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历史教学 >简述渐变数学教学中渐变因素

简述渐变数学教学中渐变因素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28532 浏览:13220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堂是由若干因素串联而成的,而在呈现这些因素的时候可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一种传递,它更是教师在情感上和学生的交流.因为任何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靠提问传递信息,学生也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来接受这些新的信息.如何让这些提问变得尽可能生动有趣,打动学生的心呢?

一、提问方式的转变

以前的课堂,教师把教案当做是教学活动的轨迹,提什么问题都很生硬.比如,“请某某把这个题目给大家讲一下”、“请某某读一下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们会很委婉地询问:“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这个问题?”“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愿意和我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吗?”看上去只是多了一些简单的字眼,但是却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二、课堂中关注点的转变

以前的课堂,教师为了提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采取的多半是“填鸭式”教育,直接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本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现在的课堂不再和以前一样,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关注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情感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生成过程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提问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思考与探究、发展以及情感.

三、课堂主体的转变

以前的课堂,由于师道尊严,当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时,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接受的份.这样会让学生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缺乏主见,没有个性.现在的课堂不一样了,主体不再是教师了,而是每一位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轻易对他们提出否定,在给出评价的过程中点出问题所在,点出学生出彩的地方并给出一些合适的建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让他们的情感有所归依.

四、教师对于学生认识的转变

以前的课堂,考虑学生的因素较少,教师往往会对全班学生作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而学生也乐于教师帮他安排,缺乏主动意识.现在的课堂,教师都是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作业也是分层布置,让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一块内容.现在的教师说的最多的是:“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说出来,即使错了也无所谓.”“你能大胆地尝试一下吗?”“你认为这节课自己的最大收获是什么?”现在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的作业都是认真完成,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起来当然得心应手,并且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

五、课堂语言的渐变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数学学科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所谓的中间地带,这也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的语言来不得半点含糊.特别是定义、定理、公理等,更不能自己随意添加,随意删减.那么如何让本身较为枯燥的数学语言变得更有艺术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呢?
一是讲出这些话的我们有没有亲和力,学生是否喜欢你.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教师讲的内容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学生是独立的人,个性之间肯定会有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将他们的想法加起来就有可能会迸发出新的火花.
二是语言要简约、精炼.在课堂语言中,不太容易做到语言的“简约性”.主要表现在:①提问次数过于频繁.可能每个教师说的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这样只会导致学生来不及思考;有的教师会多次出现 “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问句,而提出的问题往往都太容易根本不需要思考.②对学生关注太多.在课堂中总是觉得他们是学生,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是很放心,就怕他们听不懂,开小差,对于一个问题总是重复多遍.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放手让学生讲出心声.对于一些需要特别强调或是有疑问的地方,稍作点评即可.

六、课堂预设与实际有机结合

每节课之前,教师都会认真备课,甚至是二备、三备,不过在每节课上会发生我们提前预设不到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临场应变能力,能够将课堂预设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好的开始是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udooo.com

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对于每一堂课的开头都要认真创设导入情境,以求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也会有效,而我们往往都会利用一个短短的情境引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

七、不断地启发激励

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讲授知识,更多的是启发激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为别人所左右,不人云亦云.特别是在教学中某些学生出现一些好的表现后,我们要立即给予肯定和赞扬:“太棒了!”而对于课堂表现不是那么积极的学生我们更要予以鼓励:“你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相信你!”
其次,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适时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
总之,在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学生为本,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这样才能和学生的心在同一个频率产生共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