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谈述直面直面“生成”,演绎魅力四射课堂查抄袭率怎么

谈述直面直面“生成”,演绎魅力四射课堂查抄袭率怎么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35818 浏览:1614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重视课前预设,导致课堂教学时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课堂上缺乏生机与活力。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动态生成。“生成”这是《数学课程标准》蕴育出来的鲜活可爱的小生命,它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和封闭性,是对教学过程灵动性的概括。它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以其真实性、生活性、新颖性、开放性、合作性等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师生的互动中“生成”,在“无拘无束”中翩翩起舞,让孩子真正享受到课堂的精彩与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一、在动态生成中及时“变奏”教学流程

传统 “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或者推着学生往下跳,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往往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已大大增多。在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这些意想不到有的让人很惊喜,有的让人很尴尬。这时,就需要我们运用教育智慧, 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比如“5的乘法口诀”一课,我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5,再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 ‘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我一下愣住了。但我立马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

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udooo.com

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我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 “学数学”成为 “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试想,检测如我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检测如我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又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

二、在动态生成中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时下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如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等时髦做法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似乎哪堂课不这么做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其实这里大部分只是一种单纯的外在控制行为,而不是学生内在的自觉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那么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应该融入这些新理念,适时“更新”学习方式。

1.“聊天式”的课堂氛围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电视台的什么节目。猜出后我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我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 00” 。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就是在18:30开始的。”就此我灵机一动,问道:“那还有谁最喜欢看哪一个电视节目呢?”于是学生兴奋了起来,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教师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2.“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乐于交朋友,与朋友一起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一项探究任务时,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老师,我可以和×××合作吗?”“老师,能不能让×××加入我们一组?”……面对这样的请求,教师应该适时“改变”预先的合作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因为,只有这样的合作群体才能在一个心理愉悦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3.“超市式”的练习形式

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做答,这时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脸上出现了不满、失望的表情。如果教师此时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练习形式,将之改为“超市式”练习,让学生在各个层次的练习中选择符合自己的或自己喜欢的,我想学生在练习时会更主动积极。而这样的练习形式,也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更富生活气息。

三、在动态生成中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生成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留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腾出宽松的机动空间。
前不久,我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题目是这样的:汽车上原来有56人,下车27人,上车19人,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我原想让学生结合题目演一演坐汽车的场景,让学生找到本题的解答办法,然后就此打住。实际教学中我习惯地追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1马上讲出了另一种解法:“27-19=8人,56-8=48人。”他还进一步解释说:“56-8算下车比上车的多几个人,那么车上的人就会少8个,所以56-8=48人。” 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1的好方法时,学生2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是如果下车的人数比上车的人数少的话该怎么办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就此打住,相反还给了学生2一个肯定的表扬:“真是一个好问题,那让我们将刚才的两个条件交换一下。(板书:下车19人,上车27人,)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呢?” 学生们的反映很热烈,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一种解答方法:下车的19人就是56-19=37人,上车的27人,就是37+27=64人。没想到学生2听了这个回答仍不满意地追问:“可是用学生1的办法就不能做了。” 马上有学生给出了回答:“可以做,可以做。还用27-19=8人,算上车的比下车的多8人,再算56+8=64人,就是多上了8人后车上现在的人数。” 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我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同学们,你们这种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的勇气令我感动,我为你们骄傲、自豪。由于顺应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学生学得起劲,学得开心,虽然原有的预定目标没全部实现,但随着孩子的灵动的心,给孩子腾出了宽松的生成空间,使整个课堂教学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四、在动态生成中相机“变更”教学环节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学到哪里该出示何种练习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你已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这样的课堂有什么、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
例如在一节《千克的认识》公开课教学中,
生:老师,我看我妈妈写蔬菜、水果时,总是讲写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做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

源于:如何写论文www.udooo.com

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一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一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的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了学生的这一意外,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的漏洞和不足。
我曾听过“圆的周长”一课,在新课导入时,这位教师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出示大屏幕的圆,能否用绕、滚的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提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桌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这位教师比较机智,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地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随机“变更”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
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五、在动态生成中灵活“开放”教学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其中生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可以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把它对折,按自己的想象,剪出一幅图案。(学生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如五角星,大树,蝴蝶,手拉手的小女孩等,一幅幅图案栩栩如生)
师:你认为我们所做的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生1:沿着一直线对折,直线两部分互相重合。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非常简练地把轴对称图形的体征概括出来,非常好!
生2:同学们穿的校服上的图案,蜻蜓,人的五官等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轴对称图形,说明你的观察能力很强,很热爱生活,太棒了!
生3:我觉得正方形,长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能把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是轴对称的挑出来,真不简单!
生4:他回答得不够完整,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许多学生当时就表示反对)
师:不管他的回答是否正确,但他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并及时补充,表达自己见解,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家表扬他!同时他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这里教师能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的“个体内差标准”,从不同方面去评价学生,这种评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同时更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关怀,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总之,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炼就一身扬沙捡金的提炼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去而不俗、新而不缪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西园小学)
责编/张鹤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