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初中政治 >西柏坡西柏坡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网

西柏坡西柏坡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网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24151 浏览:1085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西柏坡精神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精神灯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西柏坡精神对我们有太多的启示,本文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发扬西柏坡的科学精神、为民精神和法治精神。
西柏坡时期,党指挥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一时期的卓越功勋,应该归功于西柏坡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下,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什么是西柏坡精神?其内涵可谓丰富,究其本质,概括为“两个敢于、两个务必”, 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党的

源于:查抄袭率论文www.udooo.com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也明显存在,比如贪腐问题影响恶劣、食品安全令人担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等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西柏坡精神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与思考呢?

一、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发扬西柏坡的科学精神

“两个务必”的提出立足当时的社会实际,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也是在总结历史上得天下失天下的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符合实事求是、遵从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辽沈战役胜利后,不时发生一些干部渎职、贪污腐化、浪费国家财产的事件。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由农民出身的人员组成,党员干部也主要是由农民出身的人员组成,他们不怕吃苦、英勇作战,经受了战争的考验,也得到了锻炼成长。但是自然经济导致的农民固有的缺陷,比如小富即安、贪图安逸、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等,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党内来,敏锐地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一个村长都可以横行乡里,所以,革命胜利后怎样巩固胜利果实,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关系新中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不曾被拿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发扬西柏坡的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这种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社会是复杂的有机整体,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这些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相互作用。社会建设就是组织社会各要素,立足现实,遵循客观规律发挥各要素作用的统一过程。遵照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社会就会呈现文明、有序、关爱、和谐的状态;遵从自然发展规律,就会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宜人宜物、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状态,违背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导致环境恶化、无法发展甚至无法生存。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对影响谐社会的各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着重认识和把握,并且妥善地将其运用,努力使和谐社会建设步入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发扬西柏坡的为民精神

西柏坡时期党的各种举措出发点是为群众利益,落脚点仍是群众利益,为民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又一特征。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西柏坡时期农民还是革命的主力军,但农民的生存和温饱困难重重,保护农民利益是当时最大的民生。当时我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田可耕、有地可种,因此党坚决地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使亿万农民得到了土地,整个社会呈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农民不仅生产积极性高涨,而且踊跃参军,积极支援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解放全中国的胜利。西柏坡时期的土地改革是我党空前的一项惠民举措,这项改革一方面是从农民的切身需要出发考虑的,因此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一方面也是党的领导集体运筹帷幄,从战争胜利的全局出发考虑的,同时还是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考虑的。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的壮举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民生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民生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困难问题,因此必须立足群众需要,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发扬西柏坡的务实精神,从群众最忧心、最急切、最盼望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民生问题。比如择校费的问题,择校费使许多普通百姓的子女难入校门,针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具体有效的措施,增加再多的教育投入也无济于事,因为老百姓的直接问题没有解决,老百姓不能直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再比如写不起房的问题,商品房再怎么降价,那些低收入困难群众仍然写不起,如果没有公租房、廉租房等配套措施,困难群众就永远无房可住,因此廉租房、公租房等措施受到困难群众的热烈欢迎。因此,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植于灵魂深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决民生问题立足于群众的实际需要,对于不是群众迫切需要的项目,即使能带来再大的政绩,归根结底属于无本之木,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最终也求不到任何政绩。现在“民生工程”成为了热门词汇,但否真正情为民系、利为民谋,要以群众是否需要、是否满意为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列出计划、订出目标,把民生问题真正当做“工程”认真细致地完成,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源于:论文要求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