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多媒体教学 >基于社会群体功能理论看“同人女”存在价值

基于社会群体功能理论看“同人女”存在价值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22378 浏览:981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日来,以传统人士为代表的反“同人女”群体和“同人女”在网络论坛中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作为热衷于与性恋相关的漫画和小说的社会群体,“同人女”的爱好是否真的不为社会所容?笔者试图在社会群体的功能理论的基础上,从社会因素、内容形式、女性心理等诸方面挖掘同人女群体的价值点,通过研究了解同人女群体兴起并不断扩大的原因所在,有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以同人女为代表的趣缘群体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意义,减少社会对同人女的误解,缓解该群体与反对她们的人群的冲突。
关键词: 同人女; 耽美;趣缘群体; 社会冲突

一、耽美兴起与反同人女之争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各种文化和思想潮流的交汇,一种叫“耽美”的文化仿佛一夕之间席卷全球。耽美当道,两个男性间交往较亲密便易被冠之以“BL”(boy’slove即性恋),而迷恋各类耽美、同人、BL漫画或小说的女性—“同人女”正是倡导耽美文化的主体。
“耽美”一词来自于日文,最初也并不是专指BL,中文翻译为“唯美”,详细解释则是“包含一切美丽事物,能让人触动的,最无暇的美”,代指漫画及其衍生物中虚幻、唯美、浪漫的男性间恋爱感情。一般意义上的“耽美”,其实都是耽美作品的简称,这种文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容主要描写同性(男男)之间的恋爱和性的活动,而且根据涉及性的程度的高低进行非常多的分类。主要形式有漫画、小说、动画、广播剧等,与之相伴的“耽美”的女性读者或女性创作者,则被称为“同人女”或者“耽美狼”。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林炳华认为,社会中处处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影子,男女问的恋情在传统道德、物质利益和传宗接代的社会责任下硅得苍白且脆弱,于是接受了现代教育而表现出叛逆精神的部分女性开始把目光转向男子之间的恋情。同人女拒绝凡夫俗子的生活方式、关注同性之间的爱情并热衷与研究耽美文化,在社会中显得似乎有点离经叛道。身为女性却对男性之间爱情故事十分热衷本是一件违背“常规”的事情,很多圈外人都在质疑同人女对耽美的追捧是否对社会风气有不良影响,一些卫道士甚至强烈谴责同人女的作为败坏了社会道德。阮瑶娜(2008)在“‘同人女’群体的困境研究”中指出,由于人们的不了解,“同人”作品往往在网络整顿中作为“很黄很暴力”的代表遭到封杀,甚至在“同人女”内部,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模糊的。
著名的天涯论坛八卦版块曾一度掀起反对同人女出现在该论坛的风波。在如《受不了某些同人女的所作所为了!》这类的帖子里,关于同人女是否败坏社会风气、强迫他人接受“耽美”文化,同人女与反同人女的网民发生了言辞激烈的争论。有网民发帖《同人女,社会的毒瘤》并毫不掩饰的表达对同人女的厌恶之情,认为她们“……扭曲了她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她们已经是非不分,连最基本的道德羞耻感都丧失殆尽了……是群完全丧失了社会道德体系约束的渣滓,是群反社会,也被主流社会遗弃的社会边缘人”。笔者认为,这些冲突完全是因为极少数人的过激言行引发的不满和双方间的误解造成的。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社会冲突有负功能亦有正功能,这取决于冲突的性质及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根据冲突理论,冲突的非物质原因指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一致,而由此导致的冲突可能危及社会的和谐。
目前研究“同人女”群体的学者多是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角度,停留在探讨人们关注耽美文化、“同人女”的原因或者这种现象本身,对于“同人女”的出现对其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价值点所做的研究尚未出现。作为一名曾涉猎耽美文学、并接触过为数不少的同人女的女性,笔者试图以一个中立的视角,从社会群体的功能理论切入,分析同人女群体的正功能。

二、同人女趣缘群体的功能分析 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成的具有共同活动及共同利益的人群。
趣缘群体,是指人们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社会群体。趣缘群体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结果,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社会成员。同人女群体是一群以热衷男性与男性之间的爱情故事,并以欣赏和创作小说、动漫以及广播剧方式表现之的年轻女性组成的趣缘群体。
社会群体的具有一定功能,主要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两个方面。以下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同人女群体的功能从而论证其存在的价值所在。

(一)社会群体的个人功能

1.社会群体的个人功能首先体现在满足个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与友爱需要、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人女之所以热衷于写作、沉迷于耽美阅读或者参与同人女群体互动,是因为她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满足,在不同程度上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甚至重塑自我。耽美活动的轻松自由使得人们满足了诸如审美、刺激、归属等需要。其次,在杨雅的《耽美现象背后——同人女群体调查》 中提出同人女为什么喜欢看耽美呢?首要原因就是中国青春期性教育严重不足,女性很少正视和尊重自己的需求,而传统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却是女性与性越少接触越好,于是女性自身需求与社会期望之间会产生矛盾,这时耽美的出现也就获得了群众基础。耽美小说中对于“性”存在的宽松氛围,是各种现实生活中不能被社会接纳的爱都有了栖居之所,这种对的宽容态度,打破了男权世界里女性应对“性”讳莫如深的不成文规定,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无法

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udooo.com

实现的抱负在这里得到了满足。必须承认,对于同人女个人来说,研究耽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同人女对生理知识的好奇心。不过笔者认为,在耽美传播的过程中,性知识只是手段,耽美才是最终目的。
2.社会群体还有助于帮助个体完成社会化。社会群体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条件,从家庭、邻里、朋友群体、学校到工作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都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和条件,离开了社会群体,个体社会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根据文化与自我的关系理论和认同理论来看,个体或群体总是要通过和他者、环境发生关系才可以建构自我的认同,所以要考察自我认同,必须有一个社会文化的载体,耽美文化便是这样的载体。从方法上来说,以同人女为窗口来看待认同应该说是一个恰当的角度,因为这个角度可以认同的两个层次,自我的同一性和群体的认同文化,以及还可以区分为文化层面的认同和群体层面的认同。将同人女群体界定为趣缘群体,共同的爱好使她们共享着一些相似的价值观,对这些价值和活动行为的认同导致结合成一个“亚文化”群体,愿意被贴上“同人女”的标签,群体内部也会形成各种更为亲密的群体,而这些群体内的互动和交往同时也在建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耽美文化充满了扩张性和侵略性,不断变化自己以容纳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作为耽美文化载体的同人女们更是在这条艰难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同人女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她们乐于分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认同并接受她们的爱好。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往往同人女会主动向周围人“推销”耽美,同人女推广耽美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同人女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二)社会群体的社会功能

1.社会群体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群体完成社会任务,实现社会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通过人类实现的。由人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履行不同的社会功能。
随着社会发展与分歧,人们知悉渐渐性取向可以是多样的,爱情可以产生于异性间,也可以在同性间萌发。吉登斯指出,经历了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性解放运动之后,有必要提倡一种“融汇之爱”。融汇之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爱情。与浪漫之爱以异性伴侣为取向不同,融汇之爱尽管仍然围绕着差异而建构,但性征差异不再作为建构亲密关系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关系不再等同于异性恋,爱的理

源于:论文写法www.udooo.com

念必须延伸至同恋的领域。在目前中国的语境下,许多人或许暂时还无法接受这一观念。但必须指出的是,同性恋既非精神分析学所说的那样,属于性倒错的病理现象,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个别行为。根据吉登斯的介绍,英国至少有50%的男性,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具有同性恋倾向。而即便是最保守的统计,也显示中国的同性恋者不少于三千万。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能遇见具有同性恋取向的人。远的有富柯、张国荣,近的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亦或我们自己。所以,融汇之爱否认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认为爱的多元性应同时包括对不同性取向的认同与尊重。
一位台湾的公众人物曾说:“我不是因为同性恋而喜欢他,也不是因为喜欢他而是同性恋,只是我喜欢上一个人,而刚好和他性别相同而已”。耽美的经典之作《绝爱》中的主角曾说:“无论对方是只猫,是只狗,还是其它的东西,只要我同他相遇了,我就会跟他相爱”。可是现实生活中,世俗的眼光,道德乃至法律的约束导致这些男女爱之外的例外并不被社会接纳和承认,但是在同人女的宣传下,耽美文化为人们呈现出梦幻唯美的同性之爱,为同性之爱创造了宽容的社会环境。例如,同性恋人在微博上晒“出柜照”(“出柜”指性恋公开恋情)时总能引来一大堆同人女的祝福。同人女对同性恋持“不探究、不围观、不骚扰”的原则,如被求助则予以帮助。只要是爱情,同人女就会真心的支持,因为在她们看来“爱是没有错的”。
同人女倡导对怀有真爱的人心怀好感,用真心去爱护身边的人,例如笔者所接触的一位“同人女”,活泼外向、古道热肠,经常参加校园青年志愿者活动。所以同人女倡导人们在真实的生活中给真正的同性间的爱更多的关怀,让他们得到应得的理解与宽容。
2.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群体的社会功能另一表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社会大系统是由许多社会群体构成的,社会的稳定取决于群体的稳定,通过群体的稳定达到社会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群体安定团结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同人女群体是一个典型的趣缘群体。她们以休闲活动——耽美,将自己和他人进行区分,并围绕着耽美创作和消费进行互动和群体活动。网络,尤其是各大论坛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整个同人女群体呈次级群体状态存在,群体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认同感;群体内部往往形成小规模的初级群体,结成亲密、交往频繁的关系。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宅男”“Coser”“腐宅联盟”等各类趣缘群体层出不穷,以同人女群体为代表的趣缘群体,同样是现代性逐渐深入发展的产物,是网络社会崛起的表现。群体在个体自我认同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群体认同能够形成稳固的原因所在。群体的存在为个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具体的场景,同人女们在其中生产着和消费着同一性、归属感和赞同,同时满足了同人女们对现代友情的需求。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得出结论:同人女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同人女的存在对于个体、他人以及社会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正功能。同时,笔者认为,随着人类文明呈现爆炸式的发展,不论是主流或是非主流,只要是在以不伤害他人、造福社会为前提的情况下,社会应当关注并给予类似同人女群体这样的趣缘群体一定的支持,因为只有这样,每个人才得以成为有个性的个体,社会群体也会更加多样化,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华夏出版社.1989
[3]郑丹丹、吴迪. 耽美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浙江学刊[J]. 2009
(06)
[4]林炳华.论耽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文学.2010(12)
[5]阮瑶娜.“同人女”群体的困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8
[6]杨雅. 同人女群体:“耽美”现象背后[J].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7) 
[7]王萍、刘电芝.“同人女”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8(10)
[8]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