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北欧文学 >从王维山水诗看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意蕴中国

从王维山水诗看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意蕴中国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29691 浏览:1345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园林意境和诗歌意境的营造,一靠实物,一靠语言、色彩,虽然借助的工具不同,但却在追求“境生于象外”的审美效果上展现出了默契。本文试以王维山水诗为切入点,从光影声色、空间结构、意境创造的角度出发,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之美。
关键词:山水诗古典园林审美意蕴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靠的是材质的堆砌,堆砌恰当布局合理的材质是构成建筑珍品的前提。同样的道理,诗靠的是文字的组合,组合巧妙的文字亦会成为绝妙的精神珍品。园林建筑与山水诗看似关系不大,可一旦放入到艺术的境地里顿会发现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选取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巨擘——王维,从其山水诗中窥探中国古典建筑精灵——园林的审美意蕴。

一、光影流动

光影流动之美不仅在诗,更在园林建筑,诗中无此则无味,园林无此则无生命。故历来无论作诗还是造园均十分重视光与影组成的旋律。
《鹿柴》中“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鸟鸣涧》中“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等都展示了一种阴明交错之美,而“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凭镜借景,使景生镜中,化实为虚将青莲山公园的意境凸现出来。“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则以湖应山峦之景,检测远山于近景。“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柳浪》)以清涟映岸边柳树,虚实相映,意境大开。诗人沿

摘自:写论文www.udooo.com

堤植柳,绿荫匝地,层层幔帐,垂柳拂水,随风飘扬,风姿绰约,令人产生浩渺荡漾之感。
而园林建造者借助于水、镜、窗,与检测山中错综复杂的洞口,靠水和镜将阴暗之处变得明亮,通过怪石、林木、屏障、花墙、券洞、游廊,曲径的方式使光影流动,匠心独运地令自然山水的灵动之气、阴晴殊壑在方寸之间施展开来,使整个建筑结构呈现出一种艺术的美感。无锡“寄畅园”坐落在惠山东麓,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检测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郁盘亭廊、七星桥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检测山相映成趣;园内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在光与影的流动中展现出无穷的审美意蕴。

二、空间布局

诗讲布局,建筑亦讲布局。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句以横平的地平线加以垂直的孤烟,后句以前伸的黄河加以尽头浑圆的落日,孤烟借大漠之景,落日借长河之景,通过“借”来凸显意境,简洁而富有变化的线条构成鲜明的形象特征,具有强烈的视觉审美效果,正如计成《园冶》所言,“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画面的布局,远近高低的组合也是形成美感的关键,如“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朴杨兄季重前山兴》),遥望千里,横亘着秦岭山脉,高耸的山峰挺拔云间,横平之中隔出竖直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在倏忽变化之中尽显层次之妙;“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白重泉。”(《送梓州李使君》)以树为近景,以泉为远景,泉如挂在树梢上一样,显现出别致的远近层次,逗引人无穷的想象。
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榭屋顶不拘一格,但均显现得节奏平缓、层次多样、整体和谐,于不拘中凸显法度,于法度中流露情趣。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借虎丘之景,拙政园两宜亭借隔墙之景,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借大雁塔之景,南借南山之景,收别景于己中,讲的就是借的效果。而《临湖亭》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则巧用小中见大,以四面盛开的荷花烘托岸边的亭台。苏州最小的宅院“残粒园”面积仅仅140平方米,仅相当于拙政园“远香堂”的面积,其采取以水池居中,山石和围墙合围水面,仅在墙角起检测山一座,山有石洞以增加空间环绕和层次,池岸或立检测山、或植林木,沿池行走,步移景异,园林小中见大,意趣盎然。

三、意境创造

“意境”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美学概念,在唐代已经开始形成,到了明代和清代作为美学范畴已经运用得相当普遍,其中以王国维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他在《人间词话》中曾批评姜夔,“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在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可见,王国维所说“意境”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有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当点出了王维诗中巨大的审美意境。且看《鹿柴》于空山中写空灵之境,闻人语响,却始终不见人,园林远借山景,人隐山中,着力显现着一个“静”字。《竹里馆》以动显静,于“隐”中写青苔上的幽景,意味旨趣亦与《鹿柴》相仿,避让之中写“独”和“幽”。人坐幽深的竹林中,无人打扰,园林主人与园林翠竹融为一体,在虚实相生的幽暗林景和明月清辉中体验某种纯明之境。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人工和自然巧妙结合,在有限的空间运用无限的组织,在虚实相生和藏露起伏中留给人心理上巨大的审美空间。诗的意境与园林的意境惊人的一致,故李东阳盛赞到:“淡而欲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迫,难与俗人言。”(《怀麓堂诗话》)。无论是诗还是古典园林,这种巨大的审美空间总会于有限中生出无限,从而将其无限放大。对此郑板桥有很好的论述“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矣。”宅院虽小却“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景,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意境无限,令人回味无穷。
四、结论
笔者尝试以对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之美的品味来曲径探幽,切入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审美意蕴的深入解读,以期为精神化事物与实物化事物的审美搭建一座桥梁,拓宽文学作品的审美路径,开辟建筑文化新的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陈铁民选注,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第443页。
[3]祁嘉华,美学视域中的建筑与文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4)。
作者简介:王琳(1988-),女,山西运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文艺学研究方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