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体育教学 >试述课外课外体育活动对缓解中学生学习压力作用

试述课外课外体育活动对缓解中学生学习压力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17362 浏览:724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9328(2013)05-000-02
摘 要 随着社会和学校对升学率的关注,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中学生缓解压力的良好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笔者任教的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课外体育活动其特点对缓解中学生学习压力的积极影响,以引起广大师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 课外体育活动 中学生 学校压力 缓解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其特定的年龄特点使他们经常会受到身心变化与困惑。中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这一现象。如何正确处理中学生学习压力,化压力为动力便成为现在燃眉之急的问题之一。体育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应对压力的方法,运用体育锻炼可以转移负面情绪,也可以扩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愉悦身心。学生在学校的课余时间主要活动就是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应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等课外活动,这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又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因此,课外体育活动既是学生在学校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广义的教育活动。 文对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及学习压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重在了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学习压力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与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独特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以及其他活动,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学校体育组成部分的课外体育活动,理所当然成了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

一、同样提负着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之

一、其独特形式如下:

(一)活动内容的多样化

课外体育活动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内容,因此它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不受大纲的规定限制。从学生的游戏到学校组织的比赛,体育文化节等内容,只要能锻炼身心,都可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严格规定,可以是非正式组织,也可以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组织,或是全校组织运动均可。

(三)空间领域的广泛性

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可以在教室内,也可以在校园内,或是社区内都可以。可以在公共体育场所,也可以在大自然中。这种空间领域的广阔性,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四)规定参与和自愿参与相结合

课外体育活动中,早操、课间操和班级组织的集体锻炼等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但是有些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参加,例如课余其他时间的活动。虽然有些活动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但是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的项目。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既要规定学生参加运动,又要留给他们选择参加项目的权利,既不能限制太多,也不能让学生太自由散漫。

(五)自主选择性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多种多样,组织形式也很灵活,运动空间广阔,这是成为学生自主选择的首要条件。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学则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和自己喜欢的运动场所,从而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发展和价值。

二、中学生学习压力

笔者通过对自己所任教的学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抽取1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5份,有效率85%。
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
(一)导致学习压力种种表现:1.考试成绩不够理想;2.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3.能否考上大学;4.考试要争取好名次;5.有学习天赋,成绩却不能名列前茅;6.学习成绩忽上忽下;

7.试卷面前脑子一片空白;8.努力了,但还是学不好;9.一到考试出现躯体症状。

(二)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1.来自于社会压力,升学、择业等;2.来自于教育体制,应试教育;3.来自于环境压力。学校、家庭、同学间互比等;4.来自于自身压力,考试成绩不好,缺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乏自信,苦闷自卑等。

三、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中学时期应该要多参加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也是中学生在高度学习压力下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之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并不积极。通过表3可以看出,只有1

4.12%的学生能保证每天运动一小时。

此外,学生参加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还存在着以下几个原因:
(一)大多数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还是持有兴趣的态度,只有极少数学生不是很喜欢,同时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性别比例上看,男生普遍积极性要比女生高,这可能与中学时期男女生的生理特点有关。同时,由于缺乏场地、器材设施等因素,一般一节课外活动课有多个班级年级学生参加,因此在很多、场地都会出现冲突。这说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不足是阻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不丰富的主要原因。
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但可以反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他们兴趣爱好的行为倾向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和功效的认识。只有了解让中学生自己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有效的引导和发展他们的正确动机。这对提高中学生的锻炼效果,促进学校的群体工作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从问卷可以显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多集中在增强体质、兴趣爱好上。这与中学生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
(二)学校在中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上,重点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学生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这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离开课桌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4]。中学生的缺乏活动兴趣也制约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们喜欢一些一般性且场地不受限制的练习,技术动作容易掌握而又被多数人所喜爱的球类项目,比如羽毛球等:但是男女生比较起来,男生更喜欢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三)教育部提出:在校中学生每天应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故而学校体育工作对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每次持续的时间要有新要求。学生希望每周应参加3~4次的课外体育活动,及每次持续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
由于普遍基层中学经费不足,可以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并不多,因此,很多中学生即使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却又无法开展。女生喜欢运动强度小或是可以发展形体的运动项目,而男生喜欢的运动强度大或是竞争性强身体冲撞大的运动项目。

四、课外体育活动与中学生学习压力的关系分析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这一定律为耶基斯——多得森的倒U理论[5]。我们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课外体育活动与学习效率之间。通过对本校10名体育生调查发现,只有1个人的学习成绩排在班级前列,他们每天下午从4:30-6:30进行体育训练,由于每天运动量太大,导致他们产生运动疲劳,在上课时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导致成绩落后。对表3中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9名同学调查得知,有部分同学的成绩也处于中下游水平,他们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是忍耐或睡觉等方式,这容易使他们在学习时候因为压力无法得到释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一部分同学虽然成绩较好,但是面对升学压力,他们也是很少于运动,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忽高忽低。只有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缓解学习压力,又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身心健康也是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之一。根据课外活动时间与学校效果之间倒U关系可以得出:只有合理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有效的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最主要来自于社会和学校片面追求的升学率,学习压力容易造成学生身心不健康。课外体育活动是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解压方式之一,但是由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能保障、学校设施不足、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学校领导学生自身不够重视,导致课外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现状并不理想[6]。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重视和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充分挖掘体育活动本身所蕴藏的创新特点,组织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以吸引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着倒U的关系,合理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二)建议
1.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组织上,应该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本身所特有的创兴性,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2.加强学校的体育锻炼宣传。学校应该重视体育活动,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多开展体育比赛、体育节等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方法,加强“健康第一”的宣传口号,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多开展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组织的教研活动,组织校和校之间体育教师相互交流,体育教师应发扬不懈努力、学无止尽的探索精神,提高业务学习,开展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项目,做到不仅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有利于缓解学生压力、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陈良业.“依法治体”突显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111-113.
郭亚举.论高校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商品与质量.2010(10):145.
[3] 梁剑明等.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9(11):68-69.
[4] 周丽君.浙江省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

6.29(8):1108-1110.

[5]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6] 赵红.论中学课外体育与校园文化的互动[J].教育·科研.2009(14):9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