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博物馆学 >简析起源谢姓起源考释

简析起源谢姓起源考释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17969 浏览:8186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清代以前13部史、诗著作中关于谢姓起源记述的综合分析,说明谢姓是黄帝之系,“三代之际,以微不见”,“亡其氏姓”。至周宣王时改封为姬姓召氏之谢。任、姬、召都是黄帝之后。
[关键词]世本;诗经;谢姓;黄帝;淮夷;召氏;炎帝;姜姓
谢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群体,源远流长,在中国百大姓排名榜上居第24位,人口864万,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在

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udooo.com

中国清代以前13部史、诗著作中关于起源的记述如下:

一、史书最早记载为黄帝之后

《世本》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姓氏源流的姓氏著作,原书约在宋代散佚。清代有钱大昭、王谟等人之数种辑本。王谟在其辑本序中说:“欲稍知先古世系源流,舍《世本》更无考据。”《世本·氏姓篇》载: “谢,任姓,黄帝之后。”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其中《国语·晋语四》有“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即12个胞族)”,后人注:其中第七为任姓。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禹阳。《世本》还说:“任姓,谢、章、薛……”此言任姓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
《急就篇》西汉史游撰,为蒙学教材。列单姓127个,复姓3个,共130个姓氏。其中有:“谢内黄”三个字,为人名。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潜夫论·志氏姓》东汉王符撰,详言姓氏之来源演化。其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3],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
以上四部史书的记述,确定夏商两朝的谢氏是出于黄帝之后任姓。

二、《诗经·大雅·崧高》咏史解读起风波

《诗经》中咏史的诗篇很多,有人依据《崧高》解读谢姓起源,掀起争论风波。炎帝乎?黄帝乎?
细读《崧高》(原文略),诗中只是说周宣王封舅于谢邑筑新城赐申伯封号,希望他做南方诸侯的榜样。诗中“于邑于谢”说明此谢起源于“谢邑”之名,是周宣王时改封,有别于夏商任姓之谢。谢本作徐。汉·王逸《楚辞七谏注》 “徐,周宣王之舅申伯所封也。《诗》曰:‘申伯番番,既入于徐。’”[4] 《诗·崧高》徐正作谢。谢本徐地,宣王取而城之,因名曰徐。淮夷是徐的别名,序、徐、谢在古代因双声、叠韵关系相互通检测。[5]这里告诉我们周宣王改封的谢在淮河流域,位于淮河岸边的“古谢城遗址”[6]仍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引起分歧的地方是诗中出现“召伯”、“申伯”邑于谢问题。有人解读召伯、申伯二者是一个人,即召伯虎(召穆公)以功赐申伯封号。召姓是姬姓的分支,黄帝之后[7];有的版本注申伯姜姓,据此认为召伯、申伯是两个人,即召伯虎平淮夷立了大功,于谢邑营建新城,又把新城赐给申伯,申伯炎帝之后。
关于诗经,檀作文的《20世纪“诗经”研究综述》指出:“误解误读,比比皆是……自秦始皇下“焚书坑儒”令(前213年)到河间献王上《毛诗》、以小毛公为博士(前135年),《诗经》的传播由于秦和汉初两朝的严厉打击以及其间多年战乱兵燹的干扰,前后中断了约80年。这在以口耳和竹帛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古代,对于一部经典的准确传承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由此,自《毛传》出现后,在一些《诗经》学上的重大问题上出现误解和误释乃至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8]
下面以《诗经》为依据各种解读谢姓起源如下:
诗经中《江汉》和《黍苗》可以证明《崧高》中召伯、申伯二者是一个人,即召伯虎(召穆公)。这三首诗都是以平淮夷之乱为题材的姊妹篇。前两首是召伯虎和部下直记其实,后者是同僚的贺诗。
《江汉》原诗如下: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江汉之浒,王命召虎①,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肇敏戎公,用锡尔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作召公考②,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注:①这两句是倒装。②作召公考,铸造召公簋(guǐ)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天子封赏特铸铜器,铭文录此事。
《黍苗》原诗如下:
芃芃黍苗①,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我任我辇②,
我车我牛。我行既集③,盖云归哉④。我徒我御⑤, 我师我旅。
我行既集,盖云归处。 肃肃谢功, 召伯营之。烈烈征师,
召伯成之。原隰既平, 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 王心则宁。
注:①芃(pénɡ)芃:草木繁盛的样子。②辇:人推挽的车子。③集:完成。④盖:文言连词,有承上启下作用。归处,即归宿(xiu)家或者新家。⑤这以下四句,根据当时制度是“君行师从,卿行旅从,”所以只有接受封号后才有资格“君行师从,卿行旅从”。这证明召伯是在为自己营建谢城,宫室就是自己的新家,所以称归宿。
《江汉》中“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文武受命,召公维翰。”《黍苗》中“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对照《崧高》中的“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谢于诚归’,‘既入于谢’”,充分说明主体是召伯,申伯是召伯的封号,二者为一人,即召伯虎。《江汉》、《黍苗》两首直接记述召伯虎(召穆公)平淮夷立功,接受封赏,营建谢城,并铸铜簋记述其事。《崧高》是尹吉甫祝贺召伯虎平淮立功、受封的贺诗,诗中出现召伯和申伯,对照前两首说明申伯是召伯的封号。再者《崧高》本身也说明二者为一人。如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是功。”意译:“周王下令与召虎,申伯新居自丈量。封你申伯南国长,子孙继承福祚享。”三首诗对照,充分说明“申伯”是召伯的封号。召伯虎是周初功臣召公奭(姬姓)的十世孙,因食邑于召而为召氏,姬姓分支,黄帝之后。

源于:查抄袭率职称论文www.udooo.com

这段文字,说明召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公战胜淮夷,以功赐申伯封号。说明召伯、申伯为一人,姬姓分支召氏,黄帝之后。
综上所述:谢氏为黄帝之后。周宣王以前,任姓之后谢氏,已“亡其氏姓”,所以在平定淮夷之乱后,周宣王改封舅召伯为申伯,于邑于谢,旨在“兴灭国,继绝世”,构筑南方屏障。召伯,即召伯虎(召穆公),姬姓分支召氏,黄帝之后,与谢氏唐序宋谱载:“至周,有申伯为周宣王之元舅,丰功硕德,聿为中兴勋戚。王命于邓州之南阳筑谢城以封之。厥后子孙世仕于周,而家于封。其后,或仕宦,或商贾,避迹远游,错处海内者,寔繁盛矣。而究其本源,同归一派,昭然可据也。”[11]记述完全一致。召伯虎这位千古功臣就是当代谢姓的得姓开山祖(又称始祖)。以上是个人浅见,请方家指教。
参考文献:
[宋]欧阳修.宋知制诰谢绛墓志铭.
完颜绍元.姓氏百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2:25-26.
[3]大任即太妊,西周三母(太姜、太妊、太姒)之

一、季历(王季)之妻,生姬昌(周文王).

[4]钦定四库全书《楚辞章句》卷十三.
[5]徐中舒.蒲姑、徐奄、淮夷、群舒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3).
[6]“古谢城遗址”:乾隆《信阳州志》卷一载:“信阳、罗山皆申国也。”民国《续修信阳县志》卷四载:“谢城在县北六十里淮河北,泗河西北。《方舆览胜》:‘申伯所封之地’。即今平昌关北之古城。”1982年信阳县人民政府树碑志护,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据《召氏族谱》、《邵氏族谱》载:召(邵)公又作“邵公”,姓姬名奭,西周宗室,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应属同辈。周灭商前,始封地在召(shào)(今陜西岐山县城西南),辅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北燕,都城在蓟(今北京),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他派长子姬克去治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辅政。留在镐京这一支以召(邵)为氏,后代世袭召公封号,称为召(邵)姓始祖。召公虎是他的十(十一)世孙,为姬姓分支,黄帝之后。
[8]檀作文.20世纪“诗经”研究综述.北大中文论坛,2005,12.
[9]原文载《谢氏源流研究专辑》95页,世界谢氏通讯编辑部.
[10]详见阙勋吾主编的《简明历史辞典》(1983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召公条。
[11]唐序宋谱指:唐朝金紫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谢肇撰序,宋代续修的《谢氏族谱》,经专家鉴定为目前存世孤本。太康(阳夏)谢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谢纯灵保存。
[12]本文还参考了《诗经》、《世本》、《国语》、《尚书》、《左传》、《史记》、《汉书》、《旧唐书》、《欧阳修全集》、《路史》、《潜夫论?志氏姓》、《古今姓氏书辩证》、《毛诗纳义》、《姓氏寻根》、《元和姓纂》等二十多部著作。
作者简介:陈瑞松(1933-),男(汉族),郑州人,河南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舜裔春秋》杂志主编,省姓氏会聘资深专家,主要从事华侨、华人姓氏研究,曾担任省华侨历史研究组副组长,副编审,著有《百家姓溯源》、《颍川陈氏》、《陈姓源流》、《钟姓通谱》、《太丘轶事》、《阳夏谢氏》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