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哲学儿童哲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怎样

哲学儿童哲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怎样

收藏本文 2024-01-09 点赞:24000 浏览:10830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儿童哲学是一门训练儿童思维技能的课程,本文将儿童哲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联系起来,对儿童哲学教育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其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儿童哲学;思维技能;语文课堂教学
[]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119-04
儿童哲学是一门关注儿童思维发展、思维技能训练的课程,它把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孟等伟大先哲们的哲学思想简化为孩子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水平,它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富于哲理的故事,运用对话的形式引起儿童的思考,诱发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最后让他们在集体探究、讨论中自己找到答案,以此来发展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 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创设群体探究的教育情境,从而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儿童哲学正在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的课程模式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体系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儿童,许多国家把它看成教育改革的一种途径。我国教育界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实验,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儿童哲学课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并以此来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在这一方面还没有真正的展开研究。对于能否把儿童哲学引进小学语文课堂,能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哲学教育思想,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资借鉴。

1 儿童哲学与课堂教学的国内外概览

1.1 国际状况

儿童哲学的倡导者是美国蒙特克莱尔州州立大学哲学系的李普曼教授。李普曼教授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逻辑课,期间他发现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能力,于是开始着手发展适合学龄儿童的思考技巧教材与教学方法,以弥补在教育过程中思考训练常被忽略的状况。1970 年,李普曼教授撰写了《聪聪的发现》,主要训练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是第一本儿童哲学的教材,在蒙特克莱尔州立学校(the RandSchool)投入使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李普曼教授又陆续撰写了侧重于模拟推理和语言的《思思》(Harry)、强调推理技巧实际应用的《冬冬和南南》等儿童哲学系列教材。
李普曼认为学校教育应发展、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因为“许多其它因素会导致学业失败,但缺少思维训练则是学业失败的充分条件”[3]。李普曼认为思维训练具体表现为推理表式的训练,其中包括逻辑、推证、类比等技巧。目前为止,训练思维的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单独设立的课程;二是把思维训练融入其它课程之中。前者涉及到内容迁移的问题,而后者为在一定内容中如何能迁移运用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迁移”的问题,是由于思维训练课有别于其它课程,它不是教授思维本身,思维本身可教与否仍存在争议,但思维技能可教却已达成共识。因此,思维训练课实质上是思维技能的训练。单独开设的思维训练课就存在一个以什么内容去教思维技能的问题,思维是一定内容的思维,思维技能是以内容为载体的技能,儿童哲学是以儿童的哲学为内容的思维技能训练,而对于融入其它课程当中的思维训练,就不存在以何种内容去教的问题,它的问题是这种内容适合训练何种思维技能,怎样才能训练思维技能[3]。

1.2 国内状况

1978年,当时任教于辅仁大学哲学系、现任教于台东师范学院的杨茂秀教授把儿童哲学引进了台湾,并于1990年于台北市和平东路成立“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推动儿童哲学。
从实践方面看,我国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正在尝试开展儿童哲学教育。1999年,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帮助下,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正式确立并启动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制订了学校儿童哲学课课程方案。方案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特点等12个版块,确立了“儿童哲学”的目标体系;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进行了“借鉴儿童哲学教育思想,改善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哲学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系;1997年,昆明市铁路南站小学原校长、云南省特级教师彭琨引进了儿童哲学教育理论,编写了《儿童哲学丛书》,并在昆明铁路南站小学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虽然我国尝试开展的儿童哲学教育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真正在中小学实施儿童哲学思考教育的还为数不多,而且刚刚起步[4]。

2 儿童哲学教育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 可行性

2.1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儿童哲学是应用哲学的分支,它的应用集中在教育方面,有人认为儿童学哲学根本不可能,哲学太抽象了,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看法,是因为他们只看到大学里哲学课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看不到哲学的本质。一旦把哲学从固有观念中拉出来,引进到小学教育中就会发现,儿童的思维常常具有哲学的特征。例如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思考训练游戏中,让小朋友说出自己知道的衣服名称,有个小朋友突然说:“世界上只有两种衣服。”老师问她:“哪两种?”她说:“破的衣服和不破的衣服。”[5]这实际上就是发现逻辑学中的排中律与分类。从类似的事实可看出,儿童需要哲学,儿童能够理解哲学,能够从中获益——发展思维能力。
人们常常怀疑儿童对哲学的领悟能力,却忘记了“行成于思、思成于惑”的简单事实。哲学缘于好奇,而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儿童由于知识少,对所面临的世界充满了惊讶与神秘,因而产生探究的兴趣。从幼童口中常常听到“天外是不是还有天”的疑问,他们的好奇虽然幼稚,但不缺乏探究性。因此

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儿童比那些不喜欢思考的成年人更喜欢探究,更喜欢哲学思想。现代心理学的成果,特别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说明儿童发展的早期就具有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儿童哲学所做的不过是把本来就属于孩子的东西还给孩子罢了。正如儿童哲学的创始人李普曼所说:“哲学思考是儿童的一种基本要求,如同体育和音乐需求一样,它同样也该得到满足。”[6]所以教师应该随时提醒自己,孩子“简单”的想法往往蕴涵着朴素而伟大的真理,要敢于让孩子各抒己见,让他们的思想在互相碰撞中得到升华[6]。

2.2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教育资源

儿童哲学教育的载体是哲学问题,而且都蕴藏在一个个富于哲理的小故事或小说中,通过阅读可以激活孩子的思维,引起智力的发展。在语文教材中这方面的资源尤为丰富。有生动有趣、引人深思的哲理性课文,如《谁的本领大》、《抬驴》、《做什么事最快乐》等;有趣味隽远、哲学内容含量较高的俗语、成语故事,如俗语“会发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又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有留白较多、意蕴无穷的诗歌、童谣,如《大海》、《小树》等;还有创造性因素非常明显的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称象》等。学生的解释能力、形成概念的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等思维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当然,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思维达不到一定的深度,有时还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有待慢慢养成,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儿童哲学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7]。

3 对发展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

儿童哲学是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教育目标的一门课程,通过儿童哲学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教育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教育理念能很好地渗透到教师的意识和观念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中。儿童哲学教育的引进能打破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现状,能为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发展学生思维”提供一条研究之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语文课程承担的任务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要突破只强调听说读写的局限性,把发展思维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3.1 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了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思维发展了,创造潜能才会被激发起来。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应该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训练。“群体探究,集思广益”的创造性思维授课方式促使每个学生都在推动创新性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3.2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一般指通过发掘相关信息,并对信息的质量进行客观的、彻底的分析之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小学语文课上进行阅读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特别是对话的过程中,相近的、相对立的观点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思维,促使他们去推理和判断、质疑和反诘、发现和再发现。儿童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逻辑思维的能力,形成了批判性的思维方式[8]。

4 实施策略

引进儿童哲学教育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素质,老师并不需要做一个哲学家,但必须掌握基本的哲学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补充,教师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起关键的引导作用。另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由“传话”到“对话”的转变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儿童哲学教育的思想中,吸收了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将儿童哲学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课程中。主要体现了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是师生的与平等、理解与宽容。因此,把儿童哲学引进课堂的基础是实现由灌输与接受的传话关系到平等的对话关系的真正转变。但就实施策略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4.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捕捉学生思维信息

正如上文所说,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儿童哲学教育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内容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然后挖掘每类课文所对应的哲学问题,制订出每篇课文的儿童哲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信息。当学生的问题具有很好的讨论价值,有利于思维的提高时,老师要善于把握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打开,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2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水平得以提升,必须做到:(1)倡导合作学习,重视群体探究。“群体”是一种教学情境 ,一种教育氛围;“探究”是一种活动,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群体方面激发合作、关怀、信任、共同目标的精神,探究方面激发了自我矫正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实践使得学生在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优势互补,拓展思维空间;(2)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对经验做出反思,提倡学生“别出心裁”。小学语文课堂“统一”的东西太多,为了便于管理,喜欢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从问题答案到作业内容,从日常行为规范到课堂纪律的绝对服从,其结果是使儿童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为了符合老师的标准,孩子很难去尝试着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这最终必将导致孩子的从众心理。而从众性的形成,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减少统一,提倡自由发言,鼓励求异;(3)培养“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一切发明创造都起源于“问”,没有“问”,就没有发明;没有“问”,就没有创造。所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倡导“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群体探究”的儿童哲学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过去的被教师提问到现在的自己提问;从过去被动等待教师的答案到现在自己讨论解决[9]。

4.3 运用激励评价机制

德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7]事实也正是这样,老师充满赞许的一个微笑、眼神、动作都可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所以,在课堂上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教师要容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的积极回答、思考,要正确看待并充分肯定,要善于运用激励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思考,提高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邵燕楠.苏格拉底与六岁孩童——儿童哲学课程管窥[J].外国教育研究,2002,(5):28-31.
佚名.儿童哲学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EB/OL].(2006-04-08)[ 2012-11-05].http://munity_inquiry.htm.
[9]Laruance J S,Ann M S.Teaching for Better Thinking: The Classroom Community of Inquiry[M].Th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Led,Camberwell,Victoria,Australia,1995:155-2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