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经验 >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

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5086 浏览:1572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全球化对于发展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对于经济、政治和文化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政治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文化全球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挑战,因而必须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文化民族化;挑战;政治文明
1812-2485(2012)06-020-5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普遍现象。全球化本身是一个矛盾同一体:既有一体化趋势,又有分裂化倾向;既有集中化,又有分散化;既有国际化,又有本土化。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对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发展的机遇。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对于经济、政治和文化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中国来说,必须在全球化语境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解释和指导中国参与全球化运动。

1 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挑战

全球化建立在资本、生产、通讯、技术一体化之上,它首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先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的主要标志就是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又表现为资本的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渗透。
对于全球化,特别是经济的全球化,最早做出透彻分析就是马克思。在《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经济全球化可以说是任何国家都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如果不想灭亡的话”,就必然要纳入经济全球
化的体系之中,中国也不例外。参与全球化不是我们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何时进入(参与WTO标志我国已经加入)、如何进入的问题。被动参与全球化,不如主动融入全球化。
与资本全球化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达的今天,资本全球化要求资本输入“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求在全球建立一个与自己面貌相同的世界。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之后,社会主义处于低谷,作为弱势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如何阻止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这是在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面临的时代课题。
其次,资本的全球化其本质是促进两极分化的。“货物和资本市场倾向于被全球化,而劳动力市场仍然保持分割成许多板块。这种对照,表达两个方面的结合,其中一个方面是现代世界和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而另一方面是不同的政治社会(不管它们是否独立的社会)的继续存在。这也是现代世界的典型特点。这种对照本身带来了世界的两极分化: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板块的情况,必然使世界经济中的不平等状况恶化。由其本质所决定,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造成两极分化的。[3]资本全球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带来全球的经济繁荣,资本的本质是要带来更多的利润。资本和货物市场的全球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地域分割之间的矛盾,使发达国家凭借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在全球剥削劳动力,进一步拉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分割后的绝大多数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进一步贫困。在发达国家,贫困的劳工可以通过劳工斗争取得一定的社会保障,而在不发达国家,劳工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有无法保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我们要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目标是共产主义,在国内我们要走共同富裕之路,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也不能让资本全球化导致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两极化,我们要利用经济全球化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既要防止两极化,又要和资本主义共同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时代课题。
再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为了保持资本的最大化从而得以生存下去,在体制、运作手段和方式上不断进行新的调整和变革,甚至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吸取对其有利的东西,使资本主义自身有了许多新的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变化。主要包括:一是向科技资本主义演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科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植力度。高风险的高科技带来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回报,通过科技的领先,进一步支撑资本主义体制;二是职工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通过提倡“人民资本主义”或“职工资本主义”,将企业职工的工资储蓄转化为职工股份,然后又通过全球化的生产获取超额利润,并将这部分利润按所持股得到一定的股利,进而将发达国家的职工也纳入“资本家”的体系,使发达国家工人阶级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人阶级分离,资本主义用全球化手段使无产阶级的斗争进一步复杂化;三是股份资本主义的出现。20世纪80年美英率先推出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政府干预活动减少,并把市场置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确立了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企业的主要融资依靠市场,其中作为机构投资人的退休基金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角色。美国退休基金的60%,英国退休基金的70%用于股市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投资退居其次。股份资本主义的出现,进一步将工人阶级与发达资本主义体制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面临时代的挑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实践指南的中国,面对复杂的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复杂斗争局面,“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到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源于:{$GetSiteName}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3 文化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文化全球化的主流是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也就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深,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的全球范围内公认的普遍价值观出现,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文化民族倾向与文化认同化作为矛盾的另一方面而存在,并保持有力的态势发展着,文化全球化带了文化领域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也直接反映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

3.1 文化认同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逻辑,正是在于在全球范围开发经济,把政治和意识形态置于经济需求的从属地位。”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要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从属于资本主义,也就是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扩张。特别是冷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更多地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将政治手段、军事手段所达不到的目标通过文化手段进行渗透,他们渗透的手段有的是通过国民在海处经商、从事商业、宗教、教育或其它活动,有的是通过双边外交文化交流方式,有的是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如电影、影视节目),有的是通过吸收留学生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文化的全球范围的交融,资本将附属于其身上的文化,传播到了资本所能达到的地方,全球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都受到了冲击,资本主义文化要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文化的领导权,资本主义利用其全球经济优势,同马克思主义争夺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
全球文化认同化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马克思主义必须吸取其积极一面才能与其争夺文化领导地位。
3.1.1 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便于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资本主义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得到了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认同。在娱乐性的认同中传播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的消极方面,使经济落后民族的文化打上资本主义文化的印记。在文化的商业性运作中,资本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纯意识形态领域争论的圈子,实现了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一些文化产品实现了全球化的传播(如好莱坞电影),同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些利润便于也促使资本主义追求更多的利润,在实现这些利润的过程中,资本主义文化再一次得到传播。资本主义的这种文化传播方式,给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当代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争夺领导权,又面临着如何利用全球化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理论说教难以经受住全球化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文化正面临离我们远去的危险。
3.1.2 文化传播的便捷化挑战文化控制。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由于文化环境的现代化、全球化,已经超越了一个国家、民族的界限,“拒腐朽文化于国门之外”实在是空想。文化传播的便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策实难延续,马克思主义在同其它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中能否取得指导地位,不是由人说了算,而只能由全球化的主体——不同民族的人们自己去做判断并作出结论,这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挑战无疑是十分残酷的。任何高压和专制都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占据文化的指导地位。
3.1.3 文化化引发指导思想多元化。文化思想是政治的前提,随着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思想多元化随之出现,不同文化思想有着不同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取得,必须由人去争取,而争取的前提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充分发挥精神,没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的,无法吸引处于全球化中现代生活的人们。当代社会主义国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能丢,在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这一要求对于人来说绝对不能有任何让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绝对不能放弃。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争夺文化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用何种更有优势的去吸引人们信仰马克思主义。

3.2 文化民族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全球化在一度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上丧失个性,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有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在全球文化认同化的前提下,自身民族文化正面临被抛弃的危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下如何保持文化民族化、文化本土化是全球化的一个悖论。
3.2.1 在文化民族化的前提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兼容性。文化民族化的目标就是要保持民族自有文化,文化认同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一前提下,各民族不能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这是人们的共识。应对文化认可,共同的观点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本土化,也就是将各国、各民族都认同的文化纳入自身文化传统之中,保持自身传统的优势,借鉴与吸纳认同文化。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身就是文化认同和文化本土化的结果。思想、理论都是将已全球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结果。今日的全球化,再一次要求全球化理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结合,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排斥文化认同化。今天,全球化对于当代马克思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文化认同化如何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结合,再一次实现全球文化的本土化、民族化。
3.2.2 在文化民族主义泛滥的前提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全球化既带来国家主权的弱化,也带来了“全球化的地方主义”(global locali)。在全球化的同时,一些民族和地区却在争取民族的独立、地区独立,甚至社区的独立,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也随之泛滥。文化民族主义宣扬本民族文明的“高级”、“优越”,并以“爱国主义”来激励民族成员,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文化民族主义往往是文化沙文主义的前奏。文化民族主义泛滥引发一些地区和民族独立的倾向加强,非主体民族的分离主义思想泛滥,导致现存国家的解体或对现存国家的主权构成严重的成胁,如亚洲的泛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udooo.com

民族主义(泛突厥主义、泛阿拉伯主义、泛蒙古主义、泛哈萨克主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从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随着世界性的文化民族主义的泛滥,文化民族主义不可避免地渗入中华文化之中,抵制文化民族主义、民族分离主义的思潮,是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文化民族化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民族分离是我们不能答应的。4 结 语
针对全球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的挑战,当代马克思主义应作全面的应对。

4.1 树立马克思主义必胜的信念

树立马克思主义必胜的信念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有理论性的内在逻辑的结论。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高喊社会主义即将成为过去,并对共产主义运动低潮幸灾乐祸之时,马克思主义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在当今世界。正如詹姆逊所说的,“在我看来,最令人发笑的没有条理的表述就是,同时声称资本主义取得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最早对资本主义及其特征与矛盾进行了研究,如果说资本主义现在已经遍布世界,那么,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比以往的意义更大。”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资本主义越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必然会进一步扩散。现实也的确如此,即使是最顽固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不得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吸取理论精华,不管是哪个资本阶级政党上台,他们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吸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用以弥补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资本主义之所以能继续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正好说明是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结果。

4.2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现实作出批判而产生的,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为我们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理论工作者也不能等领导人提出一个经济观点,然后不断地进行解释,并自称是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建立需要创新精神,需要回答处于全球化之中的中国,如何形成一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没有完整的合乎逻辑的经济理论,只等领导人作出批示“经济理论”是难以成熟的理论。回应全球化挑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创新经济理论,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

4.3 着力弘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为全球化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已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了。我们建党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作为指导思想的优秀文化,已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者的结合,使得人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今目的全球化又一次要求我们吸纳全球化所带来的先进文化。只是弘扬民族文化才能接受文化认同化和文化多元化。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区域的,同时也是人类的、全球化”。民族文化要在全球化过程中对于外来文化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

4.4 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

政治全球化促进价值一体化,政治是全球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内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是具有很强吸纳性的政治文明,对于外来政治的优越性具有吸纳能力。在纳入全球化体系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需要进行全面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要求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和依法治国的全面的统一,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又要充分发扬人民。政治不是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恩赐,而是全球化后的必然结果。任何不、专制或集权,都不利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就是要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上,保证马克思主义能吸纳全球化所带来的人类政治一体化的认同价值。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就是要从权力结构上,让“人民代表大会处于权力机关的地位,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并对它负责”,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与这种人民制度抗衡。只有这样的政治文明,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政治一体化和政治多元化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l972.25

4、255.

3,8 [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摘自: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001,214、213.

4 资料摘自《报刊文摘》2002年1月7日总第1611期.

5 .总书记在党校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2—6—1(1).
6 [德]赖纳?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译者的话第8页.
7刘军宁.全球化与政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3).
8 程恩富,朱富强.经济全球化:若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0,(7):30—37.
10 王长坤.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冲突与整合[N],光明日报,2002—06—11理论周刊.
11 王惠岩.《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人民网>社会专题>立法动态>专家说法,2000-12-2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