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语文教学 >高职物流实训默会工作环境理论*查抄袭率

高职物流实训默会工作环境理论*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11874 浏览:472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默会是潜在的照会,默会工作环境就是在外界的启动下,把自己放在一种虚拟的工作环境进行学习。对职业院校而言,通过潜移默化和隐性可视化两种传递模式,可以实现物流技能默会知识的传递——情境投射。默会知识是职业能力最重要也是最难获得的知识,是一个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职;物流实训;默会知识;工作环境
1672-5727(2012)10-0120-03
高职物流实训默会工作环境的理论依据

(一)物流实训与默会知识的获得

“默会就是潜在的结合,默是潜在的意思,会是在这里集合,就是照面,默会就是潜在的照面,默会工作环境就是在外界的启动下,把自己放在一种虚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这种工作环境的虚拟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也就是说不仅是在虚拟真实,而且是在真实的虚拟。”段保君教授在这段文字里诠释了“默会”的内涵。英国学者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 年)在研究知识的性质时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符号、数学公式来表达的显性知识;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默会知识,或称为隐性知识。物流教育中的技术知识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植根于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中,主要是默会知识,难以普遍化和符号编码化,通常是通过行动示范证明其存在。对于物流职业人来说,默会知识是物流职业能力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获得的部分,它通过职业人的行为物化在怎么写作中,根本无法在书本中找到,只能靠个体在实践中摸索、领悟以及和他人在工作过程中随机地交流和切磋来获得。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结合起来时,才能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
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必须通过默会知识的营造环境,实训就是这样的一种手段。实训是“实践”加“培训”,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通过实训,一方面可以增加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就业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的成本和风险,增加就业的机会。实训教育面向企业培养实用员工,对学生而言,其本质不是培训而是就业。就业所需技能的获得取决于对默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实训课与物流职业能力的培养

波兰尼的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受到各社会科学领域的极大关注和广泛认同。与显性知识相比,国内外专家认为,默会知识在职业教育中日显重要,是一个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所在。从这一角度看,对默会知识的占有和传递,也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如果把知识比做一座冰山,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而整座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淹没在海面之下的默会知识,它支撑着我们能看到的显性知识,人们事实上是借助了默会知识的力量在支配自己的显性知识。
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评估指标突显了默会知识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这种直接对教学计划制定的指导性意见强调了对默会知识传播的重视。用40%来表示“海平面”下默会知识所占的比例当然是不够的,物流类专业的教学实操性强,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中心,隐性知识占所有技能知识的比例远远不止40%。在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的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通常是分开进行的,使用不同的课程标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机的联系。从课程内容上看,物流类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操作和管理规范,大部分是从实践中归纳而来。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是互相交融的,而非主次之分,两者不应该人为地分割或者机械地叠加。
要提高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需要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时,就应该把这一思想贯彻其中。根据物流职业的实际需要,把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训统筹考虑,全面布局,以效果最佳为第一原则,努力形成职业工作场所和教学课堂“一体化”。
默会知识在物流实训中的传递模式

(一)校外实训传递

首先,基于物流技术知识的默会特点,要想更好地掌握技能知识,必须有一定的客观硬件条件,而高等职业学校往往不具备,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技术知识不能在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强调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强调的就是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育思想,学生应“做中学”、“在行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因此,有人提出不要把教学局限在教室里,应该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对默会知识的占有和传递,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固然是很好的思路,但是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目标地以中小企业居多,企业需要的人手并不多,所以实行大规模的顶岗实习是不现实的。而且物流企业的重要岗位也不允许不熟悉业务的人员上岗操作。另外,我国缺少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企业缺乏积极参与产教结合乃至“产学研”结合的动力。
其次,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不完全学分制、课程资源的非共享性使得工学结合尤为困难,学生是全日制连续学习,空出一段完整的时间来实训与现行的教学秩序是相冲突的。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只是利用学生临毕业的前一个学期“放羊”,名为专业综合实训,实为提前就业。合理的实训教育本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各种环境的制约往往无法落到实处,这种制约致使物流技术知识不能有效传递和被学生掌握,出现了一些物流技术知识获得上的问题与障碍。

(二)虚拟教学传递

隐性知识是靠默会来获得的,它通常是与特定情境或环境关联在一起,因此不易传递或传递成本很高。当无法从企业获得相应的情境或校外实训的成本过高时,在课堂建立有利于默会知识传播的组织结构,进行虚拟实训教学就成了首选。课程中工作环境的默会就是致力于营造一种有利于掌握默会知识、传递物流生产技能知识的方法或思路。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学生个体或团队小组可以获得与现实环境相应的经验。任课教师利用现实物流流程进行虚拟投射,建立学生可以感知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训练。课堂虚拟实训教学是传递物流技能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物流技术知识的筛选、传递以达到对一定默会知识的保存和维持,这种保存和维持应该是动态的。物流技术知识的传递不是定型化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教学者设定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面对任务,借助一定媒体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积极交流与对话方式,促使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动态积累、转化、演变。因为校外实训困难重重,所以课堂默会工作环境即以仿真互动为主的虚拟实训教学模式应该是高职院校传递默会知识的主要模式。
默会工作环境的教学案例
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默会知识→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默会知识。前两种涉及的就是默会知识的转化途径,即潜移默化和隐性可视化。为了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构建默会工作环境,验证默会知识转化的两种模式,笔者选择了南华工商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2007级2班、5班及2008级1班、2班,共四个班192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情境投射”实验。实验中使用的概念和默会知识虽然无法编码成显性的文字、图表,但由于默会知识是与一定的情境关联的,企业工作环境是获取物流默会技能的来源,于是笔者认为企业的情境是可以投射到课堂内容易实现的情境之中的。
在投射中,指导教师提供2007级2班、5班(共97人)的手机电话号码给2008级1班、2班(共95人),事先不告诉2007级学生将要发生的事。2008级1班、2班的每个学生从这2007级学生的电话号码中随机抽取出一个。指导教师要求他们在适当的时间联络拥有这个号码的人,要求谈论的内容为“如何在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反馈给教师该号码主人的名字、班级、年级及应答态度等信息。通过实验默会“物流职业技能师徒教授”和“物流信息人工传递”这两个知识群。
在第一个默会知识群“物流职业技能师徒教授”实验中,2007级的学生投射为物流企业的资深员工,而2008级的学生投射为刚入行的员工。职业资格考证的参加主体是学生本身,所以指导教师是无法用显性的语言文字来表述的;同样物流企业中资深员工通过长期经验积累获取的技能是很难通过书面文字传递出来的。在物流企业中,每位员工除了有自己的默会知识外,还被工作环境的默会知识所包围,即周围同事所拥有的默会知识。因此可以通过组建配对来促进默会知识共享,完成从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样,高等职业院校中对这些默会知识一无所知的物流类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和已经在物流企业工作的往届毕业生组成配对,通过个别聊天、座谈会、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度会谈,使默会知识在深度交流中进行传递和共享。学校通过表彰这些往届毕业生来形成默会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在第二个默会知识群“物流信息人工传递”实验中,2007级学生的名字、班级、年级等投射为物流企业中单证信息流;每名2007级学生投射为物流企业的潜在客户或新客户;每名2008级学生投射为物流企业的客户怎么写作人员或操作员等。本实验通过适当的编码方式——“情境投射”,让物流企业员工在怎么写作客户中隐藏的默会知识最大限度地可视化,使默会知识尽可能转变为易于传播和吸收的显性知识。指导教师收集了从2008级学生得到的反馈信息后,与手中拥有2007级学生的进行比对,发现沟通能力强、沟通态度好、事先有预测和心理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udooo.com

准备的学生信息的准确率高。指导教师再将这个结论提供给2008级的全班同学,以促进他们对默会知识的吸收。
综上所述,实训通过“情境投射”有效地重构了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使参与实训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级技能型的人才,而技能就是靠技术知识的传递来取得的,而技术知识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所以怎样把隐性默会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难点。由于隐性默会知识自身的特点,有两个途径可以达成:一是通过默会知识共享过程;二是通过隐性默会知识可视化。而这两者都离不开笔者提出的创新观点——“情境投射”。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如何建立合理的默会知识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彭正梅.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2(3):77-80.
段保君.默会工作环境探索工学结合[EB/OL].(2011-03-10).http:///gmx/ReadNews.asp?NewsID=286.
[3]张志清.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析[J].内江科技,2008(10):146,168.
[4]董仁忠.默会知识论视野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变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104-112.
[5]魏华飞.供应链成员企业间默会知识共享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8(8):43-44.
[6]王铁群.论课堂教学中默会知识的反思与建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52-54.
[7]王秋菊,乔佩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知识传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92-94.
作者简介:
杨鹏强(1968—),男,南华工商学院副教授,国际经济贸易系教学副主任,南粤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为物流实务与教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