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多媒体教学 >探究中职电子技术运用建设和进展

探究中职电子技术运用建设和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33555 浏览:1560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快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步伐,有利于满地区不断增长的面向生产、管理、怎么写作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文以我校为例,旨在探讨新形势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如何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 专业建设 可持续发展
目前,产业布局已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河南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富士康、格力电器等大型电子企业入驻河南,带动了河南电子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而洛阳又是河南重要的工业基地,聚集了如洛阳中硅、中光学集团、凯瑞数码、天空能源、巨龙网络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洛阳牡丹通讯设备有限公司、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大型电子企业,对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为广大中职电子专业学生提供了稳定、宽裕的就业空间。因此,建设和发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前景广阔。
一、背景
根据河南省和洛阳市电子产业发展需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在电子整机类生产企业与怎么写作业从事电子整机装配、维修、销售与售后怎么写作、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方面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整机生产、销售与售后怎么写作、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以及一线基层生产管理、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开办于1999年,主要培养电子产品装配、检测、维修三大岗位的人才,后更名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校内建有电工电子实训室、家电维修实训室、主板维修实训室等实训室,设备总值300多万元,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岗位实训要求。与无锡健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洛阳巨龙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洛阳牡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苏州名硕集团、纬创集团等1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但是,目前本专业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不足,与行业企业融合度低。二是教师实践技能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践教学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三是实习、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电子产业新技术发展需求,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改善。

二、建设思路

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移对电子技术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加的机遇,以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提升怎么写作效能,为加快洛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工学结合,尽快构建“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区域电子类专业人才调研,科学确定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核心专业技能课程等教学资源。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主线,加强“双师素质、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大力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满足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完善机制,规范管理,继续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办校入企等校企合作实践,培育新的合作点,尽快构建校企共建、互利共赢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机制。

三、建设方案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1+1+1”工学交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两个平台,结合电子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电子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构建“工学多次交替”的“1+1+1”才培养模式。具体运作模式为:按照“理论—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理论……”顺序,学生每年在校期间,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校内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岗位技能实训各占三分之

一、多次循环交替,达到学做结合、工学交替、强化技能的目的。

课程体系改革。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科学确定目标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典型工作过程和岗位知识技能需求,共同制订针对目标岗位、基于过程导向的“公共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岗位技能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内容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核心,以德育教育为主线,以电子技术职业活动为内容,把学生的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公共基础技能分为口语表达技能、礼仪礼节技能、应用文写作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四个模快,设置相应的课程,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建设核心课程,构建职业技能模块。重点建设《电子线路》、《电子线路CAD》、《电工电子基础》、《电子产品生产及工艺技术》等4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建设岗位技能教学模块。打破学科式教学模式的局限,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构建2个“基本技能”教学模块:《常用元件的检测、识别、焊接、技能模块》、《常用仪表使用、电工技能模块》;6个“专业技能”教学模块:《电子装配工艺技能模块》、《单片机技术应用模块》、《家用电子产品维修技能模块》、《电子线路CAD模块》、《智能楼宇技能模块》,增强技能实训的针对性。
教学模式改革。按照企业对电子应用人才的要求,以电子类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任务和过程为参照,将电子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以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化课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设施、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优势,实现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评价模式改革。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的作用,改革原有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主体,构建以能力为核心,道德与技能并重,过程与方法兼备,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模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

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通过分批次安排所有教师赴企业参加锻炼、参加培训学习、技术交流、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认证、进修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工程师作为专(兼)职教师,并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让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一线工作,积极参与解决所在岗位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成为名符其实的教学骨干力量,在课程改革和技术怎么写作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制订和完善专教师管理、评聘、考核制度。在校企合作框架内,从企业聘请多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教师,参与项目化课程建设及实践教学评价,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各类实训、实习指导。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建设互补共赢机制和联合办学机制。发挥校企业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让企业专家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工学结合管理和考核评价,做到有机构、有制度、有工作计划,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发挥企业优势,为学生工学结合、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发挥学校优势,为企业培训员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学校与苏州和联集团联合,采取办校入企,联合开办了“和硕电子精英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增办校入企班2个,进一步深度合作,在课程开发、实习就业、联合招生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合作共赢。
总之,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建设的研讨工作是专业建设工作能长期有效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能否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专业建设有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第三是要用好用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行业和校企合作单位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出成果,达到有效促进专业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张智.基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平台促学科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
赵品华.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经验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3]徐洪波,袁晓建.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交通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