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历史教学 >谈谈质疑问难小学生“质疑问难”习惯培养

谈谈质疑问难小学生“质疑问难”习惯培养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14274 浏览:5902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问“为什么”,勤思多问,善于质疑,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从而使他们最终达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习惯;质疑问难;勤思敢问

一、现状及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讨论的不断深入,笔者也曾在学生中进行过一次口头调查。题目是:说说你对“提问”的看法和想法。学生的回答近似一致。有的说:可以启发我们的……;有的说:可以了解我们的……;有的说:可以调动我们的……。不难看出,所有的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提问是你教师的事,而我们只管一个字──“答”。
正像李政道博士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在做‘学答’。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提问素材与机会。如:“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比比谁的问题提得多。”……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也是学生的权利,而且要让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的。

二、什么是习惯

习惯,它是一种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答教师的100问》里写到: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求实探索的习惯等等。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终生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坏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社会带来破坏作用。

三、“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的几点措施

(一)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

1.发动全班学生,寻找名人名句和名人名例。每人一句,每人一例。包找、包抄、包贴——贴在教室后面一块空白的墙报上。不出一星期,墙报就变得非常热闹:有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有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有笛卡儿的“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名例更是俯拾皆是:有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表,有伽利略做的两个铁球的实验,有早在少年时代就盘旋于爱因斯坦脑际的那些问题……
2.尝试尝试。当时正是期中考试之前,我把考试的要求和盘托出,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每两人合出一份模拟试卷。这是我的一个尝试,目的是告诉同学们:“出题”(即“提出问题”)并非教师的专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同学们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题目颇有创见。同学们通过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阅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3.亮出一个口号。当发现教室后面的墙报上还缺少一个通栏的大标题时,可以在班上搞一个“标题征集”的活动。写一些类似“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之类的标题。把标题写得大大的,贴在墙报上,让同学们每天都看看,都想想。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勤思敢问

国外最新的创造力研究,特别重视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把创造思维过程看做是人与他人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要素中人际关系是第一位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许多学生有疑不敢问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害羞,二是因为怕提出的问题受到教师的否定和同学的耻笑。所以教学中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爱教学、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无拘无束,思维流畅,使得课堂气氛加深,它能增强人的主人翁意识,这是训练学生勤思、敢问、善问的关键。

(三)及时反馈,启迪善问

我国古代教育家有“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廉洁。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问,更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善问。在某种意义上讲,会提一个问题比会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多问、善问。为此,我在引导学生预习、听课和阅读数学课本时,要求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教学时不仅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质疑都给予鼓励,而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提问,并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师生共同释疑。例如:通过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学生的提问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提问的习惯也会随之逐渐养成,从而促进创新的培养。
参考文献:
叶圣陶.答教师的100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玉萍.一份特别教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