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简析诗歌谢肇淛诗歌技巧

简析诗歌谢肇淛诗歌技巧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5242 浏览:188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谢肇淛(1567一1624),字在杭,号武林,福建长乐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出身,时年方二六,之后除湖州推官,官终广西左布政使,其一生大致与整个万历朝(1573一1620)相当,经历了明代末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变迁。谢肇淛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十余岁学为诗,有人持《苏武牧羊图者》,即为题云:“沙满旅裘雪满天,节旎零落海云边。上林飞雁来何晚,空牧抵羊十九年”。成年后的谢肇淛能诗亦善诗,是晚明福建诗坛的领军人物,其与福州徐氏兄弟、陈氏兄弟、邓原岳、曹学佺等诸子交游唱和、往来不绝,掀起了明代闽派的第三次诗学。谢肇淛论诗具有鲜明的地域传承色彩,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自己独特见识的诗论家,他的诗歌论述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钱谦益视其为“闽中白眉”,屠隆亦曰:“黄白仲与予抵掌海内词人,遂及闽士,而指屈在杭”。本论文拟以谢肇淛的诗歌论述出发,分为六部分:对谢肇淛于诗话、诗文集序、论诗诗和论诗笔记中体现出来的诗学思想进行浅析和探讨。第一章,对谢肇淛诗歌论述的探讨价值作简要概述,对谢肇淛的相关探讨作大致梳理,提出本论文的探讨策略及行文思路。第二章,对谢肇淛的诗歌本体论进行论述。分为诗的本原、诗的本质、诗的语言三部分,考察谢肇淛对诗歌艺术的本体性把握。第三章,对谢肇淛的诗歌创作论进行论述。分为诗歌创作的主体、诗歌创作的客观方面、诗歌创作中主客体的遇合三部分,考察谢肇淛对诗歌创作规律的把握。第四章,对谢肇淛的诗歌鉴赏论进行论述。以“丰神”、“境情兴意”、“无色无著”为三大核心,考察谢肇淛对诗歌艺术美的把握。第五章,对谢肇淛诗歌论述的基本诗学倾向及思想渊源进行论述。考察谢肇淛论诗的基本诗学倾向,并对其诗歌论述的思想渊源进行探讨。结语部分对谢肇淛诗歌论述的影响及作用略作阐述,同时立论文提出进一步深化谢肇淛诗歌论述探讨的可能性。关键词:谢肇淛论文诗歌论述论文晚明论文

    摘要5-6

    Abstract6-10

    第1章 绪论10-15

    1.1 探讨价值10-11

    1.2 探讨近况11-13

    1.3 探讨策略及行文思路13-15

    第2章 谢肇淛的诗歌本体论15-26

    2.1 诗的本原15-18

    2.1.1 以“感物说”为基础15-16

    2.1.2 对传统“感物说”的充实和进展16-18

    2.2 诗的本质18-21

    2.2.1 不离情性18-20

    2.2.2 可“兴”可“风”20-21

    2.3 诗的语言21-26

    2.3.1 诗歌语言的语体特点21-23

    2.3.2 诗歌语言的审美特点23-26

    第3章 谢肇淛的诗歌创作论26-37

    3.1 诗歌创作的主体26-29

    3.1.1 “法”、“学”、“才”26-28

    3.1.2 地位、游历、个人修养28-29

    3.2 诗歌创作的客观方面29-32

    3.2.1 山川风物等自然因素与诗歌的创作30-31

    3.2.2 政教、流俗等社会因素与诗歌的创作31-32

    3.3 诗歌创作中主客体的遇合32-37

    3.3.1 遇合的状态33-34

    3.3.2 遇合的条件34-37

    第4章 谢肇淛的诗歌鉴赏论37-48

    4.1 以“丰神”为诗美的核心37-40

    4.1.1 诗的“丰神美”37-39

    4.1.2 诗的“形”与“神”39-40

    4.2 以境、情、兴、意为诗美的四要素40-43

    4.2.1 境40-41

    4.2.2 情41-42

    4.2.3 兴42-43

    4.2.4 意43

    4.3 以“无色”、“无著”为诗美的风格标志43-48

    4.3.1 “无色”之美44-45

    4.3.2 “无著”之美45-48

    第5章 谢肇淛诗歌论述的基本诗学倾向及其思想渊源48-58

    5.1 基本诗学倾向48-52

    5.1.1 闽派诗人与谢肇淛基本诗学倾向的形成48-50

    5.1.2 非闽派诗人与谢肇淛基本诗学倾向的形成50-52

    5.1.3 谢肇淛诗学倾向的宏观定位52

    5.2 思想渊源52-58

    5.2.1 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到“无色无著”53-54

    5.2.2 以“妙悟”到“渐悟”54-55

    5.2.3 以“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到“褅汉而宗唐”55-58

    结语58-6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