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经验 >英语论非英语翻译教学目标定位

英语论非英语翻译教学目标定位

收藏本文 2023-12-26 点赞:8260 浏览:323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摘 要:多年来,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一直沿袭或照搬英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课时数相差太大,学生背景也相去甚远,因而这一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本文以同济大学非英语本科翻译教学为例,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改变翻译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效果,从而证明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目标;非英语专业
    一般来说,开设一门课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然,教材的选用或编写,教学手段的采用,教学效果的评估都会陷入盲目状态。目前,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在多数高校基本上处于这种状态。自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实施以来,全国高校相继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基本模式是把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两个阶段,高级课程主要以各类选修课程为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因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纷纷作为主要选修课程开设出来。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穆雷所说的翻译教学状况,至今在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仍然存在。当时穆雷在《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一文中说“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教学对象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明确,至今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与各类具体教学大纲相应的适用教材、教学方法及其评估方法,相对于口译教学或大学英语教学来说,笔译教学比较混乱,缺少系统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师之间缺乏也难以交流沟通。其结果是翻译教学效率低下,一些原本应该提高翻译能力的课程被上成熟练语言能力的后续课程,教师疲惫不堪收效甚微,学生也觉得兴趣不大,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精力的大量重复。”本文将以同济大学为例,来探讨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研究背景

    关于翻译教学的讨论,近二三十年来就一直没间断过。从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其热点主要集中于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研究不多。多数情况下这些论文只是讨论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异同,即使有专文研究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也仅局限于翻译教学方法、过程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探讨,很少涉及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的定位。薄振杰、李和庆(2011)指出:“研究选题多集中在翻译教学模式和方法探讨方面,翻译教材研究匮乏,口译教学研究滞后,翻译教学大纲与课程设置、翻译测试与评估、师资发展研究几乎无人问津,严重影响了翻译教学的整体发展。”任何教学一旦没有目标便失去方向,有可能越俎代庖,做一些无用或吃力不讨好的事。
    从对翻译教学的理解和阐释可以看出对翻译教学目标的不同理解。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年版),对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1)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2)较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并能撰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每小时300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3)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英美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4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误译现象,文字通顺、达意,语言错误较少。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规定和指导作用。但对翻译教学目标的规定比较笼统,这个目标似乎应该是“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的,而不是翻译教学的具体目标。罗选民(2002)说:“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翻译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学生对语言认识程度的加深,反过来可加强他们自身的翻译能力。”苗菊(2007)也认为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翻译人才,研究翻译教学应该建立在研究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这些学者都把翻译教学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上,比较具体,但并非专门针对非外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的。
    穆雷(2004)曾经比较有针对地指出,翻译课程 “一种是外语专业高年级的翻译课,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翻译训练,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能力,毕业之后直接或经短期培训就可以从事基础翻译工作;一种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以后,通过翻译课程训练,熟悉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够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还有一种是没有达到从事翻译工作基本语言能力的上述两类学生,通过翻译课来检验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前两种训练属于翻译教学,第三种训练则属于教学翻译。”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参加翻译课程的学习时,翻译教学的目标甚至性质都是不同的。对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说(即在通过大学英语六级以后),翻译课程是“翻译教学”,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翻译课程训练,熟悉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能够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而对“没有达到从事翻译工作基本语言能力的”学生来说,翻译课程是“教学翻译”,其教学目标是“通过翻译课来检验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又涉及到“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讨论。关于它们之间的讨论近些年学界讨论很多,也很清楚,不再赘述。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的翻译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属于“翻译教学”,其教学目标当然也就是传授翻译知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识和翻译技能技巧,提高翻译能力。但是,在同济大学多年的翻译教学尝试和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的确立

    同济大学大学英语教学从2005年开始改革,根据新生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英语测试结果,参照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把新生分成和四级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学生在一年级参加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学习,二年级时参加大学英语提高课程的学习,即选修课程的学习。尽管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两个层次所选用的教材不同,但在提高阶段则无区别对待,一律参加无水平差别的选修课程学习。
    这一改革,对于选修课程“综合翻译”的目标确立就带来很大困难。因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受到学生的水平和要求直接影响。同济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不再是分层次教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而有的过四级都困难,因而他们对“综合翻译”这门课程的期待也不同。再者,学生的专业方向也不同,既有文史哲类,也有理工和医学类的。有些专业的学生每周所修的课程较少、作业相对轻松,有较多的时间投入翻译作业和翻译实践。而有些专业的学生则有每周多达40节以上的课要上,作业又多,对翻译即使感兴趣,也无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翻译作业和布置的翻译阅读任务。因而按照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要求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显然是不现实的。
    但是,“综合翻译”这门课程十分重要,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在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罗选民2002)所以为了我国翻译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翻译课程,不仅必要,而且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济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udooo.com

    教学的目标确立经历了两次变化。
    从2004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到2008年底,我们的教学目标一直沿袭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目标:通过系统翻译理论的学习、翻译技巧的传授和足够的翻译实训,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和能力。因此,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基本上与英语专业保持一致,即,以指定教材为中心,以讲授翻译技巧为重点,辅之以大量的翻译练习。但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个教学目标很难实现:
    (1)教学时数太少。作为选修课程,《综合翻译》按规定每周教学时数为2节,教学周数17周,总共才34个学时。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每周4节,分两个学期完成,一个学期英译汉,一个学期汉译英,每学期17周,总共在翻译教学上的投入是136个学时。二者在教学时数上相差甚远。另外英语专业学生基本上是全天候英语,更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无法比拟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在区区34个学时里,既要介绍翻译理论与知识,又要传授翻译技能技巧,还要进行翻译训练,实在勉为其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是满堂灌,难免疲于奔命,顾此失彼。本来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水平,其教学方法应该主要以学生积极参与的技能训练,结果成了浮光掠影式的翻译介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没有适合非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材。尽管市面上翻译教材林林总总,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能在34个课时内完成、适合不同专业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到目前为止还很难找到。由于种种原因,同济大学的《综合翻译》教材一直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中级翻译教程》(孙万彪主编)。该教材为报考口译证书的配套教材,以技能实训为主,因而任课教师不得不查阅大量资料以使教学中的翻译理论和知识系统化。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忙于记笔记,比较讨巧的就直接拷贝老师的PPT,囫囵吞枣或只鳞片爪地记忆一些翻译理论,无法系统地复习,参与课堂翻译过程的机会和时间也就相应很少。
    (3)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估标准难以把握。由于原定的“综合翻译”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所以测试和评估的结果应该是看“提高”的幅度和值。测试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要测试出翻译水平和能力是否提高、提高多少则比较困难。以往,“综合翻译”这门课测试与评估目的主要是为给学生比较公正的成绩,以便他们挣学分、赚绩点,因此我们是安排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相对客观地给出最终成绩。应该说最终的分数能反映出学生的翻译水平,但无法反映出提高的幅度,造成测试与教学目标的偏差。
    (4)缺乏相对稳定的、素质过硬的翻译教学队伍。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教师必须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而我校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是长期从事翻译实践或翻译专业方向的教师实在是凤毛麟角。因而,在选派担任非英语本科翻译教学的教师上,从一开始就勉为其难,具有任意性。任课教师基本上由对翻译教学感兴趣的教师自己主动承担的,对学生翻译指导只能凭个人兴趣从不同的渠道寻找翻译素材,对学生进行“大量”训练,加上寻章摘句随性谈体会和感悟,对翻译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训练的技能体系都无法系统化全面传授。
    几年来,由于教学目标沿袭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一直疲于奔命。尽管教师和学生都很辛苦,但却无法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和能力”。根据我们每年对全校修完《综合翻译》课程的学生问卷调查,2008年以前,学生普遍认为,一学期下来,除了记得一些翻译名词术语,以及可笑的翻译例子外,对这门课程几乎没什么印象。
    据此,同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部决定对《综合翻译》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刘宓庆(1987)指出,翻译理论课题千头万绪,本科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王树槐(2001)在谈到本科生翻译教学时也认为:“本科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应从英汉宏观对比和语言能力提高两个维度进行,通过认识英汉民族深层思维差异,使学生明了、顺应译语中自然的、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两位学者所谈的都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教学,他们的目标尚且理应如此,那么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则连这样的目标也难达到。所以,根据以往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经验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从2009年起,我们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以汉英两民族在语言、思维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和欣赏,让学生对汉英差异有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鉴赏水平,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这一目标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目标的显著不同在于,它强调翻译知识,即汉英在语言、文化和思维逻辑上的异同,而不是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欣赏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翻译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当然事实上这一目标可能有助于学生日后翻译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确立后的翻译教学

    教学目标确立后,在教学重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队伍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看下表:
    目标确立前(2008年以前),由于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因此,当时的教学重点是介绍翻译理论,讲授翻译技巧,辅之以从句子到篇章的大量练习。从目标确立后,我们的教学重点发生了转移,主要是介绍翻译知识,特别是汉英在语言、文化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讲授翻译作品的欣赏角度和评判标准,从中体会和加深对翻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也因此做了相应的调整。从上表可以看出,目标确立前我们的课时分配是:8学时的导论和翻译

    中国论文中心www.udooo.com

    理论介绍,14学时的翻译技巧传授,12学时的文体翻译。目标确立后,课时分配调整为:12学时的翻译知识介绍,14学时的翻译欣赏,8学时的翻译反思,主要是对翻译过程的反思。
    从课时分配上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标确立前,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大量的汉英互译练习。目标确立后,教师讲授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参与,课后不是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翻译练习,而是对翻译作品欣赏和评判。目标确立前,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目标确立后,前1/3学时(12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剩余学时都是以学生欣赏和评判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特别是最后8个学时,更是以学生反思和讨论为主。可以说目标确立后,翻译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比例。
    教学目标转变后,很难找到与之相配套的教材。我们的做法是,在提供给学生参考书目的同时,我们的翻译教学团队分工协作自编教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吸取众教材之长,教师则可以弥补其他教材之不足,在材料选用上也更能注意适合同济大学学生水平和专业。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能够胜任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师资队伍。
    翻译教学目标确立后的三年来,我们的翻译教学有了明显的改善。调查显示,学生对汉英差异有了更深、更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翻译有了较高的认识,翻译欣赏和评判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每学期选修“综合翻译”这门课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
    四、讨论
    翻译教学目标的改变带来三个问题:(1)这样教学目标下的教学算是翻译教学还是基础语言教学的延伸(即,教学翻译)?(2)不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翻译水平为目标的教学还算不算翻译教学?(3)非英语专业学生有没有必要开设翻译课程?
    回答第一个问题,又绕不开“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之辩。其实早在1981年加拿大学者德利尔(Jean Delisle,1981)就提出的“翻译教学”(Pedagogy of Translation)与“教学翻译”(Pedagogical Translation)之区别,我国学者林璋(1997)、穆雷(1999、2004)、罗选民(2002)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在学界基本上达成共识。“教学翻译”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是通过双语之间的转换来帮助和检测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语法现象的理解。而“翻译教学”通过翻译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语际转换能力。从狭义上来说,“翻译教学”仅限于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翻译方向的研究生。从广义上讲,“翻译教学”应涵盖所有以翻译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教学,既适用于英语专业也适用于非英语专业。重新定位后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是通过翻译现象的分析来更好地理解汉英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鉴赏水平,为日后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打下基础,理所应当地属于“翻译教学”,而不是基础语言教学的延伸。
    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之所以要以“提高学生的翻译鉴赏能力”为教学目标,是因为作为选修课程,它的课时只有区区34学时,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是不现实的。但通过汉英在语言、文化和逻辑思维方面差异的学习,来提高翻译分析和欣赏水平是可能的,而且这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指导以后的翻译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样目标下的教学当然属于翻译教学。
    既然课时太少,无法提高翻译能力和水平,有开设翻译课程的必要吗?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如上文所说,我国的翻译事业还需要大量人才,这不是外语专业学生所能满足的,现实也证明非外语专业毕业生才是各类翻译的主力军,所以在外语专业本科中开设翻译课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虽然无法明显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但在有限的课时内却可以通过翻译实例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领悟汉英差异,提高他们的翻译评判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语际转换。另外,通过翻译实例来系统、全面掌握汉英差异,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完成的。
    从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外语学习的规律性来说,在非英语专业本科开设翻译教学都是必须的。但由于课时和学生背景不同,翻译教学目标不能也不应照搬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目标。本文是以同济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为基础,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以汉英两民族在语言、思维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和欣赏,让学生对汉英差异有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鉴赏水平,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一目标是确实可行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希望对兄弟院校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目标确立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Delisle,Jean. L’enseignement de l’interpretation et de la traductiont [J] Ottawa:Editions de L’uuniversity d’Ottawa,1981.
    薄振杰,李和庆. 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林璋. 翻译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 外语研究,1997(3)
    [5] 刘宓庆. 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 中国翻译,1987(5).
    [6] 罗选民.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
    [7] 苗菊.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8] 穆雷. 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 中国翻译,2004(5).
    [9] 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 王树槐. 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J]. 中国翻译,2001(5).
    [责任编辑:陈立民]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