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材料工程 >试议纳米低维锗基纳米材料掺杂改性第一性原理

试议纳米低维锗基纳米材料掺杂改性第一性原理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7443 浏览:242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锗(Ge)是最早获得运用的一种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与硅基材料良好的兼容性,一直以来都是制造红外探测器、光导纤维、高速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和热电设备的首选材料之一。随着科技的飞速进展,电子器件逐步转向集成化、多功能化和微型化,具有低维度、小尺寸的纳米器件逐渐成为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进展的新走势。Ge的激子玻尔半径远大于硅,表明其具有更为显著的量子尺寸效应。由此,低维度和小尺寸的Ge基纳米材料将会展现出更多奇异的特性。一维的Ge基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在制备高性能的场效应晶体管、生化传感器、逻辑门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有良好的运用前景。近年来,大量的论述和实验工作已经致力于一维Ge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微结构表征以及物化特性浅析,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如此,对一维Ge基纳米材料的异质改性不足,目前仍缺乏系统的探讨和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不足,本论文运用基于密度泛函论述框架的第一性原理投影缀加波策略,对完整、缺陷、表面吸附和替换掺杂的一维Ge基纳米材料(纳米线和纳米带)的微结构、稳定性、电子特性和磁性进行了系统和深入探讨,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1)Al、P吸附Ge纳米线的探讨。采取第一性原理投影缀加波策略,重点讨论了不同吸附构型和浓度下,Al和P表面吸附对Ge纳米线电子结构的影响,并与Al、P替换掺杂Ge纳米线的相关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l原子优先吸附于纳米线的表面八边形洞位(MO),吸附后并不破坏邻近的Ge-Ge键;而P原子则优先吸附于纳米线的表面五边形共用桥位(Bb),使其下方Ge-Ge键断裂的同时,形成了新的Ge-P-Ge键。高吸附浓度下,Al和P吸附都在纳米线能带结构中产生一条半填充的杂质诱导电子带,导致Ge纳米线出现“半导体~金属”转变;随着Al(P)吸附浓度的减小,杂质诱导电子带逐渐变平,并最终位于费米能级的下方(上方),这导致Ge纳米线又出现“金属~半导体”转变。在Al、P吸附的Ge纳米线中,杂质诱导电子带分别位于未占据电子带底部和占据电子带顶部,这与传统p型(A1)和n型(P)半导体掺杂遵循的受主和施主机制完全不同。此反常的能带调制行为产生理由可能为:杂质原子只简单的吸附于Ge纳米线表面,故主要与表面Ge原子未完全填充的悬挂键电子态相作用。此外,形成的Al-Ge键主要体现为共价键合特点,而P-Ge键则体现出共价键合和离子键合的双重特点。(2)过渡金属原子吸附Ge纳米线的探讨。采取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投影缀加波策略,系统探讨了10种不同3d过渡金属原子吸附的Ge纳米线的微结构、稳定性、电子特性和磁性。结果表明:Ti、V、Cr、Mn、Fe、Co、Ni、Cu和Zn原子都最优先吸附于纳米线的表面六边形洞位(HH),而Sc原子则优先吸附于纳米线表面五边形与六边形共用Ge原子上方(Top)。最稳定构型下,过渡金属吸附原子的结合能随‘d’电子数的变化走势与3d过渡金属吸附的(8,0)碳纳米管一致,且与碳纳米管相比,过渡金属原子更容易吸附于Ge纳米线表面。具有较好导电性的金属,如Cu和Zn,与纳米线结合较弱,而Ti、V、Fe、Co和Ni则与纳米线产生较强的键合。不同种类的过渡金属原子吸附可使Ge纳米线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电子特性和磁性,如非磁金属(Sc或Cu吸附),非磁半导体(Ni或Zn吸附),弱铁磁金属(Ti或V吸附),铁磁半导体(Cr吸附),以及在自旋电子学领域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半金属铁磁体(Mn、Fe或Co吸附)。对于过渡金属吸附的磁性Ge纳米线而言,其磁机制主要起源于过渡金属3d轨道的自旋劈裂,与此同时,过渡金属还诱导邻近Ge原子产生少量反平行的磁化密度。对具有半金属铁磁性的Mn、Fe和Co吸附的Ge纳米线,继续采取DFT+U策略深入探讨了其半金属态的稳定性范围,在考虑原子占据位库仑排斥作用的影响后,发现Mn和Co吸附纳米线的半金属态较Fe吸附纳米线的要更为充沛。(3)二维蜂巢Ge、完整和缺陷Ge纳米带的探讨。采取第一性原理投影缀加波策略,系统探讨了二维蜂巢Ge、完整和缺陷的AGeNRs和ZGeNRs的微结构、稳定性、电子特性和磁性。结果表明:稳定的二维蜂巢Ge是具有皱褶的,并体现出类似石墨烯的零带隙半导体特点,其电子和空穴能带线性地交叉于费米能级,在靠近布里渊区的K点区域,电荷载流子类似“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完整的AGeNRs是非磁的半导体,其能隙随带宽的增加体现出一个周期性的振荡衰减花样,这使得AGeNRs按其带宽分为不同三类;完整的ZGeNRs具有稳定的反铁磁半导体基态,其能隙随带宽的增加单调减小,净自旋电荷密度主要由纳米带边缘Ge原子的π/π*电子态贡献,且相对边缘的Ge原子具有反平行的磁排列。原子缺陷(空位或空位对)的引入尽管并不能在AGeNRs中引发磁性,但仍可有效地调整纳米带的能隙。对ZGeNRs而言,原子缺陷的引入则可使其由原有的反铁磁半导体转变为反铁磁金属或铁磁金属,以而能更好用于电子传导和自旋存储设备。(4)过渡金属(Cr、Mn、Fe和Co)吸附的二维蜂巢Ge及其扶手椅型Ge纳米带的探讨。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不管是单边吸附还是双边吸附,Cr、Mn、Fe和Co都优先结合于二维蜂巢Ge的六边形洞位。根据吸附原子种类和吸附密度的不同,非磁零带隙的二维蜂巢Ge可转变为铁磁金属或反铁磁金属。对AGeNRs的吸附探讨中,Cr、Mn、Fe和Co总是优先吸附于靠近纳米带边缘的六边形洞位。除Co吸附的纳米带始终保持非磁基态外,根据带宽、吸附原子种类和吸附密度的不同,Cr、Mn和Fe吸附的Ge纳米带则具有稳定的铁磁或反铁磁态。此外,Cr和Mn吸附还使一些纳米带转变为铁磁或亚铁磁的半金属,在考虑原子占据位库仑排斥作用影响后,我们发现Cr吸附的纳米带的半金属基态与Mn吸附的纳米带相比要更加充沛,故更适合用于自旋电子学设备。(5)N、B单掺杂和共掺杂不同形状和宽度Ge纳米带的稳定性、电子特性和磁性探讨。我们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AGeNRs还是ZGeNRs,边缘Ge原子总是最容易被杂质原子替代。单原子N掺杂或单原子B掺杂都可在AGeNRs中诱发“半导体~金属”过渡;然而,N和B共掺杂于AGeNRs边缘时,由于有效的电荷补偿,AGeNRs仍可保持原有的半导体性。单原子N掺杂或单原子B掺杂通常可使具有反铁磁半导体性质的ZGeNRs转变为铁磁半导体,此“反铁磁~铁磁”转变主要由局域于纳米带掺杂边缘的π/π*电子态的扰动引起;一些单原子掺杂的ZGeNRs还可以体现出半金属铁磁性质。双原子掺杂(无论N-N, B-B和N-B构型)于ZGeNRs的两个边缘时,ZGeNRs原有的反铁磁简并被破坏,最终转变为非磁半导体。总体而言,N掺杂、B掺杂以及N-B共掺杂的AGeNRs和ZGeNRs在Ge基的纳米电子学器件方面,如场效应晶体管,负微分电阻和自旋过滤器等,具有潜在的实际运用。关键词:Ge纳米线论文Ge纳米带论文第一性原理策略论文电子结构论文磁性论文

    摘要3-6

    Abstract6-13

    第1章 绪论13-27

    1.1 纳米材料及其特性13-17

    1.1.1 纳米材料概述13-14

    1.1.2 纳米材料的分类14

    1.1.3 纳米材料的特性14-16

    1.1.4 纳米材料的进展走势16-17

    1.2 锗基一维纳米材料的探讨近况17-24

    1.2.1 锗基纳米材料概述17-19

    1.2.2 锗纳米线的探讨近况19-22

    1.2.3 锗纳米带的探讨近况22-24

    1.3 本论文的探讨内容24-27

    第2章 论述基础27-43

    2.1 第一性原理计算策略概述27-28

    2.2 多粒子系统的Schrodinger方程28-29

    2.3 Born-Oppenheimer近似29

    2.4 Hartree-Fock近似29-31

    2.5 密度泛函论述31-33

    2.5.1 Thomas-Fermi模型31

    2.5.2 Hohenberg-Kohn定理31-32

    2.5.3 Kohn-Sham方程32-33

    2.6 交换关联泛函的简化33-36

    2.6.1 局域密度近似33-34

    2.6.2 广义梯度近似34-35

    2.6.3 密度泛函论述的局限性和改善35

    2.6.4 占据位库仑排斥:DFT+U35-36

    2.7 密度泛函论述的数值计算策略36-39

    2.7.1 赝势平面波法37-39

    2.7.2 投影缀加波策略39

    2.8 结构优化及算法39-41

    2.9 VASP软件包介绍41-43

    第3章 Al、P吸附和掺杂Ge纳米线性质的第一性原理探讨43-59

    3.1 引言43-44

    3.2 计算策略和结构模型44-48

    3.2.1 计算策略44-45

    3.2.2 结构模型45-48

    3.3 清洁和氢钝化的Ge纳米线48-50

    3.3.1 清洁的Ge纳米线48

    3.3.2 氢钝化的Ge纳米线48-50

    3.4 Al、P吸附和掺杂的Ge纳米线50-57

    3.4.1 表面吸附50-55

    3.4.2 替换掺杂55-57

    3.5 本章小结57-59

    第4章 过渡金属吸附Ge纳米线的结构、电子特性和磁性59-75

    4.1 引言59-62

    4.1.1 自旋电子学59-60

    4.1.2 稀磁半导体60

    4.1.3 半金属铁磁材料60-61

    4.1.4 Ge基磁性半导体探讨近况61-62

    4.2 计算策略和模型62-63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63-72

    4.3.1 过渡金属吸附Ge纳米线的结构稳定性63-66

    4.3.2 过渡金属吸附Ge纳米线电子特性和磁性66-71

    4.3.3 半金属铁磁态的稳定性:LDA+U计算71-72

    4.4 本章小结72-75

    第5章 完整和缺陷Ge纳米带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75-89

    5.1 引言75

    5.2 计算策略和模型建立75-78

    5.2.1 计算策略75-76

    5.2.2 结构模型76-78

    5.3 完整Ge纳米带的电子特性和磁性78-82

    5.4 具有缺陷的Ge纳米带的电子特性和磁性82-87

    5.4.1 缺陷有着的扶手椅型Ge纳米带82-85

    5.4.2 缺陷有着的锯齿型Ge纳米带85-87

    5.5 本章小结87-89

    第6章 过渡金属吸附的二维蜂巢Ge及其扶手椅型纳米带89-103

    6.1 引言89-90

    6.2 计算策略90

    6.3 结果与讨论90-101

    6.3.1 过渡金属吸附的二维蜂巢Ge90-94

    6.3.2 过渡金属吸附的扶手椅型Ge纳米带94-97

    6.3.3 半金属磁性纳米带的稳定性97-101

    6.4 本章小结101-103

    第7章 N、B单掺杂和共掺杂Ge纳米带的电子特性和磁性103-117

    7.1 引言103-104

    7.2 计算策略104-105

    7.3 结果与讨论105-116

    7.3.1 掺杂的扶手椅型Ge纳米带105-111

    7.3.2 掺杂的锯齿型Ge纳米带111-116

    7.4 本章小结116-117

    结论117-12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