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地理教学 >播音和主持艺术教育存在问题与其对策

播音和主持艺术教育存在问题与其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26496 浏览:12002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针对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应突出学校特色,把握好招生“入口”,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探索“一专多能”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实践基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教育问题 对策
0450-9889(2012)07C-0159-02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全国各地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已超过300余所。由此出现貌似“供大于求”的现象,大量的毕业生“对口”就业难。而与此同时,一大批非“科班”出身的播音员主持人,如任志宏、袁鸣、撒贝宁、沈冰、鞠萍、朱军等,却深受观众的喜爱。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一“供求矛盾”,是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材相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国高校有一种不成文的定律:地方性院校办学效仿省会院校,省会高校效仿北京高校。艺术类教学尤其如此。就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一直沿用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原北京广播学院出

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udooo.com

版社)2002年1月首次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共四册,分别是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语言表达、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迄今为止每册平均重印十余次。这套教材编写的确实不错,深受教师们欢迎。但是,该专业对应的广播电视传媒业,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如果老师给学生讲授的依然是10年前的教材内容,容易导致课堂所教与实际操作相脱节,学生理论修养、知识结构不能与时俱进,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且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技巧传授,轻思维训练

今天的传媒业,需要的不止是“传声筒”,而是有自己独特思维、多样化表达能力的主持人。纵观播音主持专业发展历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过于偏重播音员的培养,注重技巧性的传授,强调是如何把书面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哪些地方该停、该连,哪些字词是重音,稿件的基调如何等。即便是技巧性的传授,教师课堂上也多以指定稿件播读为主要内容,采取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对理论部分往往一带而过,学生容易养成不动脑筋、不看书,等着他人讲解的不良习惯,忽视理论思维的训练。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没太多思想的“肉喇叭”,一旦离开前方记者的采访,后期编辑的编写,就无所适从。

(三)“硬件”不足,“软件”乏力

业界一致认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设备、教学实践场地等都有特殊的要求。而眼下的现状是,很多院校虽然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设施建设却没及时跟上,对学生们来说,学费比普通专业高出将近一倍,却没得到相应的教学资源配备。有的学校每年近百人的招生规模,却没有一间专供学生录音、录像的教室。充其量用多媒体教室配上一只话筒就成了专业课教室。招生规模和实验设备不成比例。其次,盲目的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有的高校凑合着请声乐、中文教师来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同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队伍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许多教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少有机会接触播音与主持实务,经验缺乏,知识陈旧,结构单

一、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较落后,影响教学质量。

二、对策分析

(一)把握好招生“入口”

一方面,应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目前,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面试时,大部分考题偏重于普通话语音测试、情感的表现力及外在形象,而相对忽略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笔者认为,应在面试当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常识题,以免大部分考生误认为播音主持专业只要形象好、声音条件好就行。另一方面,也应重视考查考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杨澜曾说过:“要确立一个主持人的形象,相貌气质固然重要,知识储备、头脑灵活固然关键,但是最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人格的健全。”
此外,招考教师还应不拘一格选人才。在面试、选拔考生时,招考教师视野可以放开阔一些。譬如,有些考生形象不理想,但是声音条件较好、理解力比较强;有些考生语音面貌有些许瑕疵,但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的组织能力不错;还有些考生模仿能力、声音的可塑性较好、知识面比较宽等,发现并认真对待他们的长处和特质,将他们放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尽可能不漏掉可教之才。一个专业里的学生千姿百态、各有所长,才能互相弥补、相互学习。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播音与主持艺术具有融合新闻、传播、戏剧表演、服装、灯光、化妆等多学科的专业特点,这就决定了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上既要体现新闻类专业的共性,又要注重发掘其本身为艺术类专业的个性。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老师应该认清自己的不足,吐故纳新,扬长避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和资源。从学校的角度,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定期送一部分教师去媒体、去高层级的院校进修深造,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不定期邀请电视台、电台乃至网络媒体的优秀主持人、记者等来校开讲座,通过他们将最前沿的信息引进课堂,与学生分享。

(三)探索“一专多能”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用人单位招聘主持人时要求越来越高。采、编、播一体化已成为合格人员的基本条件,这要求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尽可能地达到“一专多能”,特别是在地州市及县城的电视台、电台,由于人手不够、资金不足等,主持人既要充当记者奔赴一线采集资料,回来又要编辑、组织稿件,甚至还要能扛机拍摄等。鉴于此,高校应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置,改进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例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学校可以适当拓宽人才的培养口径,并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出镜记者、空乘人员、商务谈判人员、新闻发言人、礼仪小姐和企业策划人员等领域都是可涉及的领域。相适应地,可把培养方案设定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与细化方向紧密相连,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不同,分别安排课程。例如,某学生适合从事出镜记者,教师可建议他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某学生适合做娱乐节目主持人,可建议他上戏剧表演等课程。

(四)建立实践基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单位应主动与相应的传媒单位对接,建立实践基地,如此既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就业率。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检测去媒体见习,并且提倡见习不局限于播音员这个行业,而应全面了解该单位的整个运作过程:从如何收集一手材料到后期制作,编辑播出等。回校之后,组织同学们互相分享见习心得、找出问题所在,共同进步。同时,学校不仅可与当地媒体合作,建立教育实习基地,经常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支教:到山区给老师和孩子们上课,了解民生,体验民情,增长阅历,真正成为人民喜闻乐见、能说出百姓心声的主持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我国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调查报告[R].2007.
[2]张仲年,孙祖平.赋予自己的观念以自己的形式——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本科班办班访谈[J].戏剧艺术,1996(6)
[3]于琳.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
[4]杨澜.凭海临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唐衍欢(1984- ),女,江西人,广西师范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表演等。
(责编 赵 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