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物理教学 >试议创设物理教学中理由情境创设艺术如何写

试议创设物理教学中理由情境创设艺术如何写

收藏本文 2023-12-31 点赞:34624 浏览:1585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是一门艺术,随着新课程的深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么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更显艺术性,通过教学情境彰显出教师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智慧.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与课堂更亲近,情感和思维均得到发展.下面结合教学案例就问题情境创设艺术进行简单分析.

一、合理运用“介质”导入,刺激学生的思维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如何导入更为有效呢?导入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和高中物理知识的特点,合理运用“介质”,刺激学生的思维.

1.借助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实验是物理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凭借实验这一“介质”,直观且生动地展现实验现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一开始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伊始就趣味即生.生动直观的现象能够拉近物理规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畏难心理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其思维品质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讲“光电效应”时,教师可将教材中的实验素材进行重组完成情境的导入.首先,借助于伦琴射线管完成课本上的“锌板实验”演示,接着再演示“光电流实验”.借助这两个实验的演示,将学生带入了近代物理的殿堂.学生从锌板实验现象中能够观察到验电器发生偏转,意识到这一过程中有电荷形成,此时可以进一步借助于外部带电体完成锌板带电极性的验证,确定其带的是正电,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很容易出现误解,首先想到的是电子的转移,不能得到电子逸出这一结论.而在接下来的“光电流实验”现象中,学生自己观察灵敏电流计发生了偏转,最终指针趋于稳定,进而使学生对“电子逸出”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印象,与新课有关的新问题自然生成,教学进程被有效地打开.

2.借助问题,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打破原有认知平衡,再进一步建立新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udooo.com

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有效媒介就是“问题”,添设一些有障碍性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想象,推动新问题的生成,由于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生成的,所以探究强烈,课堂向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讲“简谐运动”时,教师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提出如下问题:胡克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研究的直线运动有哪些?在研究过的直线运动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借助上述问题,帮助学生回顾了原有的知识,对直线运动的特征和受力特点做了简单的回顾.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简谐运动”这一往复非匀变速运动形态,让学生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从原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受到的合外力为“恒力”延伸到本课讲授的“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肯定不是“恒力”,制造了认知冲突,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平衡,学生产生探究“该运动力有着怎样的规律”的.

二、问题情境要有“留白”

环顾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将课堂教学任务布置得满满的,面面俱到,生怕有什么没有讲到,学生理解会出现问题.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缺乏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而且其学习始终处于绷紧的状态,课堂上没有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放飞想象,学生的智慧火花难以浮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
在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予以“留白”,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给学生引导好一个探究和思考的方向,学生思维空间一旦打开,其智慧火花会自然迸发.学生不仅仅能够接近真理,更能在自由的探索中感悟物理学的美与乐,获得知识、科学素养和情感的多重提升.
例如,在讲“楞次定律”时,教师可细致分析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一组对比演示实验完成导入,生成思考性问题:条形磁铁分别穿过闭合和不闭合的两个金属圈,引导学生观察磁铁在穿过时金属圈对应的运动情况,接着将现象的解释留给学生,在如此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很自然地质疑,并有如下问题生成:(1)两个金属圈的运动情况存在着差异,是否是由于两个金属圈存在着材质上的差异?(2)在两次磁铁穿过闭合金属圈的实验演示过程中,金属圈会动,是否是因为磁铁碰了金属圈一下?(3)提供的是相同材质的铁圈,在均没有被磁铁碰到的情况下,为什么不闭合的金属圈不动?闭合金属圈会动呢?这些问题均是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质疑而得,具有真实性,学生觉得有思考和探究的价值,进而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最终在实现对知识科学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原动力,是创新的源泉,质疑能力的先行养成是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基石.因此,我们留白的部分应具有一定的质疑性,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讲授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课堂.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