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初中班主任 >职业教育基于市场机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查抄袭率

职业教育基于市场机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1-05 点赞:5147 浏览:125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校企合作,要求政府降低介入程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利益与义务趋近于“利义均衡线”,有利于校企双方对合作目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共同关注。校企合作双方需在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上不断创新,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增加合作的“接口”数量和层次,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市场机制

[作者简介]刘德秀(1966- ),女,江苏建湖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医用化学教学和研究。(江苏苏州2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专业实训和创业教学基地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JD880022)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32-03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并由此形成倒逼机制, 推动了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一、市场机制是实施校企合作的主方向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组织为了各自的组织目标,共同投入、资源互补、利益共享的互惠行为或模式。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校企合作仍缺乏实效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学校、企业会同政府创新符合地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为了调查学校、企业和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起的作用,我们对参与校企合作的36名企业管理人员、50名职业院校教学及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中88.87%的企业管理人员和90%的学校教职人员认为,政府需高度介入校企合作。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及企业都希望通过政府的介入来促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德国,其政府尽管主动介入校企合作,但政府对校企双方的介入程度并不高。德国校企合作之所以成功,其主要运行机制是基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机制,而非来自政府的激励或约束机制。虽然政府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刺激企业产生短期积极性,但是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甚至,部分企业为获得奖励或规避处罚而参与校企合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校企合作行为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二、利益与义务均衡是市场机制下校企合作的动力

当前,校企合作需关注的问题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不足。动力不足就会导致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下降,校企合作就难以实现。因此,增强校企合作动力,是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校企双方合作目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在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管理人员、职业院校教学及管理人员就合作目标、内部条件、外部条件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1)职业院校最关心的核心合作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最关心的核心合作目标是合作带来的各种效益和发展。(2)为达到合作目标最需要的内部条件,职业院校认为是教学质量、教学资源、怎么写作社会、学生就业,企业认为是产品质量、生产资源、技术创新、管理决策。(3)为达到合作目标需要的外部条件,职业院校关心政策法规、人才需求、社会育人环境、学生职业意识,企业关注法律法规、产品需求、社会责任、社会生存环境。

调查结果反映了如下情况:(1)职业院校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单位,核心合作目标产生于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其关注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教学质量、教学资源、怎么写作社会、学生就业等方面形成的结果,而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级政府颁布的政策法规、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学生对职业认同的职业意愿等,是构成职业院校关注的外部条件的主要点。(2)企业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最大程度地获取投资收益是其核心合作目标的主要形成因素,为了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企业关注其内部条件主要是产品质量、生产资源、技术创新和内部管理决策机制等方面,企业关注其外部条件主要有法律法规、产品需求、社会责任、社会生存环境等因素。(3)从核心合作目标—内部条件—外部条件三个相联系的关注层面可以看出,核心合作目标是校企各自需求、目标、价值取向的决定因素。内部条件直接主导校企双方合作行动方向选择、资源利用程度、活动介入方式和期望成果效益等,是校企双方合作目标、动机、需求、意志的客观反映。外部条件是对校企合作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起着规范、推动和润滑作用,并通过内化为可执行的合作行动流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对校企合作各自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在校企合作共同发展过程中,寻求核心合作目标协同要素,创造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内部条件,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外部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条件,向着合作目标,增强合作动力,减少过程磨耗,将有利于校企双方各自目标的实现。

(二)利益和义务均衡型合作动力形成基础

合作动力形成主要由共同利益和义务为基础,并形成科学的业务流程确保合作的总方向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需要等外在动力相适应。校企合作利益和义务均衡如图所示,合作双方利益和义务两大变量之间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如图所示):(1)利义共同型。处于第Ⅰ、Ⅲ两象限时,校企双方是构成了利益和风险共同体,共同获得合作产生的效益,担当合作义务,此时的合作就会产生动力。当双方利益和义务无限趋近于第Ⅰ象限的“利义均衡线”时,合作动力趋近于阶段最大值,这是最理想的“利义共同体”。(2)利义失衡型。当处于第Ⅱ、Ⅳ两象限时,合作双方的利益和义务严重失衡,合作只对一方有利,这种合作是难以实现的,即使勉强所为,也不会长久。可见,利益和义务的协调是合作双方的动力源,虽然合作过程中会有与总方向不相协调的阻力存在,但只要动力大于阻力,校企合作就会始终朝预定方向前进。校企合作就是合作双方不断增强源动力,克服内部损耗和阻力,推动合作项目以较快速度和较高水平运行的过程。

(三)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增强合作动力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界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表现形式,但这些形式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从最初的企业主导办教育到学校主导引企入校,再到校企双方主动全面合作,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也由利益偏倚企业或学校转到了校企双赢。这些过程均伴随着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建立在“利义均衡线”基础上的校企合作需主动适应,并探索适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1)从利益和义务偏倚一方到校企双赢。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需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它们的需求,不能仅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部分载体或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辅助条件。否则,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积极性,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校企合作的效果不佳,进而推动学校不断去变换校企合作方式、重新探求合作方案,以提高合作效果。不论校企合作的方式如何,正确把握校企双方的利益和义务均衡双赢的价值取向,才能使校企合作的不同方式尽显其能。虽然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并没有量化的指标,但是无形的“利益和义务均衡线”时刻影响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调节双方的利益和义务,防止因偏倚一方造成合作的失衡,从根本上保证和维持校企合作的持久性和吸引力。(2)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关系是复杂而且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这要求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适时调整,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人才培养。(3)由局部合作向全方位合作。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正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单环节向全方位过渡,其深度和广度都比以往有所提高。

三、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教育部在启动100所骨干院校建设时特别强调要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是校企合作双方认可并执行的各类事项运行流程。运行机制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始终趋近于“利义均衡线”,其主要包括资源互补、岗位对接、行为互动、文化融合机制。

(一)资源互补机制

资源互补机制就是推动校企合作双方的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的互补。校企合作中资源互补投入是合作的基础,当一方拥有的资源能够被合作方共同使用时,就会产生共同管理的行动,实现共同利益。这种资源互补是以物质资源相互投入为起点,人力资源投入为保障,突破各自管理程序为动力,实现共同利益的双赢过程。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校企合作关系时,合作双方尤其职业院校应主动做好彼此发展目标分析、彼此资源的调研、彼此互补度论证,并推动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的双向流动,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共享投入机制、风险共担安全策略、利益共享分配办法等,为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提供可靠保障。

(二)岗位对接机制

岗位对接就是学校所设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院校要培养出符合企业真实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认可某个职业的能力体系标准,遵守相同的职业资格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是校企合作双方各层合作关系的核心媒介,是校企合作的内在“接口”,有利于在各类不同层次的合作要素之间建立良好的对接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校学生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员工对接、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情境与生产环境对接、学习材料与实物产品对接、课程作业与生产产品对接、考核评价与质量检验对接等。岗位对接的目的之一就是创设“接口”,并通过这些“接口”连接校企双方不同层级的教学、生产和管理要素,“接口”的数量和层次反映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接口”并保持这些“接口”的畅通,有利于增强合作内涵,提升合作质量。

(三)行为互动机制

行为互动机制是校企合作双方保持合作行动但需要学校主动的行为指南。学校主动的原因是源于双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关注项目的不对称现状。校企合作双方资源互补是基础。从获利来看,校企合作与商品交换不同,学校能从其中取得所需要的设备、资金等立即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视资源,而企业从中获得的回报不是即时的,校企合作中的“订单培养”“合作研发”等项目周期都较长,受未知因素影响较多,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学校给企业的最大回馈——毕业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流动性。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关注的是如何主动争取合作机会,企业关注的是如何降低合作风险,只有合作双方正视这类问题的处理,校企合作才会长久。实践证明,一个学校与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行为互动层次和类型越多,其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险能力就越强。

(四)文化融合机制

文化融合机制是校企双方寻找文化“接口”并努力实现共同提升软实力的合作机制。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分工不同,职业院校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存在差异,在校企合作中需减少两种文化的冲突。职业院校文化更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企业文化关注可量化考评。但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运行的一般规律、组织架构通常存在相通之处,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减少文化冲突、寻求文化互补、推动文化渗透、谋求文化融合。

四、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关键是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工作的难点,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要建立一种长效的保障机制,需要合作双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师资保障、实训基地保障。

(一)组织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机制包括多个层面:(1)学校层面。学校主动牵头成立董事会,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形成横向联合体,聘请政府主管领导、相关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和职业院校负责人等参加董事会,确保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本身具有发展性。(2)专业层面。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和企业负责人、行业一线专家和专业负责人为成员,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3)互补层面。企业与学校的各个层面相互渗透融合,设立校企合作办学执行机构,落实运行机制,以便与有关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形成定期会商机制,努力推动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和义务均衡。

(二)师资保障机制

师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要积极倡导专业教师“双师型”和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型”。可以通过定期派送教师到行业一线,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提升实践能力并能结合企业和行业实际开展应用型课题研究,增强综合素养,以期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从合作单位及相关行业聘用生产和管理一线的专家,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实训基地保障机制

实训基地保障机制是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高水平的校内教学基地,并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职工培训、产学研合作等,形成校企双赢的局面,保证实训基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双方需努力推动校企双方利益与义务有机融合。“利义均衡型”校企合作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的校企合作中不可能完全均衡,企业多是追逐短期利益的组织,学校需勇于放弃眼前的利益,可以根据“企业得近利、学校得远利、学生得大利”融合方式由简到难向纵深发展。校企合作伙伴的选择也要遵循市场规律,政府不宜过多地干预,当校企合作各方认同通过合作能够提高自身效率、增强发展能力以及降低匹配成本的情况下,合作才能共生存。

[参考文献]

孙健.基于共生理论的职教集团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