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对外汉语教学 >简析兴趣兴趣是最好老师学年

简析兴趣兴趣是最好老师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1-12 点赞:4250 浏览:1288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美术教育者应更新美术教育观念,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力得以真正的提高,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观念素质兴趣创造性教育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大纲》中规定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一、更新观念,走出误区

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他课。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即《美术教学大纲》中所阐述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辅导只是美术教育的一小部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渲染它的辅导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小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想上好一节美术课,除按照大纲要求,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以外,还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力求在课的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抓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独特的导入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

三、活用教材,提高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三年级的《以秋天为题做个书签》,检测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自己的书来设计给自己做个书签,并相互评比,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书签比较简单,以前学生们可能见过或拥有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自己的书本做书签,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一些比较创新的书签,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四、大胆想象,树立自信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临摹的画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印象派画家画的画。于是,那个孩子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总之,要真正推行美术素质教育,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