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音乐教学 >关于积累文章源于积累

关于积累文章源于积累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32935 浏览:1556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由此可见,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写出一篇好文章,要靠平时多看和多练习。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说是积累的必经之路。如果不阅读,就必然会造成知识面狭窄,知识贫乏,文学积淀浅薄等恶果。针对这种现象,积累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本文就此谈点看法。
[关键词]作文 阅读 积累 方法

一、积累之义。

对于作文来说,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这是不言而喻的。有的人作文,提起笔来,总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考其原因,正是材料储备十分丰沛,曾在积累上下过一番功夫。与此相反,有的人作文,提起笔来,便觉无话可说,即使搜索枯肠,仍无所取用。原因很明显,正是缺乏材料储备,未曾在积累上下功夫。无米之炊,巧妇难为,信乎?由此足见,积累对于提高作文水平关系至切。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都有积累材料的嗜好。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完成巨著《资本论》,研读了1500多种书,作笔记25年之久。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从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材料,才写出了名著《史记》。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从人民群众中广泛搜集新奇的故事,而后整理、加工成了《聊斋志异》。元末文学家陶宗仪晚年做教官,还不忘把见到的事情用树叶来记录,回家后贮存在一种瓦罐里,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下十几罐,后来他取出积累的树叶,一张张重新加以修改整理,“积叶成章”,编辑了长达三十卷的《辍耕录》。一九O二年的八月,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来了一个水手,这个水手愿意和一切人交朋友,什么都想知道。人们都喜欢这个水手,乐于把话告诉他。到了晚上,这个水手就躲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把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都记下来。三个月后,这个水手提着一个手提箱回到了美国,不久,箱子里的素材整理成特写《深渊中的人们》出版了。这个水手,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杰克·伦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人们写作虽在一时,积累却在平时,没有平时丰富的“原始积累”,就无材料可加工,就只好无话找话说了。读宋代大文豪苏轼应试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即举事例证明文义,授引之广,及于《诗》、《书》、《传》、《春秋》,旁征博引,而又言简意赅,读之不能不令人赞叹,真正达到了积博取约的高度。对于作文,苏轼从来就是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稼说》)的。当然,“博观”、“厚积”是“约取”、“薄发”的前提,这就更加有力地证明了积累的重要意义。
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随得随失,那么写起文章来必然搜肠索肚,这时就仿佛打开一个存物寥寥的仓库,要什么没什么,好像记得过去曾有过某种东西,但也不知扔哪去了。
古人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知识是越积累越广博,材料是越积累越丰富,这是量的变化,而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如果我们对某一事物材料积累多了,对它的认识便会产生飞跃。从这种意义上说,积累就更为重要。

二、积累之方。

明确积累之义,进而探求积累之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积累语言,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1.博览。这早已为古今名人经历所验证、乃确实可行的传统经验。所谓“博览”,即广泛阅读。鲁迅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起,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无疑是至理名言。因为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书山学海,才能使积累有充沛的泉源。平时要多浏览报刊,留心电视、电影以及街头文化中可积累的素材。连食品袋上的广告语也不要放过,如“福满多”的“福气多多,满意多多”。某种瓜子的“仁者爱仁”等等。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几本富于积累特性的书刊,进行细致、深入的研读,从而把“博览”深学结合起来,使积累更加落到实处。
2.记诵:只是“博览”,尚难以达到积累的目的。必须辅之以记诵,即用笔随时“记”下来,有些内容还要熟读成“诵”。但记诵什么?如何记诵?答曰:(1)典型例子(人和事);(2)名言(诗、文);(3)警句;(4)谚语;(5)格言;(6)鲜活、生活的口语;(7)佳句(指含排比、对偶、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而内容健康、积极的句子)(8)精彩的描绘片段;(9)精辟而颇有独创见解的观念;(10)有特色的顺口溜;(11)含意隽永的解说词;(12)名联等等。记的方法多种多样:杂记式的,边读边记;“手册”式的,分类记,系统记;卡片式的,将需要记的内容,用摘抄,或提要,或缩写,记在一张卡片上,并进行归类妥存,以备查用。至于“诵”,并非指所有记的内容,可精选其中特别有助于思想观点的充实和语言的蓄积者,学而时诵之。
3.体味。对于所记各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记,重要的还在于体味,即进行仔细的体会和玩味,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是积累过程中比摘抄、记诵更深入的一环,所抄、记的材料,能否用之于文,就决定于体味的深浅。如果不进行体味,所有摘、记的材料都易地成为死材料,不能付诸运用。所谓“体味”,实质上就是吸收,让材料烂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备用时之需。有些中学生也注意了在广泛阅读中摘抄和记诵材料,却仍然用不上。推其根由,大都是对材料未认真加以体味,融会消化不够,故作文时不听从使唤,更不能得心应手,随意驱遣。
4.运用。本来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而运用的过程,又将促使积累更加巩固。所以,运用既是积累之果,又是积累深入的过程。如何运用?一般的用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引用,如语例、名言之类在作文里原文照录;另一种是灵活运用,即在体味的基础上

源于:论文写作格式www.udooo.com

,经过融化、制作而后用。古文所谓“引古事而取旧辞”(《文心雕龙事类》)就是说的引用古书中的事例,不抄录原文,经过融化,变成自己的话运用在作文里,也就是灵活运用。
(二)积累生活:写作,首先应是“有材料可写”。而材料来源于生活,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的了解、体验而获得的。作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善于发现问题,提高认识。能对复杂的社会作比较深入的分析。现在,很多学生写作只会讲一些检测大空的道理,举一些陈旧生硬的例子,内容空洞,缺少灵性,这就是学生们平时缺乏对生活的了解,缺乏对社会深入观察的结果。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