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数学教学 >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影响任务书

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影响任务书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6020 浏览:210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案例概况
风化作用是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的一个知识点。其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风化现象,了解造成风化的原因,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能够点燃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由此激发其探索自然的兴趣。
苏州地处江苏,温暖潮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而宁夏固原地处中国西北,雨水较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两地地理、气候截然不同,这是带来不同风化成因的天然因素。国内大部分地区相同的学段及课程设置给异地协作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互联网更是让跨地区合作成为可能。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和目标,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和宁夏原州区三营镇第一小学自然课教师决定尝试一起来上风化作用这节课。苏州三山岛和宁夏须弥山则成为两地学生的考察目标。
教学中,两地学生都经历“考察—发现问题,提出检测设—实验验证—科技创新”的科学研究过程。在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中了解了冷热、水、生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并提出了探究的问题——自然界中的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变化,以及风化原因检测设,然后通过实验、科学验证检测设,最后两地根据不同的发现各自构思了科学创想。
整个过程中,两地学生也把研究过程日志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在好看簿网站()上不断地记录下来,并相互访问,了解对方实验进度,了解不同类型的风化成因,甚至提出问题,相互答疑。
● 教学过程

1.考察地貌 引发问题

三元实小学生实地考察三山岛,三营小学学生实地考察须弥山,对两地岩石模样的对比,发现两地岩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写出观察苏州三山岛岩石的观察日记。

2.观察岩石 交流猜想

从观察记录、收集资料中提出猜想:岩石的模样变化可能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影响?可能是冷热的作用、水流作用、生物作用、风的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雷电……

3.相聚网络 设计思路

两校的小伙伴商量决定:设计模拟实验验证使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实验,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认识冷热、水流、植物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对模拟实验进行修正、改进,选找证据探究冷热作用、水流作用等使岩石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

4.开展实证 寻找证据

活动一:两地开展冷热作用的实验;活动二:两地开展水流作用的实验;活动三:两地开展生物作用的实验;活动四:两地学生交流观察实验现象。

5.深度讨论 得出结论

研究活动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写实验日志,得出结论。这部分的活动是在开展冷热、水流、植物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之后进行的,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有关风化作用的查询,并且和宁夏的朋友交流互动。充分了解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并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发布到好看簿网站上。教师在此环节中与学生共同合作,体现了师生之间浓浓的情感,也拉近了苏州与宁夏之间的距离。

6.回归自然 拓展创新

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和实验活动,并且及时记录,最后汇总分析。
两校学生再次考察家乡的著名的山脉,用实验结论解释家乡风化现象,认识风化作用对地理景观正负影响,提出延缓风化作用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影响的创新设想,开展风化作用对自然和人类进化影响进行科学推测。
学生就此对项目学习进行总结提升,以科学推测故事和科学幻想画形式小结项目学习中的创造。

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udooo.com

教师小结

1.指导学生掌握参与科学实验课的方法

这是学生观察前的第一次集中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日记。利用多媒体课件音、文、图、像并茂的特点,让学生把观察的方法,参照物的选择、怎样记录、观察时间的确定等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么做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知识水平等因素,把他们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并选出观察组长,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由于学生观察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观察记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归纳、总结、整理信息以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的能力。

2.收集资料,提出创造性的设计

不同年级的学生用绘画来表现科学推理故事,画下的“人类进化”的示意图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富有童趣,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新的学习形式为教学探索了新路

像好看簿这样的网络社区不仅成为学校教学的前沿阵地,也可以成为课后知识的拓展延续。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相关资料和课后延展的平台,使学生向着自己的优势方向发展成为可能,也使素质教育真正能落到实处。
通过实践学习不仅实现了师生互动,而且让相隔千里的学生也能够交流,使得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放而又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及时地交流,构建了共创互动、合作互赢的学习氛围,诱发出了学生探索的,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调查采访、拍照、写心得体会、在网上发表作品和评论、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理、比较、归纳能力,增强了观察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4.本次项目研究的不足

学生对于Web2.0的学习环境还是不太熟悉,两地对话还显得比较弱,今后继续努力,加强Web2.0环境下网络学习的研究。
考镜源流:
以上“小记者话热贡”和“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的影响”两个学习活动,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利用开放的互联网,围绕学校课程展开的学科学习体验。整个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生成的作品,都是基于开放的互联网,任何一位对相应主题感兴趣的其他学校师生或朋友,都可以阅读浏览活动过程中的作品,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讨论,甚至可以作为一员参与活动。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体验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孩子们,有组织地利用网络连通的便捷,展开学习探索,课堂似乎已经没有了教室的束缚和地域的限制。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习体验的空间拓宽,学习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
上述两个案例并非十全十美,从其设计与实施来说都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但都体现了“网络开放课堂新结构”的特点:
(1)把课本内容有效地转为学生参与探索的学习活动,并充分联系着和利用了本地资源,让学校课堂学习活动成为一种真实自然的成长体验。
(2)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利用地域差异或发挥各自优势,来丰富群体中个体的学习经验,产生“1+1>2”的整体学习成效。
(3)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的实施过程、学习活动的反思小结,整个学习活动都开放于互联网,为学习活动发起班级之外的师生或朋友的参与,提供了可能。
试想,如果学习活动组织范围进一步拓展,如果能够组织华东、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学生参与、甚至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学生参与,那么通过共同的探索,学生对于风化原理的认识和体验,对小记者新闻写作、对热贡文化的理解会更加的多元和丰富,同时,这样的过程也会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长体验机会,并由此形成开放互联网上的“开放大课堂”效应。当这样的开放大课堂学习机会和开放大课堂数量逐步丰富起来,相信基于历时300年之久的学校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传统课堂,会发生组织上的巨变,取而代之会涌现网络开放课堂新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庄秀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