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物理教学 >钟爱教育 因材施教

钟爱教育 因材施教

收藏本文 2024-04-20 点赞:14864 浏览:6769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中职学生在年龄差别、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差别较大等特点,要求教育者应合理组织教学、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符合中职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正确认识中职教师的使命,因材施教,立岗努力拼搏。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生现状;因材施教
1674-9324(2012)08-0124-03
提到“因材施教”这个词,特别是教育者,是再熟悉不过了,作为

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udooo.com

教师谁都能说上几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做,但到底做的怎么样?效果如何?可以说,谁都不敢说做得很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或者说做得比较好?我想:作为一个教师,首先是要钟爱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勇于面对现实,坚定必胜的信心,真诚关爱学生,科学组织教学,合理运用教法。因为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更不会产生,又何谈钻研教法,因材施教。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默默耕耘几十年的老教师,还是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无人不是带着满腔热忱而来,但空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面对中职学生,他们的素质,用句不太恰当的话,叫做“每况愈下——一届不如一届”。面对如此现状,作为教师如果不去更深入的研究学生、钻研教法,非但不能把学生教好,还会很快的使你的热情消失,甚至让你产生厌烦情绪。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是一样。因为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才能够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那么,中职的学生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应该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分述如下:

一、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采取的是注册式招生,所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大致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没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相对而言,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品质较好,中职在校生的优秀生基本上在这部分学生中产生。第二,是没有参加中招考试但在初中已混到毕业的学生和初中未上完而中途辍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品质等基础素质,相对较差,但往往是中职在校生的主流。第三,是高中辍学、肄业或毕业的学生。第四,是社会青年。后边两种学生,相对年龄较大,心理素质较好,但数量较少。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来源,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具有以下特征:
1.年龄差别较大:大的有社会青年和高中毕业的,小的有初二的,年龄相差高达3~5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相差3~5岁,会使他们在理解能力、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及思想成熟程度等方面相差很多。
2.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差别较大:有的学生参加了中考,有的是初中没上完或者在初中阶段经常旷课、逃学的学生。
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较差: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经常违规违纪,甚至来这里就是过渡的。
4.整体水平低:原因是在我们所招学生当中,相对被称作好学生的一小部分学生,也是没法跟上高中的学生相比的,只有个别的尖子生能与二流高中的学生相媲美。因为去高中上学的学生,基本上其学习的态度是比较端正的——内心有一定的学习动力。
同一届、同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别,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样的学生状况,我们如果还沿用着以前的基本教学手段和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针对目前的中职现状(学生的现状和老师的现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完全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方法,即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才能使我们在中职学校教育中有所突破。

二、因材施教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意思就是教学方法不能套用一种模式,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具体如何做,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合理组织教学。通常一提到因材施教,很多人都会自然的认为那是老师的事,其实并非尽然,尤其在目前的中职学校,面对同一个班中年龄差别、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品质、行为素质、上学目的等差别都很大的一群学生,单凭教师要采取富有成效的因材施教,简直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优劣兼顾是有限度的。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一个班里理论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一般超不过30%,其中优秀学生更少(约不超过10%),学不进理论课程的占70%,其中基本上完全不学的学生约30%。在优劣差别这么大的班级里,根本无法做到优劣兼顾,最后的结果是造成学生大量的流失,当然,流失的学生中也有愿意学的好学生,原因是他们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跟这么多“坏学生”在一起)学习氛围太差。例如:有的学生退学是因为晚上宿舍里有许多学生不睡觉、抽烟、聊天、吵闹太厉害;有的是因为只想学技能而不想学理论,包括过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归纳为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教学他不适应(上课听不懂、想学的没环境)。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班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别过大。因此,我认为:中职学校在组建班级时,应本着缩小素质差别的原则,做好因材施教的组织工作,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基础。
2.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打破学科体系”我们吆喝了很多年,到底一个专业应该设置哪些课程?课程深度和内容范围如何确定?过去都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变化,实践证明,老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了。因此,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和符合当地实际的“专业课程组合”,势在必行。鉴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情况,应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目的等综合素质情况,制定出多种(即两种以上)适应学生学习的课程设置方案,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教育学》里提倡的“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例如:两个班以上人数的专业,在学校内部可以分为技校班和职专班(或者叫“技能班”和“专业班”),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技校班重点突出实操训练,职专班可适当增加理论比重);不够两个班人数的专业,可以根据当年所招学生的具体素质情况,确定采用技校班模式还是职专班模式。使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适合自己,愿意学、乐意学、有成就感。而且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现在提倡扬长教育,不同的学生应当在教育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总比曲高和寡切合实际。3.建立符合中职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标准,是引导教师实施教学方法和钻研教学艺术的导向,而教学方法的应用则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他的特殊性,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与普教和高校也不一样,因此,应建立一个切合中职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实施和钻研符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比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udooo.com

如:授课中语速和内容进度的把握、详略的处理、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及一堂课的容量等等,在教学评价标准上,都要按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要求来制定,而不能按一般的学校教学要求制定,更不能按智商和接受能力较强的高中教学那样要求。否则,辛辛苦苦进行的教学评价工作,将对中职学校推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
4.正确认识中职教师的使命,立岗努力拼搏。在教学大纲和教学条件确定之后,教师是开展因材施教的关键。而教师的热情,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正确认识。有学生厌学也有教师厌教,特别是从事中职教学的教师,面对着许多素质较差的学生,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的。有的老师抱怨道:这种状况什么时候能结束?殊不知,这种状况是永远也不会结束的,因为,这是中职学校生源的层次定位所决定的,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中专、技校都是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入学的,而我们现在所招来的学生,在过去,大多数都是没资格入学的人,但现在,党和国家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本着不同的学生应当在教育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思想理念,对这部分人采取不放弃——进行教育,而中职学校就定位在这个层次的教育,因此,这样的学生现状将长期存在,不能眼馋高中学生的素质,也不要想着能什么时候能摆脱面对这样的学生,必须正确认识中职教师的使命,树信心,不抱怨。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心态,才能使自己静下心来,安心工作,钻研业务,探究教法,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也必将会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当然,依据目前的条件,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也是做不到的,那么该如何因材施教,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我认为大致应有以下几点:
1.在介绍原理结构时,应尽量直观。比如:配以简图、画面及实物等。使他们尽可能多的感官参加到学习中来。

2.讲故障诊断时,应尽量结合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技巧,多列举实例。

3.讲解检修时,不能一味的就事论事,应注意总结归纳其中的共性和通用性,使学生在繁杂的检修内容当中,找到一定的规律,以便于学生掌握。
4.讲难点问题时,应合理的把难点分解开,细化成几个知识问题分步讲解。比如:牵扯到其他课程的知识时,一定要重新做必要的介绍或推导,决不能一带而过。
5.讲到重点时,要采取突出的手段进行讲解。比如:加重语气、仔细介绍、反复讲解、师生互动等。

6.要多实践,要将由实践总结理论与理论指导实践合理的配合使用。

7.要善于发现和赞扬学生的闪光点,刺激他们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调动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你的作用下,积极配合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因材施教还包括教材处理、内容取舍、循序渐进、维持注意等等常规要求,不再赘述。
由此可知,钟爱教育是教师尽职尽责的前提,尽职尽责是开展因材施教的内在动力,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教学评价则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导向。因材施教是需要多方面要素共同配合完成的,单凭教师的课堂教学,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中职教育,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中职教育也必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当中的一枝奇葩。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