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产业经济学 >建国以来农地制度效率比较实证和理论分析

建国以来农地制度效率比较实证和理论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5178 浏览:1409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农业经济增长与所实行的农地制度密切相关。建国以来,中国相继实行了“土地农民所有”、“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种农地制度。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
“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农地制度是无效率的制度,而其余两种制度是有效率的,但是它们各有其优缺点。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正确的选择,应当不动摇地继续实行下去,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关键词:农地制度;制度效率;反历史事实度量研究
1008-2972(2012)01-0073-08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开启了创造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奇迹的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在这场改革中,改革的层面由农村到城市、由农业到工业直到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伴随着这些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经济总量也由1978年的世界第13为上升到现在的第2位。在这场还在进一步深入的改革中,尽管改革的领域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就有上十个“一号文件”涉及到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很多学者也长期关注农村土地制度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重要的研究。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变为什么能够使农村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涉及到制度效率问题。通常认为有效率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无效率的制度则会起相反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农地制度才是有效率的?黄少安等(2005)实证分析了我国1949-1978年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认为不同的农地产权制度会导致人们对农业的投入不一样,从而农业产出也不一样,私有农地产权制度是较好的农地产权制度。乔榛等(2006)对我国1978-2004年的农业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实施的不同土地制度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激励,应该把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作为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主要思路。姜文辉(2009)从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角度上研究了农村土地制度发挥效率的途径。黄少安,谢冬水(2010)从圈地运动的历史角度上研究了不同的农地制度背景下农地流转与工业化发展的互动关系。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借用新经济史学派常用的反历史事实度量法,来研究建国以来已经实行的几种农地制度的效率,从而较好地回答为什么农地制度不同会导致农业的产出不同,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现有农地制度的效率等问题。

二、建国以来的农地制度变迁路径

建国以来,农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形成了三种不同制度。

(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农民土地所有制阶段

1.1949-1953年,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中国对农村土地问题非常重视,在解放战争时期就进行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解放后,新的土地改革运动更是在全国普遍开展,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和阐述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全国开展土地改革。这是本阶段的标志性法规,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初,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直接结合,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大大地促进入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53-1956年。从农民土地所有制向集体土地所有制过渡,即初级社阶段。基于农民个体生产经营的现状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认为必须提倡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同时强调,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不能挫伤农民个体经营的积极性(《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1953)。1953年春起,各地开始普遍试办实行土地人股、统一经营。在这期间,虽然实行统一经营的范围已经较大,但是农民还保留有土地报酬,土地显然还具有农民所有的性质。本文把是否保留土地报酬作为土地农民所有还是集体所有的依据。

(二)第二阶段:1957-1978年,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阶段

1.高级社阶段。1956年3月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该章程规定入社的农民必须把私有的土地和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同时,取消土地报酬。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农户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怎么发表www.udooo.com

总数的8.8%,农村土地已经基本上属于集体所有。1958年,为扩大规模经营,实行“小社并大社”,进而又推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1958),并社过程中,把原先还保留属个体所有的自留地、零星果树等都逐步“自然地变为公有”。
2.1959-1978年,人民公社阶段。在从1959年开始人民公社阶段,中国农村开始实行“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确定了农村土地以生产队为基本所有单位的制度,并且恢复了社员的自留地制度(《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1959)。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阶段

“”结束后,中国的农地制度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制度的变革首先是由农民发起的。个别地方农民不满过去生活的现状,而自发组织进行农地制度变革,而且实践证明了这种变革能大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政府认可这一变革并由政府大力进行推广。1978年,肯定了“包¨r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责任制,但仍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1978)。1979年政策开始放宽.允许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包产到户(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79)。1980年春,关于“包产到户”的问题争议比较激烈。同年5月,同志的正式表态统一了人们的认识,同年9月,文件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了肯定。此后,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形式为主的各种生产责任制如燎原之势,迅速推开,到1981年lO月,全国农村基本核算单位中,建立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已占97.8%。1982年元月,以一号文件的形式第一次明确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突破了传统的“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此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定与完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与法律。农地制度一直是以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

三、农地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一)计量模型和数据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一般认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常规投入因素和制度激励因素。本文选择研究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常规投入因素为:土地、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总动力等,而选择的

摘自:学生论文www.udooo.com

从上述反事实度量取得的数据和赋值得分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常规投入要素和政策激励要素下,如果土地制度不同,农业的产出会出现很大的不同。
无论是从总产出的比较还是赋值得分比较,模型2即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农地制度下表现最差,而且差距比较大,因此我们有相当大的把握说这一土地制度是无效率的制度。这一结论与实践是相符的。在实行这一制度时,中国的农业经济徘徊不前,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业经济跳跃式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这就是雄辩的事实。
从总产出和赋值得分来看,模型1似乎比模型3更胜一筹。但是,从增长趋势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3的产出增长得更快一些,虽然模型1计算的产出从1949年起就一直领先于模型3,但到1988年就被模型3超越,其后虽然有所反复,但在1993年后时间段中,模型3中的年度产出数据都超过了模型1,而且其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究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竟模型1与模型3谁都更优呢?因为数据的差距不是很大,二者似乎难分伯仲。但是,通过仔细观察仍然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988年前,一方面,从历年农业的可能产出来看,模型1的产出都高于模型3;另一方面,从农业的投入等方面来看,1988年前相对于1988年后,农业的投入要素相对较少、生产的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这一农业投入与产出的结果似乎有如下含义:当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农业投入要素相对较少时,中国更适合于实行土地农民所有的农地制度;当生产的技术和手段较先进、农业投入较密集时,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农地制度具有一定优势。

(二)对土地制度效率比较结果的理论解释

通过反事实度量法得出上述结论可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中寻求解释。该理论认为制度的建立是为了降低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并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激励与约束,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判断一个制度的好与坏、制度效率的高与低,需要看它提供的激励水平以及所降低的交易成本的多少。
实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时,尽管通过统一领导组织生产,用行政的领导代替个体间的交易,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特征,集体统一经营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劳动监督,同时由于这一制度本身及农业生产分散性的特点而伴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形式,不能对生产者形成有效的激励。由于对劳动者的激励是生产的关键,不能形成有效激励的制度,注定是无效率的制度。
土地农民所有的农地制度下,从激励方面看,由于农民的劳动成果属劳动者所得,劳动与其劳动成果直接挂钩,因而能够形成有效的激励,同时,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资(如绿肥、灌溉设施的投资等)的未来收益也属农民所有,因而,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资也是积极的。从交易成本方面来看,土地农民所有的情况下,比较难以通过组织的形式来代替个体间大量的交易,因而不易于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在生产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农业投入要素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生产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低,农民并没有太多的交易需求,所以总的交易成本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土地农民所有制度是比较有利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下,其分配形式是“交足国家、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在国家和集体的那一份一定的情况下,劳动成果越多,自己获得也越多,显然自己的劳动与其成果也直接挂钩了,因而能形成有效的激励,但是其激励程度可能较土地农民所有的情况要弱,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长期投资上。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下,其土地所有权属集体,农民对某一地块的承包经营权可能随着政策的变化或地方政府领导的意图而产生定期或不定期的变动,因而难以形成长久的预期,对农民进行土地长期投资的激励比土地是农民所有时要弱,可能影响到将来的产出水平。从交易成本方面看,土地集体所有情况更易于形成有效的组织形式,有许多交易可以通过组织的形式来代替个体间大量的交易,从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如共同水利建设、机耕道修建等活动在土地集体所有时更易于组织进行。当生产的技术和手段较先进、农业投入较密集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较高,存在很多这样的交易活动,因而土地集体所有,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所以土地农民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底谁更优取决于后者相对于前者激励程度减弱和交易费用的降低的程度。
五、结语
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农地制度是无效率的制度,土地农民所有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制度是有效率的,但两者各有优势和缺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既定历史条件下的最好选择,它在对生产者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又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尽管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现阶段的农地制度是正确的选择,但这一制度本身还有值得完善与创新的地方,例如通过何种制度创新使农民形成更长久的预期以刺激农民对土地进行更多的长期投资,以增加未来的产出;如何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及农民收入水平。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探讨而且迫切需要解决。注释:
①这里的“土地报酬”是指按提供土地数量的多少分取收益,下同。
②“反事实度量”方法是根据推理需要,不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提出一种反事实的检测定,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来估算经济生活曾经有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某一事件或事物在历史上不曾存在。但可以检测定它存在过,然后根据这种检测定来估算经济生活中可能引起的后果。该表述Griliehes Zvi(196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