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低碳经济 >试析输电调整产业布局试述变运煤为输电推动经济转型试述实现可持续进展

试析输电调整产业布局试述变运煤为输电推动经济转型试述实现可持续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4-13 点赞:32353 浏览:1399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0年以来,驶入京藏高速公路包头至张家口路段成为驾车一族的梦魇:连绵不绝、载重量60吨甚至达100吨的运煤车宛如蜗牛一般缓缓而行。进入夏季之后,持续堵车愈加严重,数不清的货车甚至从呼和浩特一直拥堵至张家口,长达200多公里,持续20余天行进不得,令世界舆情为之瞩目。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下,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一举突破9亿吨、稳居全国第一、供向19个省市,形成煤炭跨省长途运输态势。而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产业布局不合理。在进入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转型、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社会和谐的今天,这种大量消耗高级能源(石油)运载低级能源(煤炭)的世界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奇观,难道不该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并下定决心去改变吗?

一、产业布局的原则

国际经济学界认为,产业布局应遵循以下5项原则:

(一)全局原则

产业布局的目标是使产业分布合理化,实现国家整体综合利益的最优,而不是局部地区利益的最优,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在全国规划的基础上,各地区再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安排好本地区的产业布局,而不能不顾国家整体利益,一味地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二)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

随着部门分工的深化,地区生产专门化的提高,地区之间的协作自然也就越发重要,因此在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的协作条件,根据地区的综合具体条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比如在拥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地区,应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应优先发展采掘和矿产加工业;在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的地方应加强水利建设,优先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三)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时,其产业布局应该考虑优先发展某些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优势的地区;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其布局应考虑重点发展那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防止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环境的过度破坏。要注意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再殖,注意发展相关的环保产业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就经历过先破坏后治理的过程,现在人类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不用再走弯路。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就比较注重环境保护问题,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等措施。

(五)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

从国家大局出发,产业布局不得不考虑政治和国防安全因素,因而在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经济、改变其落后局面,是维护政治稳定、保护国家安全、防止分离主义分子兴风作乱的战略性举措。

二、当前国家产业布局的特点及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传统计划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主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公平转向侧重效率,一改过去的均衡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把建设的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引进外资、国家投资、优惠政策方面,产业布局政策都倾向于东部,从而造就了东方沿海各省的经济迅速崛起,尤其是广东、山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产值已逼近发达国家水准,堪称富可敌国,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种产业布局思想主导下,我国产业布局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开,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密集、人口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中部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规模明显不足,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产业链短,成为向东、向南的能源输出基地。时至今日,这种非均衡产业布局日益显现出其弊端,对其作出调整已是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一)地区经济差距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000-2012年间,中部同东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对差距由31.2%扩大到了6

3.1%,西部同东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48%扩大到69.5%。

(二)区域经济磨擦,地区封锁日趋强化

自20世纪90年代财税实行“分灶吃饭”和税收分权体制改革以来,区域中的地方政府对能源、土地所产生利益的追求日趋增加,区际关系开始按市场规则行事,由于转轨时期新旧体制的磨擦,使区域经济形成经济活跃与紊乱并存的局面。

(三)产业布局非区位化,引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在利润动机的诱导下,各地区纷纷加速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工业,忽视基础产业,从而导致各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这种不合理的趋同,直接造成区域分工弱化、分工利益减弱、项目重复引进、浪费现象严重,产业间的空间组织缺乏专业化协作,企业规模在低效率基础上趋向小型化及空间分布均衡化,造成分工效益和规模效益双重损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东部沿海建设了大量的火力发电厂,却舍弃了在西部煤炭富集区建设坑口电站的优越条件。

(四)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倾斜

从比较利益理论和非均衡理论出发,给基础好的地区某些政策倾斜优惠是应该的可行的。但是必须把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结合起来,着力培训地区增长点和产业增长点。我国在产业布局实践中对东部进行了全面倾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的农业、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

(五)产业能耗高企,经济转型困难

据世界银行推算:中国1亿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的7.2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而中部地区由于缺少能源,又没有雄厚的轻工业支撑,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投资,这种侧重依靠资本要素积累的经济增长,随着市场化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会遇到愈来愈大的困难。
三、调整国家产业布局的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产业布局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应对全国产业布局做如下调整。

(一)加工制造业应由东部沿海地区转入中部地区

这样既可以发挥中部各省劳动力相对较低、原材料富集等优势,又可以广泛增加就业,有效减少农民工远赴东部打工造成的“春运”压力、减轻农民留守家庭的痛苦,有利于社会和谐。

(二)东部沿海地区着力发展高科技产品研发、金融、贸易等怎么写作业

这样可以发挥其资金、信息、人力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抢占高端,改变其建设大型火力发电厂和化工基地的错误决策,不仅可减少其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减轻人口密集区的环保压力,避免大连石油污染、太湖蓝藻爆发等悲剧重演。

(三)在西部矿区坑口大力发展能源及重化工产业

应致力于能源产品的深加工,延长其产业链,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变输出一次能源为向中部、东部地区传递二次优质能源,发挥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减轻全国交通、运输压力,促进节约能耗目标的实现。

四、建设西北电力能源输出基地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电力需求旺盛,由于经济发展和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电力的大范围调度成为必然。所以,将内蒙古、山西、新疆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的电力外送到华中、华东等用电负荷中心,成为我国电力调配的关键之一。而据了解,一回路特高压直流电网可以送600万千瓦电量,相当于现有500千伏直流电网的5到6倍,且送电距离也是后者的2到3倍,并节省60%的土地资源。随着电力在更大范围实施远距离、大容量的调度,特高压这一经济的输送手段成为必然选择。
截至2011年10月底,内蒙古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厂装机容量5866.02万千瓦,其中风电并网装机容量813.63万千瓦,约占13.9%;完成发电量2143.96亿千瓦时,外送占到总发电量的41%。公开的数据显示,内蒙古的年外送电量超过装机规模居世界之首的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
内蒙古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达7016亿吨,居全国第一。2011年,内蒙古煤炭产量超过9吨,增量占全国总增量的61%以上,煤炭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而发展火电,进而外送是内蒙古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最为重要的路径。随着国家风电三峡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内蒙古需要将更多的风电输送出去。目前,内蒙古西部电网统调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网内仅仅可以吸纳约四成负荷,2008年至今,出现了严重窝电局面,三分之二的电力生产能力闲置,同时,在通辽和赤峰地区,又各有300万以上装机容量,在东北电网的统调下,参与外送。
除上述“网对网”外送电力的形式外,在内蒙古,还有逾1000万千瓦的“点对网”机组向华北电网和东北电网送电。包括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华能北方上都发电公司、京能岱海发电公司、华能伊敏发电公司等。目前,正是上述四个“点对网”电站实现了盈利,其他电厂普遍出现巨额亏损。这一方面是内蒙古电网电价偏低,同类的电厂送华北网、东北电网和送内蒙古电网经营状况迥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电力外送通道不畅,发电利用小时大幅下降造成。鉴于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煤炭资源储量,继续实施煤电转化、扩大电力外送能力,是必然的战略选择,而电力外送瓶颈依然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的“煤从空中走”的策略在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支持兄弟省市发展的同时,也缓解了煤炭外送带来的运力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内蒙古国土面积大,对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电力的直接输出也减轻了周边地区的环保压力。
继续大力发展电力外送无疑是内蒙古的诉求,而装机富余、输送能力不足这一瓶颈已经清晰显现。目前,随着内蒙古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和现有市场的逐步饱和,内蒙古“网对网”、“点对网”的电力外送均出现大量盈余,大量机组停机或低负荷运行。加快推进外送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内蒙古电网是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管理架构外,全国唯一的一家省级独立电网,在国家电网推动特高压进程中,内蒙古尽管亦在规划当中,但体制上的障碍需要相互接洽、沟通,而不能更为高效的规划、实施。在争取特高压电网建设等方面,相对于山西等国家电网所属省网企业存在先天不足。
同时,在内蒙古的行政区域内,赤峰、通辽两市的电网又属于东北电网管辖,对于内蒙古协调统一发展亦存在掣肘。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内蒙古电力输送形成条块分割的局面,在规划发展上需要大量的衔接工作需要做。目前,内蒙古电网仅有两条500千伏通道外送,外送市场仅仅局限于京津唐电网。而国家启动的特高压项目大多是“煤电基地+特高压”的模式,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内蒙古电网在国家电网的统一调配下,进行远距离输送的步伐已然落后。
时至今日,我国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于今年1月6日正式投运。以此为契机,目前山西省规划至2012年建设坑口电厂25个,并再建通往鲁湘苏三省的3条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对外输电能力增加3000万千瓦,每年可就地转化原煤5000万吨。
拥有我国超过87%煤炭资源的西北地区,将成为本世纪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电力外送可集中在该区域。如果国家电网公司构建西电东送、南北互济的全国特高压联网大格局,将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三大煤电基地列入特高压及跨区电网规划中,这对内蒙古无疑是重大机会。2010年,经国家能源局批准,锡林郭勒盟煤电一体化项目已经启动,并逐步形成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向辽宁300万千瓦的送电能力。面对众多机会,内蒙古应抓住机会,在国家启动新的煤电基地的同时,加快现有煤电基地的外送和规模的进一步拓展。可以预见。未来如果内蒙古能够及早抓住特高压发展契机,不仅是京津唐和东北地区可以用上内蒙古的电力,在更为遥远的华中、华东等地区的用户也完全可以享受到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优质电能,进而促进内蒙古煤电转化战略的实施,支援更多兄弟省市的经济建设。
将火力发电厂建设在煤矿坑口地区,是欧美国家沿用多年的产业布局方式。如果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层面形成由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通过若干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向华北、华中、华东以至东部沿海大规模送电的局面,彻底改变在沿海经济发达的用电负荷中心建设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工业布局,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发电成本,使东部、中部的众多企业和居民降低生产、生活成本,还可以大大加快全国经济均衡发展态势,并且能够大量减少因煤炭外运造成的石油消耗、环境污染等损失,使得国家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康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