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物理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心理调适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心理调适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27890 浏览:1235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基础教育改革也步入重要的攻坚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计和实施中,课堂教学仍是改革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教学程序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师,只有面对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及时转变角色,做好心理调适,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不被社会所淘汰。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心理调适
1672-1578(2012)06-0086-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整体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为此,新世纪以来,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开展了一些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1年,国家颁布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基〔2001〕17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试点正式开始;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基[2003]6号);2005年,课程改革从实验区逐步推广,涵盖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个阶段;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标志着本轮课改从点到线到面的完全转变,也进行到了课改的关键时期;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法则规划纲要(2010——2020)》;2011年,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标准》,该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教学程序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由于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教学诸多因素的改革,这给已经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在心理上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处在这种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只有面对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及时转变角色,做好心理调适,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才不被社会所淘汰。

1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1以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知识本位”的价值观,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养,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
现代课堂教学则是强调“学生发展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即把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地加以关注。注重从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去考虑确定教学目标与选择教学内容。

1.2教学过程注重全面发展,认识个体差异

教育是认识人、理解人、培养人、开发人的事业。这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和学生在发展中的差异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因材施教。
(1)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以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正常情况下,人的一生中有90%的潜能未能激发和利用。从这里我们就应当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得当,积极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力,学生都会成才。为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提高对学生的期望,用有效的方式和策略激发学生的潜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学生的潜力各不一样,兴趣也不尽相同。在自然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学生的发展潜力、兴趣爱好、发展的阶段、水平、智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都客观地存在差异。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事实。
(3)潜力需要适合的教育方式才能激活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巨大的,但潜力不会自动地得到开发。就像来自世界的一种潜在的能源,如氢能源或核能源一样,若不通过科学的适应于它本身变化规律的手段和方法去开采,以及提供释放环境条件,它是释放不出能量的。学生的潜能也无例外需要适合的教育方式,提供最佳的环境和条件,才能得到开发。

1.3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观

现代课堂教学的质量观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udooo.com

。在课堂教学中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质”的方面,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更注重从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变“厌学”为“乐学”。从“量”的方面,把压给学生过多枯燥机械训练的作业量,过长的课堂教学时间减下来,让学生多一点时间去学用相结合,思考、探索、合作解决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充分给予学生自我体验创新的过程与成功情感。

2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面对课堂教学的新标准新要求,很大一部分教师存在心理不适的现象,这种不适现象主要表现为:

2.1过度焦虑

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老师感到原有的知识技能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加上在教育教学中常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于是这些教师经常惶惶然不可终日,担心在新一轮课改中落伍。

2.2排斥心态

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改变。面对这种变革,部分老师特别是老教师,很难转变教育观念,常对新课改持否定态度,在行动上表现为“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些人最终会是经验反被经验误,自己落伍不说,给课程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2.3无奈心态

由于评价机制滞后(绝大多数学校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估教师的主要依据),许多老师,一方面为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了充分的准备并身体力行,另一方面,不得不围绕一张张试卷作文章,出现了名副其实“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的不和谐现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得很多教师不免茫然失措,大大减慢了新课改的推进速度。

2.4观望心态

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一定要搞,但是,要等到别人成功了以后再去做,这样自己依葫芦画瓢,总不会有错。这种观望心态,表面上看来是无关大雅的,但是,当课程改革进入深层次改革的时候,由于缺乏主动性,它可能会成为课程改革的大敌。

2.5冷漠心态

面对课程改革的紧迫形势,由于教师职业本身易产生职业怠倦等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对外界的动态漠不关心,不管媒体如何“狂轰滥炸”,也不管大会小会如何强调,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正天塌下来有高手顶着。

3 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心理调适方法

综合起来看,上述教师心理不适的成因,除了与新课改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一直接诱因有关外,还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克服教师的心理困惑,使其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新发展,一定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同步推进,同时实施。本文主要就教师自身如何进行相应的心理调适,即从“内”来削弱或消除存在的心理不适现象。

3.1剪断“恩师”情结

“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都是中国传统崇尚的尊道尊言,教师在学生中是至高无上,不容怀疑。师生关系表现为“施恩者”和“受恩者”。这种关系阻滞了师生交流,忽视学生人格尊严,是学生丧失了自信心和独立性,压抑了学生个性,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师生关系从传授转向讨论与交往,形成新的课堂文化,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在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新的课堂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富有个性地进行互动,是师生情感交流、互通信息的过程,不应是教师居高临下、滔滔不绝,而应是教师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主获取。

3.2教师要自我“减压”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对活动起激励作用,但如果压力过大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过大的压力会促使教师出现种种心理不适,在教学得无效和无能,当然也就谈不上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困惑,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确保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改,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作为教师,面对各种压力,自己应该怎样做好心理减压:
3.

2.1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持久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顽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感、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昂扬振奋的精神、轻松愉快的心境、平静舒缓的情绪等。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师可以:
3.

2.2变“焦虑心态”为“坦然心态”

新课程改革固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也是一种继承中的扬弃,很多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仍旧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因此,这些教师可以用一种“平常心”去面对,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其在焦虑中“度日如年”,不如奋发图强,换来信心和收获。
3.

2.3变“观望心态”为“应对”心态

目前在我省,新课程的改革还在起步阶段,尤其是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实行还不到一年,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但是新课改犹如“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另外,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更不能“克隆”的。因此,随着新课改力度的加大,持观望态度的教师势必在改革的浪潮中落伍。因此,这部分教师应变被动为主动,接受新课改浪潮的洗礼。
3.

2.4变“服老心态”为“成长心态”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懂得的道理。老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接受新观念比较不容易,但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要他们不轻言放弃,仍旧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投入新的教改事业中,一定能为新课改做出新的贡献。
3.

2.5变“逢迎心态”为“行动心态”

教育改革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它的成果是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面对新课改,有些老师往往把新课程理念挂在嘴上,把新课程的要求说得头头是道,实际工作中却缺少钻研,缺少反思,更缺少行动。这种“穿新鞋走老路”心态更为隐蔽,它实际上是一种虚检测的教育。

3.3淡化名利,不要急于求成

在新课改中,教师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坠入名利的怪圈。要劝导自己出去理想化教学模式的定势思维,要潜心体会新课改的理念,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摸索体现课改理念的教学细节,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确立自己教学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在新的课改时间过程中,要学会从容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不心浮气躁。要认识到课改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多一点耐心,才能多一点成就。要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可能成长为创新型的,有内在功底,有文化底蕴,适应教育发展的人民教师。
改革总是伴随着疼痛,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现代课堂教学,我们的老师们要经历一个复杂而且相对漫长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中教师的能力、心理、情感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其中,教师健康的心态是新课改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和领导应对新课改中教师的心理不适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也要积极地去面对,及时调整不适的心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能够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和升华。
参考文献:
关老健,陈观瑜.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新课程通识培训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5).
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3]陈玉琨,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4]王丽.新课改中的教师心理调整[J].基础教育研究,2004,(3).
[5]朱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师适应状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3).
[6]杜伟,石书英.面对新课改的教师心理问题初探[J].辽宁教育,2004,(11).
作者简介:邓永斌(1981-),男,教育学硕士,助研,西华师范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质量科科长。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