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谈西学少年中国—现代文学中学生形象流变(18951945)技巧

谈西学少年中国—现代文学中学生形象流变(18951945)技巧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13011 浏览:489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1895-1945年,在转变的中国,智识阶层试图通过想象和叙事为中国寻求一个集体的现代认同,并由此确立变革的有效方式与合法途径。学生被树立为现代性的象征,其理由不仅在于他们身上的新质符合了以精英到大众对于理想国民的想象和塑形,还在于这种想象和塑形的背后暗含着一个建立现代中国经验和价值谱系的吁求,一个将传统、现世与未来三者之关联做出合理诠释的努力,一个有关“新中国”愿景及其重要的相似度检测概念,一个承载了意识形态与审美指向的乌托邦。对于学生形象的塑造,源丁国运式微的焦虑以及对于启蒙的呼唤,成为知识分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或文化理想所采取的一种迂回路线。本论文的论述分为五章,选取留学生、新青年、女学生与“古老的青年”进行分类讨论。遵循的既是一个社群出现的时间顺序,同样也是一个逻辑顺序。留学生作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体象征,既勾勒出中国现代性诞生、流变、重塑与散落的线索,以及不同时期想象中国和想象西方的不同形态,同时又借助对这一群体形象的观照,表达出中西文化冲突之下个体的存活困境。对于新青年的塑造关联着新旧冲突的时代核心命题,新旧两分自五四后尤显,新青年被神圣化为进步观念的代名词,寄寓着革故鼎新的启蒙诉求,成为革命力量和现代意识的象征符号。在由寄托爱情到寄托革命的“娜拉方式”中,出走成为觉醒的同义替换。娜拉,由自由独立的象征演变为左翼革命动员的符号,生产着时代所需要的经验形态,并通过对这一经验的复制为女性解放以及知识青年的道路选择寻求一个集体的现代认同。作为在文学中被赋予了不同价值取向和现代作用的三种学生类别,在带着巨大的光环滑入既定轨道之时,也产生了离析的可能。“古老的青年”构成了“新青年神话”的反思与解构。论文第五章诠释作为知识生产主要场域的学院空间,对于文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塑造学生形象,并增强其身份意识和国民价值中的作用。大学被纳入到整体的“现代性”案例设计之中,它为“新中国”的叙述与论争提供了一个激荡与诠释的空间,也成为知识分子精神动向的一个侧面。诸种政治、文化、商业力量的冲突与制衡,围绕着“学生”形象的塑造形成了一个观念交锋的话语场,然而却又很快流于原型的重复,并最终经历了群体性的以启蒙到被启蒙的角色转换,其间的起承转合,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镜像。关键词:学生形象论命论文现代性论文西学新知论文知识分子论文

    摘要5-6

    Abstract6-8

    绪论8-17

    一、可能的开端:以文学形象到集体想象物8-12

    二、新兴社群与现代认同12-15

    三、探讨近况与文献综述15-17

    第一章 留学生——自我认同的双重危机17-55

    第一节 理想型留学生形象17-26

    一、 现代性的象征与典范17-20

    二、 想象中国的方式20-23

    三、 理想型留学生形象的消失23-26

    第二节 愤激颓废型留学生形象26-39

    一、 个体经验与民族危机26-29

    二、 创造社笔下的留学生形象29-34

    三、 异域情爱:恋母情结、处女情结34-39

    第三节 检测洋鬼子型留学牛形象39-55

    一、 “检测洋鬼子”:一个语词背后的时间性语义流变39-42

    二、 鲁迅:“检测洋鬼子”的多重向度42-46

    三、 以老舍到钱锤书:现代知识精英神话的破灭46-55

    第二章 新青年: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55-87

    第一节 新与旧的界限55-62

    一、 “新”:一个相似度检测概念与修辞对策55-57

    二、 科举废除前后的新质与旧态57-59

    三、 新文学的参差对照:《战地莺花录》59-62

    第二节 五四叙述:在结束与开始之间62-74

    一、 《新青年》:五四新青年的一个侧面62-67

    二、 “五四叙述”方式的开启:情爱叙事与父子冲突67-71

    三、 《家》:“五四叙述”方式的定型71-74

    第三节 革命青年的离家74-87

    一、 “背影”的双重意蕴74-78

    二、 “革命加恋爱”方式78-82

    三、 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青年与大众82-87

    第三章 娜拉:个人、社会与革命之间的转译87-125

    第一节 娜拉:出走方式中的时代符号87-103

    一、 女学生的社会性别身份87-92

    二、 《终身大事》——《隔绝》——《伤逝》:娜拉的集体出走92-98

    三、 出走的隐忧98-103

    第二节 革命对于娜拉的启蒙与改造103-112

    一、 革命的第二天103-106

    二、 冲出云围的月亮106-109

    三、 《以军日记》与《女兵自传》:以日记到自传的一个视角109-112

    第三节 个人、家、国联系的重建112-125

    一、 娜拉走后究竟怎样112-115

    二、 丁玲的个案115-121

    三、 战时背景下的家国寓言121-125

    第四章 “古老的青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125-139

    第一节 似新实旧:反讽及其限度125-134

    一、 清末民初教育小说中对于学生的讽刺与隐忧125-129

    二、 对于五四的反思:变态与常态129-131

    三、 《赵子曰》:另一角度的五四叙事131-134

    第二节 革命话语的移位134-139

    一、 “雪积空庭凡榻寒”134-136

    二、 《雾重庆》:革命与现实的迷津136-139

    第五章 学院空间:大学教育、文化格局与学院叙事139-155

    第一节 现代大学的三个面向139-148

    一、 政局、学府与学生运动139-142

    二、 学生结社、群聚和精神取向142-144

    三、 同乡、同门、同道与师承联系144-148

    第二节 《未央歌》:现代文学中稀缺的大学叙事148-155

    一、 迁徙:空间转移中的文学认同148-151

    二、 大学叙事的家国想象151-155

    结语155-158

    主要参考文献158-163

    致谢163-16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