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编导 >主旋律论当代军事题材“主旋律”影视片与其价值

主旋律论当代军事题材“主旋律”影视片与其价值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17366 浏览:725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中国的“主旋律”影视片是中国影视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战争题材是当代“主旋律”影视片的重头,在影视界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仍然处于中国文化艺术体系的主流地位,并且对人们的审美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军事题材影视片都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一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反映一种中国军人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弘扬一种社会主义价值观。
[关键词] 军事题材;“主旋律”影视片;价值
影视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学,能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接受影视片传达的主题思想、价值观念。可见,影视片具有教育功能,而这一功能长期被影视片的娱乐功能所遮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的“主旋律”影视片是中国影视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不仅在于为观众带来视听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想象与补偿,更在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展现并提倡有益的价值观。“主旋律”影视片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精神内核,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是任何国家和社会体制都会重视和强调的。
就我国现有的“主旋律”影视剧来说,根据其所表达的内容可将题材大致分为军事战争题材、人物传记题材和社会生活题材。人物传记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剧是用传记形式拍摄的,以曾经创造过历史奇迹、作出过社会贡献的伟人、英雄、劳模的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影片中的主人公的一生来形象地展示意识形态功能的影片。社会生活题材的“主旋律”影视剧取材于我们当代人息息相关的社会现实,这类影片对所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人们起推动、激励、鼓舞、警策作用。
军事战争题材是当代“主旋律”影视片的重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军事题材影视片多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军事历史事件,展现当代军旅生活和当代军人的新面貌,一般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性,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因此军事题材影视剧在当代一直受到“主旋律”影视剧的偏爱。

新中国伊始,电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因其可以作为传播政治意识形态的载体自然而然受到国家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军事题材“主旋律”影片。如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平原游击队》《柳堡的故事》等。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反映的是革命英雄的成长经历,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艰苦卓绝、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这些影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英雄人物都对胜利抱有坚定的信念,对革命抱有坚定的信念,并且无往不胜,充满了乐观向上、浪漫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60年代初到“”前的优秀影片有《小兵张嘎》《农奴》等。一些优秀影片人物刻画比较细腻,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设置更为圆融,意识形态叙事策略较以往更加纯熟老练。如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不仅对银环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的处理,对她在敌我矛盾的处境下表现出的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这一时期的影片继承了50年代的优秀影片的创作经验,但没有做出太大的突破和超越。
纵观整个“十七年”时期的电影,优秀的军事题材“主旋律”影片中昂扬向上的基调激励了当时的一代人。一些优秀影片不乏艺术亮点并成为经典,如《渡江侦察记》中出现了“革命+爱情”的叙事模式,但是表达得有些遮掩,颇有欲说还休的意味,而《柳堡的故事》则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对军队战士的爱情做了大胆的书写,将战士的使命和爱情生活结合起来。整体呈现出“革命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风格,成为那一时代人的永久回忆。然而这类影片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军事题材比较单一,其中多是战斗故事片,大都以讲故事为主。当时社会的“主旋律”电影是“十七年”时期的革命正剧,而这些电影大都是以“文艺为政治怎么写作”为根本指针创作出来的,流露出为那个时代宣传的痕迹,对人物的阐释和战争的解释稍显简单。
可是“十七年”时期经典影片里拥有崇高信仰的人的形象曾深深打动了观众,使观众在这些榜样的身上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当时观众的革命热情,使他们对新中国的前途充满希望,并积极地投身到新中国的保卫和建设事业上来。从而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充满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素质教育,形成丰富高尚的情感世界。这类影片不仅激励了当时的一代人,就是当代人观看这些影片也会觉得热血沸腾。其中优美动听的影片插曲、昂扬向上的基调、健康清新的人物形象,都是抹不掉的美好回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电影行业处于几近停滞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电影生产极度萎缩,甚至一度停产,这一时期,由于创作观念的落后僵化,政治的持续高压,“主旋律”影视作品数量非常少,而且类型单一,几乎都是军事题材电影。作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样板戏”成为这段历史的一个标签,是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甚至整个文艺生产的宠儿。《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8个剧目被文艺界当权者挑选出来作为重点,经过编排,成为供文艺界学习参考的“样板”。
“样板戏”的主要叙事方法是当时作为文艺指导方针的“三突出”原则,是在“三突出”“主题先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创作生产的。所谓“三突出”就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八个样板戏直接体现了“三突出”原则,含有明显的政治帮派意识。艺术手法由于受到“三突出”原则的束缚而不仅无法创新,反而存在很大的弊病。
这一历史时期的电影业一片晦暗,电影艺术几乎全部失去了独立性,缺乏形象性和生命力。虽然“样板戏”在艺术上有很多的弊病,但 “样板戏”歌颂了一批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赞颂了他们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而且其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也不能被抹杀。这种艺术魅力实际上来自隐形结构。此外,样板戏的语言特征是既俗且雅的,其通俗性主要表现在选用了大量的民间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如:有眼不识泰山,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路

源于:硕士论文www.udooo.com

朝天、各走半边等;其文雅性表现在“既有传统韵白的韵律、节奏,又因白话押韵,精炼而富有诗意”。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