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大纲

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大纲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19304 浏览:8423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交通运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为交通运输业怎么写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必须按照这一要求来构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加快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教学实践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9—02
[作者简介]刘晓惠,孙庆峰,北华大学交通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吉林 132013)
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构建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以“应用”为宗旨设定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秉承“应用型”的人才定位,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培养具备交通运输学科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能在运输与物流、汽车运用与改装及汽车营销与怎么写作等领域,从事交通运输与物流的组织、规划、管理、生产经营、汽车营销和售后怎么写作、汽车运用与改装、汽车备件设计制造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达到如下要求:(1)融会贯通交通运输专业必需的机械、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掌握交通运输与物流工程、汽车运用与改装、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和售后怎么写作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基本技术操作和必要的实验、设计、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技能;(3)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法规,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发展动态及相关的国际规则和惯例。第四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消化、应用新知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5)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文献。

二、构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

培养应用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应以夯实基础、突出创新、强化能力为宗旨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依据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推行与行业相衔接、凸显专业特色、重在与就业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要密切关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出动态调整,体现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机动灵活性。
1.彰显“应用”特色,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需求,应将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方向教育模块”、“创新与素质拓展模块”、“实践能力模块”五个模块进行培养。其中,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基础课的目标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方向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增强就业竞争力;创新性课程、新技术前沿选修课的设置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应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四增四减”,即增加专业特征、减少专业方向特征,增加选修课比例、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新技术前沿课程比例、减少传统课程比例,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2.强化专业基础,增强设计能力。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运筹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控系统、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怎么写作工程、汽车市场营销、交通运输工程、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汽车维修工程、汽车检测与

源于:查抄袭率论文www.udooo.com

诊断和汽车改装。通过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交通运输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习题作业、专题研讨、实验、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作为理论学习的补充。
为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要通过整合设计类课程和分散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设计类内容,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通运输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从事设计、管理和研究的能力。同时,强化课程设计、专题设计和毕业设计,推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结构设计竞赛,为造就交通运输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实践环境。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基础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习、汽车电器与汽车检测实训、汽车驾驶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其体系与科学技术发展同步,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三、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1.改革理论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应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其他课程的比例进行调整,前两年主要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专业方向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同时学习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应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增加创新和实践类课程,扩大选修课的课程比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实验课中,应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和自主创新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自主研究和操作能力。在汽车构造(底盘和发动机)、发电机原理、汽车底盘新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等专业基础课程中,采用现场实验教学、小班授课、分组实验方法,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同时开放实践场所,鼓励学生到实验室自主实验,自己动手做装配、拆分练习。在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环节,应采用“顶岗式”实习方式,实行以师带徒的师徒制,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切实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大学学习全过程的系统总结,应当根据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鼓励指导教师把科研项目、合作项目、实际应用项目作为设计课题。同时抓好检查与考核环节,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要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和资助大学生创新性设计、实验和实习,开展创新竞赛。同时,要加强与地区汽车和交通运输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进行课程教学实验、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实习期间,应当为学生配备优秀教师和行业知名工程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利用交通运输的行业优势,聘请校外专家或优秀企业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开设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实践等课程,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理解并得到验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加快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过程控制、评估与反馈体系,落实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做到“三结合”: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结合、与教学督导工作结合、与教学调查研究工作结合。要实行课堂教学过程控制、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制度,推广教学改进效果分析、院领导听课、教师听课、督导团听课、系部评课、学生评教等办法。要加强学生出勤率、课程设计、开放试验、毕业实践等常规检查,对不负责的教师要及时加以干预,对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要提出整改意见,对评教数据要进行可靠性分析与报告评阅,使教学及管理的全过程得以有效监控。
(责任编辑:袁海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