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词汇学 >政治话语和美学话语整合平衡

政治话语和美学话语整合平衡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15624 浏览:687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雷达作为职业文学批评家,被称为“探测当代文学潮汐的‘雷达’”,他的小说评论“扫描纷至沓来的新人新作及时而细密,探测此起彼伏的文学潮汐敏锐而快捷”。他在评坛乃至文坛上具有“别人无以替代的一席地位”
1979年,他以《文艺报》记者的身份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评论《春光唱彻方无憾——访作家王蒙》《文艺报》第4期)。批评伊始,他就表现出对《文艺报》“政论体”批评文体的超越,引起了文坛的关注。文学批评是他毕生的事业,30多年来,他跟踪讨论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最新动向,阐释新近发生的文学现象,构建文学经典,推进文学思潮,举荐文学新人。他见证、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10部文论集将“雷达”这个名字嵌入了新时期文学批评史,其批评文本具有强烈的当下性、理论性和历史感。

一、雷达文学批评的“介入有效性”

雷达的文学批评是“在场的”,新时期文学的潮起潮落,老中青作家的代际更迭,都留下了他饱含的批评言说。回顾批评历程,他说:“由于工作关系,我不得不站在当代文学的前沿,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提出过一些看法,至于重要与否,就只能由别人去评说了。但客观地说,有些观点在不同时期发生过一点影响。……在作品研究方面,我对《白鹿原》《废都》《古船》《平凡的世界》《活着》《红高粱家族》《厚土》《少年天子》,以及浩然现象等等,自觉有一些独特的发现和心得。”
有人说雷达的批评是感性的、零散的,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这是他特定的身份决定的,他也以此为憾。从《文艺报》记者、《中国作家》副主编到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工作”将他推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沿,他必须以极大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应对文坛新近出现的新人新作新状态新趋向,并对之进行恰当有效的言说和评价,这使他具备了职业批评家的政治敏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以批评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学的创作、批评、评奖及作协事务性工作,这决定了他的评论带有响应主流意识形态“召唤”的特性。因为“意识形态的存在总是以个人或整个社会高重复率的客观实践活动来维系的”。文学批评也不例外。雷达以他的批评实践,为新时期文学批评规范和批评标准的确立和建构做出了坚实的努力,他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现状有过概括和反思,也有过展望和倡导。他认为新时期文学30多年来的主潮就是人的认识、发现与完善,即民族精神的发现与重铸。
批评规范通常是借助权威文学媒介和职业批评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行为与思维方式。批评规范与其它社会规范一样具有示范性与可推广性,一旦形成,也会融入接受者的文化心理,使接受者自觉向“规范”看齐,自觉排斥“非规范者”,并以之为“异端’。“十七年”期间战争文化思维模式和审美规范的形成,茅盾文学奖美学规范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主流媒体和职业批评家的理论阐释和大力倡导。如何在意识形态与美学原则的夹缝中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这个问题从现代文学发生期就困扰着中国学人。雷达身处体制与文学的夹缝中,却以四溢的评论文字对新时期文学进行着客观及时的文化审美观照,并形成了个性化的批评文体。
在张柠看来,文学批评就是一种话语较量式的批评,因而也就是一种“介入性的社会批评”。雷达的文学批评就是典型的“介入性批评”,而且具有“现实有效性”。这里,我们不否认他在话语较量上的优势,即他所说的“工作关系”,职业批评家的身份是其批评有效性的必要保障,但并非所有职业批评家都能得到主流意识形态、批评对象、文学接受者、媒体及文学市场的一致认同,雷达是个特例,他格外重视文学评论的美学品格。他说:“评论是一个审美过程,是一门学术,是一种鉴赏艺术,在本质上是非功利的,具有独立的品格,应有一个神圣的空间,应予尊重。”这是他作为批评家独立人格的集中体现,同时还在批评界大力倡导批评的独立性、审美性和非功利性。
雷达坚持历史的、美学的批评原则,他的批评“强调感悟,强调独创性,强调时代感,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和使命感”。他总是“为新的文学观念而欢呼,为新的文学形象而欢呼,为新的人道主义观念而欢呼。这一批评流向,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历史的美学的批评的新方向”。他不断追求文学批评的超越性,考察文本的真正蕴涵,与作家平等对话。力求对作家作品有最深刻精当的把握。他不屑于用传统的既定的尺度去规定作品意义,总是在与新文本的平等对话中开启自己的美学想象力,打开文本的意义阐释空间。当《废都》处在被“捧杀”与“棒杀”的困境中时,雷达发表了《心灵的挣扎一(废都)辨析》,他说:“人们不但争相阅读,而且意见决不一致,其分歧之大,争执之剧烈,虽未到‘几挥老拳’的地步,也已激昂得空前。……面对《废都》,面对它的恣肆和复杂,我一时尚难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也很难用‘好’或‘坏’来简单判断。我对上述每一种看法似乎都不完全地认同,但也不敢抱说服他人的奢望,我知道那将是徒劳。我只想将之纳入文学研究的范围,尽量冷静、客观地研诘它的得失。我将循着作家创作个性的线索、作品人物和结构的线索、文学传统的线索,说一说我初步认识的《废都》。”表达出批评家高度的艺术自觉、严谨求实的批评态度及他对作家艺术才华的珍惜。
他总是从自己的艺术感受和批评实践出发,发现扶持文学新人,有时甚至遭人嘲笑诟病,他也不以为意。站在新时期文学的潮头,本着对文学事业的忠诚与责任,他扎根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批评理性,以构建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和新时期文学批评规范为己任。

二、雷达文学批评历程的社会学解读

人,既是自然的,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也是社会的。雷达的职业批评家身份是“给定的”,因为他所说的“工作”是组织分配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在其位谋其政”的人,关注新时期文坛发生的新事件,涌现出的新人新作,是他神圣的使命。雷达中学时代就喜欢文学,还曾尝试过文学创作,1965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却成为摄影记者。新时期文学春天的到来,唤醒了他沉睡的文学梦,1978年,他被调到《文艺报》评论组工作,走上文学评论的道路。调进《文艺报》是他毛遂自荐的结果,在评论的间隙,雷达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皋兰夜话》《还乡》《缩略时代》等篇目脍炙人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散文气象宏大、“满溢着生命活力和透示着鲜亮血色的美”(雷达语),具有“铁的质感’(贾平凹语)。但文学评论始终是他人生的第一要务。有人说:“说起文学批评,如果不知道雷达这个名字,说明他离‘文学’还远;说起某个作家,如果雷达完全不知道,说明那主儿还得加油”。虽是笑谈,也说明了雷达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和作用。

源于:毕业小结www.udooo.com

摘自:学生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