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语文教学 >论《论语》选修课教学

论《论语》选修课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17636 浏览:803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成为一堂好课,一定要有好的教学策略。《论语》既是选修课同时又是高考要求的内容,如何上好这门课呢?基于对《论语》及选修课的深思和认识,拟在教学中进行电影欣赏、合作讨论、辩论赛和诵读摘抄等几种策略的探索。
关键词:论语;选修课;教学策略

一、对《论语》及选修课的认识

1.《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2.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论语〉选读》是高一开设的第一门选修课,属文学名著范围,它“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
作用。

二、《论语》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理由

1.《论语》虽然是语录体散文,毕竟和现在有2500多年的距离,学生理解文本本身具有相当的难度。那么,怎样缩短与圣人的时空差距,克服学生的心理排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文本深入探究的?
2.语录体的文体特征使得《论语》不如其他作品那样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学完这么多章?如何在学习中让孔子成为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何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呢?
3.《论语》具有经典性与可读性,历经千年读者的解读,常读常新,比较具有轰动效应的如台湾学者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首都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百家讲坛《论语心得》等。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并融入自我的生活体验,以辩证的眼光对《论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论语〉选读》教学初探

1.电影欣赏的教学方式。一说起孔子,人们通常会浮现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模样,给人以神圣与敬畏的感觉。由周润发领衔主演的、内地热播的《孔子》较好地表现了这一形象。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演片一开播便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让学生了解发出这一感慨的背景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后、理想不获实现时,而此时孔子已经是一个鬓发苍苍的老者。“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英年早逝,孔子的悲痛不言而喻。演片真实地还原出了当时的孔子捶胸顿足、呼天抢地。
从演片欣赏中,我们还能了解到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人民生活疾苦的社会现实,奴隶殉葬的残酷。
其他资料如蔡志忠动漫《孔子》、首都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百家讲坛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更多角度了解《论语》及孔子形象。
2.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八佾》篇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讨论:(1)管仲是“仁”还是“不仁”?(2)“人不知而不愠”,如何做到在“人不知”的情况下而不愠呢?如何做到“让人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修身养性?(3)“巧言令色,鲜仁矣”要求君子不能巧言令色,这样不大符合现代人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圆滑”之类的现实要求,我们是要“圆滑”些呢,还是不要“圆滑”些呢?(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现在专攻人际关系的人算不算君子,会求人的人是不是就是小人?(5)“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逝者”指什么呢?
3.辩论赛式教学方式。(1)《为政》篇中: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设置辩论:如果你是一个领导,有两个人:一个品德高才能相对较低,一个才能高而品德相对较低,你会选择哪个?(2)“巧言令色足恭”(说阿谀好听的话,装出谄媚讨人喜欢的脸色,过分的卑恭),这个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孔子也认为可耻。设置辩论:你是一个普通职员,面对你的领导,你心里怨恨他。你是应该表面友善,还是应该傲慢不睬?
辩论赛式教学的结论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形
式,理解孔子话语中所表达的“仁、义、礼、智、信”的要求及由此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4.诵读、摘抄、钢笔书法比赛的教学方式。通过晨间、早读课诵读、钢笔书法比《论语》选修课教学初探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赛、周末摘抄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熟悉文本,解决生字词,翻译、理解语句含义,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考试评价的倡议

新课程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重视每一课的学习要求达成的质量,结果评价可以采用小论文写作(谈谈对影片的感受、对人物的评价)或者传统卷面考试。无论哪一种评价都要兼顾到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的要求。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论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流淌了几千年的血液,让它再次浸润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
(作者单位 厦门外国语学校)
编辑 薄跃华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