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谈谈渗透谈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谈谈渗透谈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5001 浏览:132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广泛的范围上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讲,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高中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修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教学策略
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除了授业解惑还应该传道,我想在这里传道的意思,表面上是传授道理,用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是要多关注人文精神的渗透。弄清了人文精神包含的内容,也就明白了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

一、以课文为主要载体,关注情感教学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精神上的培育,检测如只是以一种生硬的方式植入,在学生的心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所以,讲究铺垫,找到合适的诱因,把握合适的时机,显得尤为关键。比如,在讲授高中第三册《道士塔》时,学生读完第一遍的反应是:“那王道士如果现在站在我的面前,我就想扇他两巴掌才解恨!”是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恨王道士的愚昧和无知,但王道士是最可恨的吗?课本中不是说道“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背负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都觉得无聊”。那我们该恨谁?此时可以让学生看资料《功过是非难分辨——王圆箓》,引导他们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审视王圆箓,这样一个小人物,并不是我们的最恨!那么我们恨谁?恨外国的文化强盗,更恨中国当时的官员,当时的政府!是他们让我们不仅失去了灿烂的文化,更主要的是,还让我们失去了民族尊严!到此,学生已经在心里有了一股愤恨。这时教师要把握火候,投影现实当中有关文物被盗的例子,有些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盗墓者的勾结而造成的,可悲啊!再看看襄阳古城墙被了,浙江市定海古城被严重破坏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进士第、翰林第也在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就连被文物和文化专家称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也在争议中被强行拆除了。在现实里,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今天,我们的文化载体就这么不堪一击吗?作为中国人,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这一刻的课堂很安静,我知道,在学生的心里植下了一粒保护文化文明的种子,我相信,当这一粒种子找到适当的气候条件就会生根发芽,这应该也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二、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偏离了写作的本质,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作文应试能力。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源自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而成了一种缺乏冲动,没有需要,而又必须得完成的沉重的负担。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写作过程也已经偏离了生活的本原,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脱离生活的现象。不论是命题指导,还是批改、讲评,教师的着力点往往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和布局谋篇,忽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不注意通过作文把学生引向生活,培养他们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注意通过作文去分析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结果不仅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思路狭隘、表达贫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这种写作教学、训练产生的恶果是:抹杀了学生天真活泼的灵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虚检测文风泛滥,学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时言不由衷,生编硬造,无病,空话、套话、大话、检测话连篇。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联的,当我们某些教师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时,却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灵的锈迹斑斑,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萧索,学生的人格人性的人为折损。作文的虚伪极易滑向做人的虚伪,说检测话,久而久之,会“习惯成自然,变成“以检测乱真”,甚至“以检测为真”。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高中阶段是即将选择人生道路的分水岭,稍作调查,大部分学生的职业理想是高收入、热门的专业或稳定有保障的单位,一劳永逸、端金饭碗、光宗耀祖仍然是读书求学的终极目标,教师在劝学时也常亮出这把尚方宝剑。除开传统意识、社会现实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呢?语文课的能力也许很有限,但是往“培养人”的目标上努力打造热爱生活的人、懂得创造生活并具备创造能力的人,赋予生活以意义、以价值的人,就是人文性的体现。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总是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学习《勾践灭吴》和《晋公子重耳之亡》时,一方面,强调他们的成功:越王勾践,不甘失败,在屈辱中进取,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招贤才,得民心,“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到一举灭吴;重耳在外流亡长达19年,“乞食于野人”,被曹国侮辱,看郑国的冷眼,历尽千辛万苦,饱经世态炎凉,却没有沉沦,对“块”(土块)顶礼膜拜,与楚王“对曰”略露锋芒,从一介花花公子成长为一个阅历丰富、有胆有识、能言善道的政治家。生生不息的信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照亮了坎坷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让学生探讨:如果他们失败了,如果勾践不曾灭吴,重耳流亡后也没能成为晋文公,又该如何评判他们的人生轨迹呢?这可能会引发一场“是否以成败论英雄”的争辩,但是肯定了梦想、探求、进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前提,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的人物传记,如《名人传》等,加以强化。先哲们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留下的警句,至今魅力依然。一篇《劝学》可以读出“学不可以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感悟,组织学生对哲言警语进行赏读赏析,有的学生针对自己曾经的低落消极,把这些句子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警醒鞭策自己。
总之,检测如把语文教学比作一艘正在航行的巨轮,那么能力的培养就是语文学科的基础是桨,人文性就是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是舵。只有桨和舵配合默契,才能使语文这艘巨轮驶向广阔的海洋。而忽视了人文性,也就等于驾船迷失了方向,速度越快,离目的地也就越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