场,构建完整的历史叙述。如前述,已有研究普遍重视利用鲁迅手稿,能以文献学方法展开研究,尤其注重还原鲁迅辑校古籍的历时性脉络,考索同一古籍各种手稿的先后次序与相互关系。存在的问题则是:①尚有多种鲁迅辑校古籍未被研究,或流于一般介绍。②在论述优劣得失时(如选择底本是否精当合理、比勘异文是否有遗漏,搜集佚文是否完备等),已有研究多采取举例说明的方式,缺乏对辑校文本的彻底考察与对鲁迅辑校过程的全面描述。
?在评估鲁迅辑校古籍的成就价值时,已有研究大多单纯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出发,缺少对学术史意义的申发。事实上,“学者鲁迅”应是小说史家、文献学者和学术转型人物的合像。通过对鲁迅辑校古籍的情况进行研究,就微观个案而言,可以为考察“小说史家鲁迅”提供新视野,使对鲁迅的小说史学加以通观成为可能;大而言之,则可深入探讨20世纪初中国学术面临现代转型时,辑佚校勘这一传统学术技能是如何被融入现代学术的,特别是如何在构建文学研究(特别是小说史)的史料基础中发挥作用的。即便是以文献学眼光评判鲁迅辑校古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udooo.com

籍,也应重视通过横向比较(与同辈学者)、纵向比较(与前代学者),给出准确的学术定位。已有研究对此方面的论述尚显单薄。
此外,透过辑校古籍这一看似潜心于故纸堆的学术行为,探讨其与鲁迅的文学观、文学创作、知识结构、阅读选择乃至其精神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为考察“文学家鲁迅”、“思想者鲁迅”提供新角度和新空间。目前此类研究为数尚少,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大。
综言之,先行研究虽已取得不少成就,但辑校古籍仍是鲁迅研究的一大“价值洼地”,尚有大量问题点可供开掘或进一步研究,这有待于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汪和.关于鲁迅先生手稿《嵇康集考》[J].历史研究,1954(2):104.
陈梦韶.关于鲁迅遗著《嵇康集考》[J].历史研究,1955(3):84.
[3] 徐文玉.《嵇康集考》发现记[J].鲁迅研究动态,1989(4):61-62.
[4] 赵英.鲁迅校录《嵇康集》[J].鲁迅研究月刊,1990(7):48-51.
[5] 顾农.关于鲁迅校本《嵇康集》手稿[J].鲁迅研究月刊,1994(8):27-32.
[6] 顾农.关于鲁迅校本《沈下贤文集》[J].鲁迅研究月刊,1994(2):59-64.
[7] 林辰.鲁迅述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8] 顾农.《古小说钩沉》的成就与遗留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4(3):125-130.
[9] 顾农.《古小说钩沉》的成书过程[J].东北师大学报,1985(1):58-60.
[10] 顾农.关于《古小说钩沉》[J].鲁迅研究月刊,1990(12):34-39;1991(1):27-32.
[11] 赵英.未曾发表过的鲁迅撰《说目》[J].鲁迅研究月刊,1991(3):58-59.
[12] 赵英.籍海探珍——鲁迅整理祖国文化遗产撷华[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13] 陈龙.也谈古小说钩沉的用书版本——以《辩正论》为中心的考察[J].文学遗产,2011(2):140-143.
[14] 朱成华.鲁迅《古小说钩沉?甄异传》辑佚一则[J].鲁迅研究月刊,2011(7):94-95.[15] 朱成华.《古小说钩沉?列异传》校勘商兑二则[J].鲁迅研究月刊,2011(8):70-71.
[16] 朱成华.《古小说钩沉》札记二则[J].鲁迅研究月刊,2011(9):74-75.
[17] 陈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龙.《古小说钩沉》校勘一则[J].鲁迅研究月刊,2009(2):74-75.
[18] 谢政伟.《古小说钩沉》点校补正[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1(1):135-138.
[19] 李柏.鲁迅所辑《郭子》校勘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6):45-47.
[20] 赵伟.鲁迅辑佚《俗说》辨疑[J].鲁迅研究月刊,2010(4):77-79.
[21] 顾农.关于《唐宋传奇集》手稿[J].鲁迅研究月刊,1993(4):30-35.
[22] 周维培.鲁迅在古代小说文献学上的贡献[J].学术界,1990(4):59-63.
[23] 叶树声.鲁迅辑佚小说探微[J].津图学刊,1994(4):66-68.
[24] 卢芳,汤颖仪.没有被忘却了的工作——以鲁迅先生辑校的《谢承后汉书》为限[J].鲁迅研究月刊,2007(9):69-73.
[25] 顾农.关于鲁迅辑本《范子计然》等五种[J].文献,2000(4):254-263,253.
[26] 顾农.鲁迅校本《岭表录异》的成就及其遗留问题[J].扬州师院学报,1981(3):27-33.
[27] 顾农.关于鲁迅校本《岭表录异》手稿[J].鲁迅研究月刊,1995(7):45-47.
[28] 李春桃.《岭表录异》及其校本[J].社会科学家,2004(3):158-160.
[29] 林辰.鲁迅述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60-64.
[30] 赵英.从《会稽郡故书杂集》手稿看鲁迅的治学精神[J].鲁迅研究动态,1986(2):60-61.
[31] 李亮.鲁迅与《会稽郡故书杂集》[J].鲁迅研究月刊,2006(1):61-72.
[32] 刘思源.关于《会稽郡故书杂集》[J].鲁迅研究月刊,2000(1):85-86,81.
[33] 李亮.论鲁迅与乡邦文献[D].青岛:青岛大学,2006.
[34] 邱永山.鲁迅与乡邦文献及乡贤故书[J].鲁迅研究月刊,1995(10):43-49.
[35] 赵英.鲁迅在整理祖国文化遗产中的非凡贡献[J].鲁迅研究动态,1987(4):2-9.
[36] 徐小蛮.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及其研究价值[J].鲁迅研究动态,1987(8):4-10.
[37] 王纯.鲁迅先生对文献学的贡献[J].图书情报工作.2001(3):92-94.
[38] 李峰.鲁迅的文献学成就[J].史学史研究,2004(4):42-47.
[39] 孙昌熙.鲁迅整理研究我国古籍的科学方法[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2):14-17.
[40] 王士让.鲁迅古籍整理研究概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6(4):47-51.
[41] 韩中英.鲁迅古典文献研究初探[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42] 顾农.鲁迅与版本目录之学[J].贵州大学学报,1987(1):53-59.
[43] 曹之.鲁迅与古籍版本学[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1):17-22.
[44] 曹之.鲁迅与目录[J].图书情报论坛,1994(2):67-71.
[45] 许智银.论鲁迅整理古籍的动因及方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4):115-118.
[46] 肖振宇.苦闷的精神标记——鲁迅辑校古籍、抄古碑原因新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73-76.
[作者简介] 石祥,男,1979年生,讲师,博士,博士后,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