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初中班主任 >用现代生命科学理念改造传统植物生产类查抄袭率

用现代生命科学理念改造传统植物生产类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1-01 点赞:27338 浏览:1216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吉林农业大学应用现代生命科学理念对传统植物生产类专业进行了改造。引入生命科学理念与前沿教材,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关键词]现代生命科学理念 植物生产类专业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57-03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特点及现状

我国开设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为54所,约占本科院校的7.3%。其中东北地区9所,华北地区8所,华东地区10所,华南地区5所,华中地区7所,西北地区9所,西南地区6所。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主要有农学、植保、种子科学与工程、园艺、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植物科学与技术、

研究生论文www.udooo.com

草业科学等传统专业,在研究对象、领域和内容方面始终是我国普通高等农林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师资力量强、实验条件较其他专业优越的特点。但是,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等方面“惯性”较强,形成了多年难以打破的思维方式和保守的办学理念,不能适应当今全球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学科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是专业设置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视野不开阔,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专业严重老化,仍然以传统的农科专业为主,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致使植物生产类专业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怎么写作相脱节,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农科专业在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很多地方已经不符合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不尽快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传统优势将难以为继。

二、改革与创新传统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一)生命科学前沿教材的引入

面向植物生产类专业等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选课时,我们主要考虑了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理论课体系中,从代表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七大领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与干细胞、纳米生物技术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20门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教授。学生通过对“生命科学导论”、“现代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基因克隆与DNA分析”(双语教学)、“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纳米生物技术”、“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等课程的学习,增加了他们对生命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家对本科教育“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和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培养“基础实、口径宽、大专业、多方向”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全面修订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现代生命科学理念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3+1”模式,即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和素质拓展课程平台加上课外实践活动构成。(1)基础课程平台。设置外语、体育、计算机(非计算机专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课程。(2)专业课程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或专业课程群)三部分。其中专业方向模块不得多于4个,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一般为6-8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根据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或社会需求方向等设置,目的是为实现各专业的特色办学、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空间。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还新增了“生命科学导论”、“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操作技术”和“生物化学大实验”等生命科学类前沿课程。(3)素质拓展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学时为16、24或32(16学时为1学分)。设置此类课程内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普及科普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

我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传统农学专业课程设置相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基础课中增加“生命科学导论”,将部分专业的“植物学”改为“基础生物学”,以适应现代生命科学在农业的广泛应用;(2)将专业的研究对象从“作物”拓宽到“生物”;(3)将专业课程从单纯的“种植”拓宽到“种植+加工+经营管理”的“农工商管”一体化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以适应现代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4)设置了反映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导论”等,以提升传统农学专业;(5)设置了面向县域经济的课程,如“农业推广学”,以适应面向农村和面向农民的人才培养;(6)开设了大量的相关选修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三、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是生命科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学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搞好实践教学,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分期分批选派具有培养潜力、安心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到基地锻炼,“承包”管理基地;(2)严格规定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学生实习和实践进行技能学习;(3)派出一批青年教师到北大、清华和中山大学进修生命科学前沿课程,到香港大学进修双语课程;(4)搞好新老教师的一对一式“传帮带”,对新分配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指定骨干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以老带新。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体系、生产实践体系和毕业实践体系三部分构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们狠抓了毕业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到招聘单位锻炼,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并实行“模拟承包制”,给学生分地块自己种地、施肥和栽树,自己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按农业产业的特点,我们将实践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学生以其中一个模块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三个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在时间跨度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形成了在深度和广度上由简单向复杂和综合发展的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使学生更贴近农业生产,更具有真实感,也使学生得到了全面锻炼。

(三)学生实践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多技能要求,试行“实训七环”模式,即实验课、实训课、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七环相联的全学程实践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实训七环”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1)增设“仪器分析”技能实训课,大四学生分期分批地进入学校“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高水平平台,让他们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培养好奇心和兴趣。(2)实施“实训七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在“实训七环”中,我们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其次,建立就业创业教育实训中心,充分发挥平台实训、实习、实验、创业大赛等在增强创业自觉性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和企业家为大学生举办创业论坛,通过典型的创业实践和一般的创业教育两种模式激励引导大学生创业。(3)加强质量监控,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一是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创业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大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多思考、多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状态转变;二是改进教学手段,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于教学,尤其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系统,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空间;三是改革考试方式,加强质量监控,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把知识学会、学好,最终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4)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四全计划”,即全体教职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地搭建毕业生就业怎么写作平台,把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学院全年工作的一项重点来抓。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教育讲座,精心研究课程教材设置,努力将学生毕业后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与现在的课程设置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与学生以后的择业紧

怎样写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密相联,实行全体教职工总动员,与企业联系。

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多年以来,我们坚持现代生命科学理念,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方面,努力加强课程和专业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得到加强,新增省精品课程10门,省优秀课程20门;另一方面,狠抓教学质量监控,开展质量工程项目活动,建设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专业建设方面,2011年,我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中的园艺、植物保护、农学、资源环境科学4个专业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其中园艺学2008年被评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在学科建设方面,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利用4个植物生产类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在科研方面,促进了植物生产类科研上水平,仅2008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23项,专利2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21项,SCI/EI收录论文的最高影响因子超过7。

经过4年的研究与实践,生命科学理念深入人心,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建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适应现代大农业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广适应”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升了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共有50余名学生15次在国家和省级各类“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