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地理教学 >通识教育和幸福人生构建

通识教育和幸福人生构建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13125 浏览:575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当下,幸福作为一种教育文化被众多学者引入学校,通识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识教育的功能重在教化,即通过通识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能够在与自然、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让大学生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关键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落实,当务之急是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关键词: 通识教育;幸福;大学;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
1673-8381(2012)05-0029-04当下,幸福作为一种教育文化被众多学者引入学校。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认为,“教育应追求‘求真、向善

源于:论文大纲www.udooo.com

、尚美’的核心价值,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认为,“创建幸福学校,标志着教育观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发生根本转变”\[2\]。
但是,近年来社会上有些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缺乏信仰、理想和精神追求。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功利主义教育观和实证主义教育观在大学流行并占强势地位,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均忽视了教育“形而上”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因此,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
那么,如何让大学生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呢?通过通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使大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成为培育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路径。

一、 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发展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者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被引进大陆高校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作为一种“舶来品”,大陆学者一直努力使其本土化。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源于美国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培养目标是知识渊博、谈吐优雅、能经世济国的精英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演进,通识教育的目标开始面向更广大的学生。
理想的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3\]。即,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职业人来培养。
目前,各高校通识教育的做法并不完全相同,大体上以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渠道。除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外,有些高校还成立专门的独立学院来推行通识教育,例如,2000年浙江大学建立了竺可桢学院,2005 年复旦大学建立了复旦学院,2007 年北京大学建立了元培学院,2009 年中山大学建立了博雅学院。这些努力将通识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进程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误解以及通识教育实施中的知识中心倾向、通识教育的“专门化”等现象使得通识精神被遮蔽,造成通识教育低效甚至无效。有研究者痛陈,人们对通识教育的通俗化和庸俗化理解消解了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现实运作中的形式化和技术化蜕变使之形同虚设;认为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奠定基础\[4\]。众多学者认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5\] 。
通识教育的功能重在教化,即通过通识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能够在与自然、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因此,通识教育的成败在于学生是否得到了真实的体验、深切的感受和领悟,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广博的知识。通识教育能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关键在教师。通识课程教师应当做到“三真”: 真知、真信、真行,即对学科的科学内容有独到的研究心得,有真知灼见,对其科学真理与理论体系笃信无疑,而且言行合一,身体力行。这样学生才会从教学中得到感悟,产生灵魂的升华。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认真负责,充满爱心,倾心教学。这就是说,对学生还要有“真情”\[6\]。如果能够在“三真”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大学生一定会收获自己幸福的大学生活。

二、 幸福的内涵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但是,将幸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并且专门在学校开设幸福课程,是近10年的事情。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开设最早、影响最大,“幸福课”原名“哈佛积极心理学”,是一门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心理学选修课,是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教授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深受大学生欢迎。
心理学领域通常将幸福称为“主观幸福感”,强调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判断什么是幸福,外在的标准只能是起到辅助或参考作用。不过,主观幸福感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例如,处于幸福状态的人总是心情愉悦,生活满意度较高;幸福感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让人心花怒放,觉得活着真好;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
对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这里所讲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体意义上的个人感受,更是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对幸福的感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以它自身而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所以是最高的善”。丹麦学者尼尔斯?托马森认为,“幸福是一种有着生命喜悦的自然状态”。通俗一点来说,幸福就是人们对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满足,是人的最终极的价值目标。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我们认为,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人才培养观,实施通识教育,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培养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才能使大学生过上幸福的大学生活,并为大学生将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三、 通识教育背景下

大学生幸福人生的构建厚重的人文底蕴是人获得幸福的保障,因为“人文底蕴是人生幸福度的地基,即承接幸福指数的那只‘碗’,有多大的碗,盛装多大的幸福;有怎样的人文厚度,决定一个人能够达到怎样的幸福高度” \[7\]。让大学生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关键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落实,当务之急是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一) 加强生命教育

关注人的幸福必然要关注生命和人性。生命是第一位的,没有生命,财富、荣誉、幸福等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一个生命个体,如何才能幸福地生活呢?积极心理学家指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进人们幸福地生活,那就是重视个人成长,自主发展良好的友谊和社会怎么写作,不断努力追求内源性目标。事实证明,只有不断追求内源性目标,人的精神才会变得富足,才有可能体验到长久的幸福。因此,追求幸福,首先要珍惜生命;其次,要追求“人性”中内源性目标的实现。
加强生命教育,对人性和生命进行深度解读,是大学生幸福人生构建的前提和基础。生命诚可贵。但是,大学生群体中或杀人者不乏其人,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因恋爱问题或就业问题跳楼者等等,这些极端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不珍惜、不尊重。何为大学?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8\]。大学不仅仅是学习高深学问的场所,同时是生命与生命之间互动交流、丰富精神世界的塔。在办学实践中,如果忽视了对生命成长的关照,忽略了大学对生命所承载的意义,将直接导致大学价值的贬值。
幸运的是,高教界的有识之士已经行动起来。2011年10月15日,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围绕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认为,“生命教育首先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在大学开展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怀,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而且有利于为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生命教育不是知识教育,不是认知结果的堆积,而是在过程中生成有关生命的价值感、涵养生命情怀”\[9\]。

(二) 加强人文教育

大学是直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人的精神提升的典型机构,追求自由的精神生活是其目的。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达21年之久的赫钦斯在其著作《学习的社会》中说道:“罗马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但是他们太重实用,以致思想贫瘠,了无成就,颇为世人所非议。”(注:他说的是古罗马时期)
关注人的幸福必然要关注文化和精神,因为幸福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精神现象。只有关注人的内心、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的心灵以文化的滋养,才能享受到深层次的幸福。大学是育人的场所,应该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高级专门人才。仰望天空比只看脚下能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从而更有利于人类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人类幸福生活的追求应成为现代大学自觉的价值取向。大学只有承载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是构建大学生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三) 加强创新教育

大学要为大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让生命经过大学的涵育,能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著名教育理论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的繁荣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是否能够为不同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人提供独特的、适宜的环境”。创新工场(Innovation Work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鼓励大学生打破常规,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做有用、有价值的创新,能够“追随内心”,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充满地去创业。他认为,思考比传道更重要,产生不同的思想比解惑更重要\[10\]。
关注人的幸福必然要关注创造和创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由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提升的过程。创造和创新属于自我实现的范畴,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会达到最高层次的幸福。因此,创造和创新对人的幸福有着极为深远而深刻的意义。另外,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大学人才培养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加强创新教育是构建大学生幸福人生的应然之策和实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马国川.中国教育,从原点再出发\[J\].读书,2011(7):17-24.
[2] 徐启建.办一所幸福的学校——访教科所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N\].中国教育报,2011-05-03(5).
[3]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64-68.
[4] 倪胜利.通识教育:真谛、问题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1(9):94-97.
[5] 蒋红斌,梁 婷.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1):95-99.
[6] 王义遒. 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91-197.
[7] 裴毅然.人文底蕴:承接幸福的“碗”\[J\].检察风云,2011(4):59.
[8]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

1.150.

[9] 本刊记者.“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J\].教育学报,2011,7(5):21.
[10] 王 颖,朱振岳.秉持信念 脚总比路长\[N\].中国教育报,2010-06-02(8).
(责任编辑 东 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