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博物馆学 >虚拟社区面向知识共享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

虚拟社区面向知识共享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24541 浏览:10904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虚拟社区的发展为在线用户的知识共享提供便捷的途径,但目前社区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知识交流效率低下的现象。知识管理对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者从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用于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流程模型。基于此模型分析了社区管理人员通过此过程从社区中识别、获取、组织、存储、测评和更新知识,并构建高质量的知识体系结构,通过知识学习与检索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有需求的社区成员,从而实现整个社区内的知识共享,提高知识交流效率。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流程;web2.0
〔〕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66-05
1993年美国学者Rheingole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将为了某些共同的兴趣或目标通过特定的媒介有效地跨越地理及政治的界限而形成的人们可以彼此交互的社会网络定义为虚拟社区。Internet的兴起使虚拟社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基于web2.0技术的IM即时通讯软件、wiki维基、we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怎么写作的崛起。作为互联网中重要的信息载体,虚拟社区的广泛应用为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媒介,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知识交流。在虚拟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一些社区成员经常会对同一个

研究生论文www.udooo.com

话题产生兴趣。由于大部分社区主题采用时间索引的方式,此话题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后随着新主题的大量产生而被覆盖,社区成员想获取以前的知识就比较困难。当其他成员再次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重复的提问与回复浪费了很多成员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回复结果的不准确是交流的另一大障碍[3]。对于解决某些复杂问题需要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即便回复结果正确,用户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多少也会受到回复者知识水平的限制。这些因素导致了虚拟社区中一些热点主题低下的知识交流效率。本文基于用户知识共享的角度提出了虚拟社区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模型,并分析了虚拟社区管理人员如何通过建立高质量的知识体系结构分享整个社区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这对于一些涉及知识领域广泛,专业性强,更新快,知识获取难度比较大的虚拟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1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知识共享是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之间提供和获取知识的交流过程[4]。知识共享是虚拟社区一个重要功能,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Ming-Ji James Lin指出现有研究从信息通信技术、成本与收益、激励系统、内部与外部动机、社会资本、社会和个人认知、组织气候和社区成员管理维护等方面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这些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5]。Keng Siau等人研究了雅虎上18个中美社区中社区成员的不同国家文化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发现不同国家社区成员在共享知识的方式和知识的内容、类型上具有各自的特点[6]。Tal Grinshpoun等人提出了在不同的社区间共享社区成员名誉知识的模型[7]。这些理论和研究多是从影响社区成员个体间共享行为的个体因素以及组织环境等方面展开,知识共享的途径局限在成员个体间的交互上。在这种个体到个体的共享方式中,社区成员贡献出来的知识只是被当时关注这个主题的成员所获得,后续有相同需求的其他成员再想获取这些知识困难,共享效果受到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在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中选择一些社区成员所普遍关注的且具有高质量的知识来构筑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中,通过知识库向社区成员提供知识。知识体系则是由一些相关知识点相互联结构成的网络,其中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连续性,涵盖了解某一专业领域所必需的知识点。知识体系结构应该是一个由易到难的积累过程,这有助于社区成员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领域中一些深奥的知识,用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

2 虚拟社区知识传递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构建

虚拟社区成员传播的大量显性知识和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以及成员们的知识活动形成了社区丰富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资源中的知识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向可分为动态知识源和静态知识源。静态知识源一般是以静态页面为主包含许多知识内容的站点。动态知识源是由双向信息流页面组成,知识接受者可以直接贴出问题,有问题解决方案的社区成员可以作为知识提供者回答知识接受者的帖子[8]。许多教育机构、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置的知识学习页面成为静态知识源,一些特定形式的知识社区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豆瓣社区以及各类专业论坛等形成了动态知识源。这些社区成员多样的兴趣以及对更多知识的追求使他们在不同的社区间不断获取、传递知识,形成了社区间的知识交互。虚拟社区共享了知识创新所需的信息、经验、知识[9],使得创新的关键因素知识、经验、想法得以交流、讨论[10],特别是其成员跨国界、文化、学科的知识与思想交互特征也为知识创新带来了巨大潜力。社区成员对一些事例、经验等有价值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对某些问题、事物的独特认识。通过讨论将这些想法同其他成员交流,产生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使社区成员的认识不断更新,形成不同于原有知识逻辑的思维转换。最终一些好的思路和想法被大量成员认可接受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而这些创新知识的传播也是社区实现其知识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上述知识传递的方式可以发现虚拟社区中知识传播主要以其成员的兴趣为动力,具有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缺少相应规范。由于这种局限性,知识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也经常产生信息失真而偏离了原有的内涵,而且一些深入的探讨研究并不一定会得到严格的论证和广泛的认可,因此社区中知识的准确性与知识是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评价虚拟社区知识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社区管理人员要获得高质量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虚拟社区内知识共享,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许多学者对于知识管理流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方法。Bouthillier和Shearer建议将知识管理流程分为6个步骤:知识发现,获取,创新,组织与存储,共享,使用与应用[11]。Stollberg Michael等人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知识识别,获取,准备,分配,扩散,使用与维护[12]。Peachey和Hall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5个阶段:创新与产生,存储与检索,转移,应用,角色和技能[13]。Louay Karadsheh等人建议使用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融合,知识测评,知识过滤,知识库,知识应用构建知识管理模型[14]。Ali和Leidner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明确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获取、组织以及交流人们的显隐性知识,使其他员工可以因为使用这些知识而变得更高效和富有成果[15]。本文将虚拟社区看作一个独立的知识组织,并认为该组织进行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来实现社区内的知识共享。在此管理过程中,社区内一些成员交流的知识形成知识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知识源内的显隐性知识及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和过滤后获取满足一定标准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形成一定的结构后以特定的存储形式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知识库中的知识经过知识学习和检索传递给全体社区成员,从而实现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库中的知识,管理人员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寻找现有知识的不足进行更新维护,完善知识体系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3.5 知识测评与更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知识测评要求管理人员定期会同有关专家,对知识库内的知识进行标准化、系统化考核,对于空缺、存在缺陷或是不正确的内容要及时确认与更新。对社区成员反馈到知识库中的问题要进行研究与更正,以维护和健全社区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结构的质量。对于需要更新的知识点,同样需要经过专家的评议或者大量社区成员讨论达成一致的认可才可以进行更新。在知识主体更新的同时,要在保留原有知识贡献者信息的同时增加新的献者信息,以汇集在某一领域拥有研究成果的社区成员信息。对频繁更新的知识采取版本控制,这样有利于回溯旧知识以及因错误产生的更新撤销,建立清晰的更新管理过程。

3.6 知识学习与检索

一些学科领域的初学者很难确切、恰当地描述问题,其问题本身描述不确切[19]。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新手对知识库中的基础知识进行浏览与阅读,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地使用社区中标准的术语进行交流的注册者才能参与社区活动正确传播交流知识。这可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知识素质与水平,减少社区成员针对于基本常识的大量重复提问,提高交流效率。而相对于被动浏览学习知识的形式,知识检索则是社区成员主动获得自己所需知识的形式。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知识库中的分类目录,检索到概念明确、有序的知识结构以及了解完整的知识体系。FAQ常见问题解答则有助于实践的问题解决及跨学科综合性知识学习,方便明确问题或是隐性知识的查找。大部分社区同时提供站内检索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在庞大的知识库中快速地定位到知识点。对于复杂问题处理及隐性知识的检索,还可以借助于论坛发帖或是即时通讯软件讨论组功能向其他成员求助。尤其对于互助型社区的论坛,其成员间的互助知识检索是论坛中重要的知识活动。这种知识检索方式是由掌握一定知识量的社区成员将初学者的描述转换成专业词汇,确定相应问题在知识库中专业分类归属,以及分解复杂知识点和查找确定隐性知识专家等多项活动来帮助初学者在知识库中寻找需要的知识。通过以上渠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让知识体系中的知识传递到有效的社区成员。

4 结束语

虚拟社区中构建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流程可以拓展共享知识途径,提供系统知识的学习环境,提高社区成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本文为社区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框架,但各个流程在社区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会有所差异,而且有些管理方式更是对于现在使用的社区软件技术提出了挑战。本文研究的管理流程模型希望能为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考,从而使得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London:MIT Press,1993.
J Koh,Y-G Kim.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business perspectiv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26:155-166.
[3]A Ardichvili,V Page,T Wentling.Motiv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knowledge-shar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2003,7(1):64-77.
[4]Usoro A,Sharratt M W,Tsui E,Shekhar S.Trust as an antecedent to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07,5(3):199-212.
[5]Ming-Ji James Lin,Shiu-Wan Hung,Chih-Jou Chen.Foste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ior,2009,25:929-939.
[6]Keng Siau,John Erickson,Fiona Fui-hoon Nah.Effects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ypes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10,53(3):278-292.
[7]Tal Grinshpoun,Nurit Gal-Oz,Amnon Meisels,et al.CCR -A Model for Sharing Reputation Knowledge Across Virtual Communities[C].[S.l.]: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Workshops,2009.
[8]Junghwan Kim,Jaeki Song,Donald R Jones.The Cognitive Selection Framework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Strategy in Virtual Communities[C].[S.l.]:Proceedings of the 4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10.[9]Ana Maria R Correial,Alice Paulos,Anabela Mesquita.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investigating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es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raner[C].[S.l.]: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9.
[10]Coakes E,Smith P.Developing Communities of Innovation by Identifying Innovation Champions[J].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anagement Decision,2007,14(1):74-85.
[11]Bouthillier F,Shearer K.Understan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the need for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Research Journal,2002,8(1):1-39.
[12]Stollberg Michael,Anna V Zhdanova,Dieter Fensel.H-TechSight A Next Gener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3(1):47-66.
[13]Peachey T,Hall D.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Leading IS Journals:An Analysis of Trends and Gaps in Published Research System Sciences[C].[S.l.]:In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5.
[14]Louay Karadsheh,Ebrahim Mansour,Samer Alhawari,et al.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Towards Improving Knowledge Performance[J].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2009,(7):67-79.
[15]M Ali,D E Leidner.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Issues,challenges,and benefits[J].Commun.AIS,1999,(1):1-36.
[16]Terri L Griffith,John E Sawyer.Supporting Technologies and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for the Traner of Knowledg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J].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2006,15:407-423.
[17]Christian Wagner,Narasimha Bolloju.Suppor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with Conversational Technologies:Discussion Forums,Weblogs,and Wikis[J].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2005,16(2):i-viii.
[18]Fu-ren Lin,Chih-ming Hsueh.Knowledge map creation

怎样写毕业论文www.udooo.com

and maintenance for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6,42:551-568.
[19]Daniel Memmi,Olivier Nérot.Building Virtual Communiti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3,2806:371-379.
(本文责任编辑:王 涓)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