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德国文学 >诗歌韩偓诗歌思想中几组矛盾结论

诗歌韩偓诗歌思想中几组矛盾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5105 浏览:162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韩偓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诗歌思想十分矛盾复杂。既有对儿女私情的热切追求,又直抒对家国的忠诚;既对朝阙生活留恋、追忆,同时又对隐逸生活充满向往;既有表现郁勃志气的积极诗作,同时亦不乏感时伤世的消极作品。张偓诗歌思想中的多重矛盾因“情”实现了统一。
关键词:韩偓诗歌思想矛盾
中国文学史上,晚唐诗人韩偓历来以《香奁集》为人熟知,他自小才华横溢,李商隐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赞扬其诗才。历代对于韩偓诗的评价颇为不一,如高步瀛在《唐诗举要》卷五中说:“晚唐韩致尧为一大家,其忠亮大节,亡国悲愤,具在篇章,盖能于杜公之外自树一帜

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udooo.com

”。而严羽在《沧浪诗话》则称其诗“皆裾裙脂粉之语”,王士祯甚至称“(唐之诗)降而韩偓之《香奁》,风益下矣”,甚多贬斥之语。纵观韩偓的诗歌创作,其思想内涵十分矛盾复杂,解读这些矛盾思想,成为了解韩偓的人格魅力及其诗歌的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1、儿女私情与忠义大节

韩偓素来以“香奁诗”著名,他前期的作品也大多收录其《香奁集》中。在《香奁集》中,韩偓敢于摒弃了外在道德的束缚,抒发自我内在绮思,尤其是对于女性的描绘,不管是描绘其仪容、服饰,还是捕捉其爱情躁动,都细致入微,十分生动。如《闻雨》一首,诗曰“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绵绵春雨牵动着女主人公的伤春惜春之感,罗帐之下,玉钗敲枕,女子的多愁多绪,被韩偓表现得如此婉约细致。再如《踏青》写男女相思相恋,“踏青会散欲归时,金车久立频催上。收裙整髻故迟迟,两点深心各惆怅。”男女踏青之时遥遥相遇,两心交汇,感情纯洁真挚。上述诗歌中,韩偓对儿女私情直接抒发,他怜惜女子,珍视爱情,对待女子和爱情保持着莫名的童心,正是这份天生的敏感,才使他的诗中不乏情感真挚、亲切自然的作品。
与浓烈的儿女私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偓的一系列诗歌之中还饱含了强烈的民族的忧患意识,韩偓不管是在朝亦或被贬,他的忠君情怀以及关心民生疾苦的人道主义精神却始终如一。如其在朝期间,作《乱后却至近甸有感》,诗云“狂童容易犯金门,比屋齐人作旅魂。夜户不扁生茂草,春渠自溢浸荒园。关中忽见屯边卒,塞外翻闻有汉村。堪恨无情清渭水,渺茫依旧绕秦原。”此诗作于乾宁二年,时晚唐局势纷乱,诸镇相攻,诗中对战后景象的描写,尤其萧瑟苍凉,让人心中生寒,韩偓对残局的无奈与痛心,都溢于纸间。韩偓的忠义大节尤其体现在他被贬后的一系列诗作中,韩偓因性格耿直,被朱温所害,被贬出京,他的赤诚之心反而随着境遇的变化,更为浓烈。丁卯天祐四年三月,朱全忠废哀帝自立,韩偓此时虽已在闽中,闻此,悲愤难遏,遂以五言排律形式作纪事长诗《感事三十四韵》,历数自己弃翰林学士到朱全忠篡位之间的诸多史实,充满了郁郁不平之气。再如《故都》一首,诗云“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驩无路学鸣鸡。”韩偓写诗之时,朱温已控制朝廷,强迫唐昭宗由长安迁都洛阳,韩偓在流离途中听到此消息,通过遥想故都,寄寓对家国将亡的哀痛,凄切动人。
韩偓上述两种题材之诗,前者表现儿女私情,诗风多香艳秾丽;后者表现忠君忠国情怀,诗风多沉郁慷慨。诗歌中体现的这种思想矛盾,实为时代使然。韩偓在《香奁集·自序》中云“自庚辰辛已之际,迄己亥、庚子之间,所著歌诗不啻千首。其间以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在士大夫口,或乐宫配入声律,粉墙椒壁,斜行小字,窃者不可胜计。”可见,晚唐豪奢极欲的士风和浮薄淫逸的诗风为韩偓的诗创作提供了土壤。而社会局势的动荡,又使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韩偓在国家的兴亡之际本能表现出为国为民之忧。正如冯舒所言:“能作‘香奁体’者定是情至人,正用之为忠臣义士”(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正因为韩偓的至情至性,其诗歌中儿女私情与忠义大节得到了有效的调和。

2、恋阙情怀与隐逸闲致

韩偓自进士及第,此后辗转官场,这期间有得意之处,也有失意之时,他曾身处枢要,参与重大朝政,亦因谗言被贬。然而,宦海中虽沉沉浮浮,但那段深受恩宠的朝阙生活使他不自觉地将王朝兴衰当做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韩偓即使在被贬之后,还不时怀念自己过往的朝阙生活,这份强烈的恋阙情感在他的具体诗作中多有表现,如《出官经硖石县》:“谪宦过东畿,所抵州名濮。故里欲清明,临风堪恸哭。溪长柳似帷,山暖花如醭。逆旅讶簪裾,野老悲陵谷。 暝鸟影连翩,惊狐尾纛簌。尚得佐方州,信是皇恩沐。”他在被贬谪的途中内心虽然愤恨与悲痛,但是依然“信是皇恩沐”,感念皇恩浩荡,以表现对昭宗忠诚不二。其《梦中作》云“紫宸初启列鸳鸾,直向龙墀对揖班。九曜再新环北极,万方依旧祝南山。礼容肃睦缨緌外,和气熏蒸剑履间。扇合却循黄道退,庙堂谈笑百司闲。”往昔的庙堂生活还是历历在目,宫阙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无法忘却,可见他的恋阙之深。
但是,面对朱温对朝士的大肆迫害,韩偓他又不得不考虑“远离避祸”,他有诗云:“挟弹小儿多害物,劝君莫近市朝飞”(《 翠碧鸟》),隐射了在残酷现实面前的谨慎心态。随着时事的变迁,唐室衰灭,韩偓痛定思痛,希望在隐逸的生活中寻找解脱,他在多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隐逸志向,如“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卜隐》)、“厌闻趋竞喜闲居,自种芜菁亦自锄”(《闲居》)、“宦途弃掷须甘分,回避红尘是所长”(《即目二首》)、“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秋村》)等。在这些诗句中,韩偓一再强调宦途险恶,表示愿意隐身山林,以求心安无事,悠闲自乐。
韩偓的恋阙情思与隐逸闲致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彼此交织。仔细分析韩偓的隐逸诗,虽然其中不乏逍遥自在、清新洒脱的作品,但比起陶渊明的豁达,亦或是比起王维的释然,韩偓的隐逸诗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点苦意和无奈,如《幽独》:“幽独起侵晨,山莺啼更早。门巷掩萧条,落花满芳草。烟和魂共远,春与人同老。默默又依依,凄然此怀抱。”韩偓的心境凄然,寂寞之情难耐,他壮志怀抱无处施展,即使隐逸能暂且逃避迫害,但他又如何能真正心安地以此终老。因此,韩偓的隐逸只是无奈的选择,即使隐居田园,他还是不能放弃那份“家国公义”。

3、志气郁勃与感时伤世

韩偓在朝之时就志向高远,心性俊杰,志气郁勃,保持着高昂的生存状态,一些诗作很是信心满满,如诗歌《六月十七日召对,自辰及申,方归本院》抒发自己的自豪感:“清暑帘开散异香,恩深咫尺对龙章。花应洞里寻常发,日向壶中特地长。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如今冷笑东方朔,唯用诙谐侍汉皇。”他轻视东方朔靠诙谐来取悦皇帝的行为,自己却能以才能辅佐昭宗,言语间志气凛然。即使在被贬之后,韩偓仍然坚守了那份孤高岸然,历经艰难坎坷,他仍然保持自我高昂的姿态,如其《梅花》:“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风虽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应笑暂时桃李

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树,盗天和气作年芳。”韩偓以“梅”自喻,表达了坚贞抗暴、不屈不挠的思想意识,体现了他品质的刚正不阿。
与此相对,韩偓部分诗歌中又充满了浓郁的伤感情调。面对晚唐整体性的溃败,诗人开始审视自我,他由衷地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和无奈,并滋生出强烈的自伤自怜情绪,如《惜花》中:“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韩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树上“残花”和树下“落花”,他眼见水流花落的情景,强烈的孤寂哀伤之情充盈心间。韩偓诗歌中还经常出现“雨”这一意象,这也是韩偓生命伤感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咏灯》一诗:“高在酒楼明锦幕,远随渔艇泊烟江。古来幽怨皆销骨,休向长门背雨窗。”萧瑟之景偕幽怨之情,整首诗的基调都十分感伤。
韩偓的诗歌中既不乏郁勃志气的激烈表达,同时也包含了浓厚的感时伤世情绪。他虽不愿意展现自我的脆弱面,总是以一种高耸的自我姿态来正视现实。但是现实惨淡,士风又如此,随着对生命的思考的深入,其诗歌的感伤气质也越来越浓。
韩偓的诗歌世界里包含着如此多重思想矛盾,这既是那个分崩离析的时代造成的,同时也源于诗人本身的人格气质。韩偓自己也解释这诸多矛盾:“余溺于章句,信有年矣,诚知非士大夫所为,不能忘情,天所赋也。”韩偓因“不能忘情”,所以通过诗歌感叹自己的多重生活际遇,感发自我的多重生命状态,其思想内涵因此得以延展,显得更为丰富、深刻。
参考文献:
陈继龙.韩偓诗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陈继龙.韩偓事迹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3] 齐涛.论韩偓与韩偓诗[J].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4] 宗瑞冰.韩偓香奁诗风辨正[J].名作欣赏.2008年08期
作者简介:孙玉婷(1988—),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元明清诗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