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物理教学 >校园文化新课改下农村小学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新课改下农村小学如何建设校园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2-21 点赞:32245 浏览:1467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社会现状入手,首先论述了文化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即文化为校园立魂,为教育立魂;其次论述了新课改的大教育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最后结合目前农村小学信息闭塞、设备落后的现状,提出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应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新课改;校园文化建设
1671-0568(2012)28-0049-03

一、文化,为校园立魂

近几年社会上会不时出现高知罪犯的话题,不少人感叹,现在的人真是越来越“有知识没文化”了。作为教师,看到这些当然会理所当然地觉得与自己脱不开干系。这几年,笔者也一直在思索,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不仅能有知识也有文化,“有文化”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又如何让学生变得“有文化”呢?
新课改其实也有涉及到此方面的内容,因为新课改的重要功能,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笔者以为龙应台女士在《文化是什么》中对“文化”的解释比较契合这种价值观: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自卖菜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所以,就个体而言文化就是一个人的教养,它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环境的某种“价值”和“秩序”的自觉坚持。
学生们要能达到龙应台女士所说的那种文化境界,学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教育出“有文化”的孩子,首先得要有“有文化”的校园。缺乏文化的学校教育,只能把孩子带到一个抽象、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有根底的“怪物”。文化,为校园立魂,为教育立魂。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

二、新课改对校园文化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从转变教育观念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优化学校管理,营造和谐氛围,是积极稳步地推进课改实验的前提保证,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以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营建新的校园文化,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新课程改革既对校园文化提出了挑战,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同时,课程改革本身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许多课程专家甚至指出,新课程改革在根本上是校园文化的变革。
课程改革到底在呼唤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呢?笔者认为,真正的校园文化是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培养一个大写的“人”。对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应该可以起到精神的唤醒,潜能的彰显,内心的敞亮,达到主体的弘扬和独特性的发展的作用;从教师角度来说,一个真正的校园文化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创造性的激发。肖川博士为教育的理想设想了一个美丽的蓝图: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他认为: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具体到新课改的工作实践,就是要改变教师过于倾向于单方面传授知识的状况,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改变教师过于封闭的学科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超越学科的综合的课程意识;改变教师过于着力于教书而忽视全面育人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改变学校管理过于偏重通过评价等行政手段管理教师的方式,注意管理者与教师一起共建学习型组织等。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还需要对原有的文化氛围进行改造,从具体的行为、事件或者人物入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种微弱的、渐进的改造校园文化氛围的方式,不可指望一蹴而就,也不可指望立见成效。校园文化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源泉,是教师受教育与教育学生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必然要求学校文化的转型,要求对学校文化土壤进行改造。所以,建设具有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

三、农村小学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软实力”方面多下功夫

一方面,随着社

源于:论文大纲www.udooo.com

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文化已步入寻常百姓家。纷杂的社会文化冲击着农村孩子幼小的心灵,其思想、行为、习惯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害,加上家庭文化所特有的说服力和情感效应,很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趋于功利化、庸俗化。特别是“留守生”和隔代教育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农村教育工作的难度。那种没有教育改革、没有教学创新、没有文化发展的学校,再也难以登上适应21世纪教育战略的“新客船”。
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仍然不发达,农村小学的设施设备仍然很落后,学生们缺乏现代教育所需要的现代的教育载体和方式。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没有进行再教育的精力和意识,使得他们的观念也相对落后。这种环境下的小学校园文化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仅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对孩子们的个人发展也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有些条件稍微好点的农村地区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又流于形式主义。比如物表化,很多学校建得富丽堂皇,但只是一些建筑、图案,并没有真正成为师生生活和记忆的组成部分,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比如文本化,各类学校都建立了很多规章制度,但制度只停留在文本层面,没有真正地成为规范学校成员行为的动力;比如标语化,许多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但这些标语只是挂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甚至行动方向与标语内涵南辕北辙。校园文化是影响学校生存和引领学校发展的硬实力和和软实力的总和,前者指学校的自然环境及其基础硬件设施,后者指学校的人文环境、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信念、信仰、行为习俗、实践规范和精神气质。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快速地争取到资金并且能够很快改变学校的自然环境及其基础硬件设施,是不现实的事情。虽然说,硬件设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的软实力方面。注重文化的软实力方面,可以弥补一部分由于硬件设施不足带来的缺陷,应对当下纷杂的社会大环境对孩子们心灵的冲击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营造一个真正适合孩子们的校园文化环境。
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出真正属于他们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里诸如校舍、设备一类的东西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满足;但是在学生们可以参与的部分应该尽可能听取他们的意见或者让他们直接动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能有现代化的建筑、花园式的环境自然是最好,但是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如果学校的每面墙壁、一草一木有学生们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用师生自己创造的优美环境来滋养心灵,这样的校园环境也可以是诗意的。这也与新课改中“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理念是相契合的。
建立真正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制度是学校的文化契约,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制度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制度是硬文化,文化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是软制度;制度是文化的体现者和守护者,这样文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弘扬,制度的存续和影响同样会受到文化整体性的保护和滋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有助于陶冶人的生命和给予心灵以自由,使之趋向于秩序与和谐,体现为个体与社会、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对立统一。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会变得更适合人的发展。 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应当弱化官僚色彩,努力促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给广大教职工以情感的舒畅和愉悦以及创造力发挥的自由。
形成审美化的教育仪式。学校教育仪式是一种体现某种教育目的的、经过精心设计而固定下来的礼仪活动。学校教育仪式对学生的心灵起着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美的教育需要用一种美的形式和高尚的精神来构建系统的礼仪活动。中国素有礼仪文化,自古注重通过仪式活动来取得良好的教化功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曾说:“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美化。”仪式活动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造性的运用。精心安排的教育仪式,通过视听系统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多种意识水平下的综合效应。如毕业典礼,通过朗诵毕业诗文、交接毕业旗,接受书、赠送毕业纪念品等活动,可以孕育出学生对母校的深厚情谊。
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人来呈现,走进一所学校,学生和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气质就代表了学校的文化。师生的道德水准、课堂的氛围、师生的阅读生活以及师生的行为方式,都可以展现出校园文化的气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最根本的力量来自对被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因此,教师们的个人修养、道德面貌、知识更新、人格魅力都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人格吸引力,还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索最适合学生的学校教育模式。这里尤其需要提一下校长的作用。一所学校能否形成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先进文化,校长是关键,校长是学校文化的领导者、继承者、设计者、创新者。一个好的校长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能够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勇于探索的主动精神,尊重生命、重视文化的道德风貌,这样的校园文化基本上就可以算是成功的了。
参考文献:
龙应台.文化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5-10-19.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朱慕菊.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书社,200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