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产业经济 >试析人类理性经济学

试析人类理性经济学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3422 浏览:109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的基本检测设,这种检测设认为人的行为规律是在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与理性经济人检测设存在矛盾,例如人类的利他行为和情感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无法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提出解释。文章分析表明,许多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被纳入理性的范畴。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不仅应该包括个人眼前的利益,更应该包括个人所在群体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理性 经济人 囚徒困境博弈
理性概述
理性(rationality)一词来自古希腊的逻各斯,具有规律、思想的含义。在柏拉图那里,理性即理念,是客体在主体中所反映的观念。亚里斯多德也认为,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准。启蒙运动以来,理性成为价值、理想、道德、人道的别名,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于是,理性具有了充分的价值化和化的意味,成为一切社会存在的价值尺度。张雄(1995)认为,哲学中的理性包括作为一种认知能力的认知理性,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自控能力的实践理性和主体对自身行为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能力和评价原则的评价理性。杨春学(1998)认为,在学上,理性涉及对动机—行为—结果的判断。动机的判断,涉及目的的合理性和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判断,涉及一致性理由;行为与结果关系的判断,涉及效率理由。理性是一种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它是人类超出动物所具有的一种认识和思维能力。
学者阿马蒂亚·森(2000)认为,在主流经济学中,定义理性的策略主要有两种:
一是把理性视为选择的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of choice),即理性偏好。在主流的经济学教材上,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被定义为理性偏好:
完备性。对于任意两个消费束(consumption bundle)x和y,要么xy,要么yx。
传递性。对于消费束x、y和z,如果xy且yz,则必有xz。
二是把理性等同于自利最大化(Maximization of self-interest)。这种策略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这个人就是理性的,否则就是不理性的。
现代主流经济学广泛采用了以上所说的第二种定义策略,并且认为经济理由就是人们在约束条件之下的效用最大化理由。
人类是否为理性的判断
尽管经济学把理性经济人作为人类行为模式的基本检测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许多“非理性”行为:

(一)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存在作用在于鼓励人们放弃自身的部分利益来推动别人利益更大的提高。因为如果人人都这么做的话,每个人的福利状况都将得以改善。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它的内核就是利他主义。利他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包括见义勇为、无偿献血等行为都可被纳入利他行为的范畴,以上这些行为无一例外是以自身利益为代价来提高别人利益。从这个作用上说,利他行为并不是理性的。
(二)情感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情感是和理性相违背的。理性是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来权衡利弊,进而做出选择的能力,而情感则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情感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一时冲动”而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从这个作用上说,情感也不是理性的行为。
近年来兴起的实验经济学也对人类的行为是否理性进行了探讨。以罗宾·道斯等人(Robyn Dawes et al.,1988)于1988年进行的公共产品实验为例:在他的实验中,每组实验由7个人参加,他们可以选择保留手中的6美元,或是捐赠集体账户作为投资,投资的金额将翻倍并在所有参与者中平分投资的收益。
如果把所有的参与者当作一个整体,那么帕累托最优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把钱全部存入集体账户,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得到12元。但是只要简单的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个博弈中唯一的纳什均衡是每个参与者一分钱也不存入集体账户。
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对每个参与者而言,每向集体账户存入1元,他们只能获得2/n元的收益(n为参与者数量),这显然是不划算的。因此如果检测设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那么他将不会把钱存入集体账户。令人惊奇的是,实验结果和传统经济学理论的预测大相径庭:即使是在完全匿名的情况下,也有20%-50%的人做出捐赠的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说的试验结果并不是唯一的。近年来在其他类似的博弈实验,例如“者博弈”、“劳动市场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中,实验的参加者也没有像理论检测设所推断的那样表现出单一的自利行为(Bowles & Gint人类理性的经济学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is,2002;Fehr & Gachter,2002; Henrich et al.,2005)。
从表面上看,以上列举的人类行为似乎和经济学的理性经济学检测设产生了矛盾。对于理论和实际的偏差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我们应该放弃人类理性的检测设。二是我们应试图在理性的框架下对以上行为进行解释。
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人类理性的检测设呢?事实上,人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检测设(例如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希望用它们来替代经济人检测设。然而这些检测设都过于复杂了,而一个过于复杂的理论是丑陋的。经济人检测设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性,科学研究的作用就在于使用尽可能简洁的检测设来解释这个世界。在我们找到更好的检测设之前,没有理由放弃经济人检测设。
“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一)理性的利他行为

合作是人类存活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以表1的“囚徒困境博弈”来说明。在囚徒困境博弈中,合作行为意味着降低自己的利益来提高别人的利益,因此是一种利他行为。尽管背叛行为对自己是最有利的,但是双方的合作行为却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如果我们以重复博弈的视角来看的话,尽管合作行为会降低自身本轮博弈的收益,但会导致双方长远利益的提高。因此合作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利益的提高都是有益的。
为了提高合作水平,防止“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尤为重要。在重复博弈中,声誉机制的建立可以让人们了解参与人的行为记录,从而给与他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因此在博弈中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可以提高人们对其声誉的评价,从而让他可以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综上所述,利他行为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利益,也可以提高个人所在群体的利益,因而是理性的。

(二)理性的情感

托马斯·谢林在《冲突的策略》中提出了著名的“承诺理由(commitment problem)”: 一个绑匪在绑架了人质后突然心生悔意,尽管人质向绑匪发誓一旦获释后绝不报警,绑匪却担心放走人质后会因为人质会报警而入狱,因此只能不情愿地杀掉人质。
在合作行为中,双方都担心对方的背叛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尽管事前承诺与对方合作对自身是有利的,但双发都倾向于违反承诺而独享收益,合作的机会就会因此消失。因此如何作出承诺行动,让自己的承诺变得可以置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由。
罗伯特·弗兰克(1988)提出,情感可以起到承诺行动的作用,从而解决承诺理由。当人们违反自己的承诺时就会感到一些愧疚,而愧疚作为情绪上的负反馈将成为违反承诺的心理成本,从而使承诺具有更高的可信性。不仅如此,人们也知道如果自己违反承诺的话,对方将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不惜以自身利益为代价对自己进行惩罚,从而进一步加大违反承诺的成本。
综上所述,情感可以提高承诺的可信性,从而推动人们的合作,进而提高人们的收益水平,因此也是理性的。
结论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模式的学科。生物进化的压力迫使人类变得自私,而种群之间的竞争又推动人类彼此合作。竞争的压力产生了利己行为,合作的需要又产生利他行为。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利他行为是与经济学理论相违背的。然而我们认为,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却可以纳入理性经济人的视角,从而成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分析同时表明,经济学的理性并不是个人眼前的利益,而包含了个人所在的群体的长远利益。在囚徒困境博弈中,双方看似最“理性”的行为是相互背叛,这样的“个体理性”人类理性的经济学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行为却导致了“群体非理性”的结果。这样两败俱伤的行为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相反的是,如果人们选择“非理性”的合作行为,他们就有可能实现双方效用水平的改善。在这个作用上说,在博弈中选择背叛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并不能在长期实现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合作则是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追求长期利益的行为。在实践中,人类也会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那些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别人利益的行为,从而实现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进化使人类拥有了发达的思维,从而使人类可以克服自己自私的本能,而去追求人类长远的利益。也许,这才是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的理性所在。
参考文献:

1.张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2.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8

3.阿玛蒂亚·森著.王宇译.学与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2000

4.Dawes R M, Van De Kragt A J C, Orbell J M. Not me or thee but we: The importance of group identity in eliciting cooperation in dilemma situations: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s[J].Acta Psychologica, 1988, 68(1)
5.Bowles S, Gintis H. 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J].The Economic Journal, 2002,112(483)
6.Fehr E, Gachter S. Altruistic punishment in humans[J].Nature, 2002, 415(6868)
7.Henrich J, Boyd R, Bowles S, et al."Economic man"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Behioral experiments in 15 all-scale societies[J]. Beh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5, 28(6)
8.Schelling T C.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9.Frank R H. Passions within reason[M]. New York: Norton,1988
作者简介:
王健(1981年-),男,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博弈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