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大学生心理 >主流电影对美国思政教育意义传播心理

主流电影对美国思政教育意义传播心理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6567 浏览:2190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体现的美国主流价值观进行研究,并以此为例探究美国主流电影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运用传播心理学知识对其作用进行可能性的分析。得出结论后,对比中国同类型电影找出自身不足。
【关键词】美国;主旋律电影;主流价值观
美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国家。一方面,它实力强大,国家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它干涉他国内政,强加自己的思想体系,企图同化更多的人。美国精神是美国的灵魂所在,这也是他们国民的骄傲。在电影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蕴存着美国精神的片子,其中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人权的尊重这两项通常都放在了凸出的位置加以表现。美国主流电影究竟是如何作用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相对于中国直接的马克思主义文本教育,美国是如何利用受众心理将美国主流价值观教育融入电影中的?在此,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法对该理由加以研究,以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为例探索美国如何通过主流电影利用受众心理对其进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是上述主流电影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片描述了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只为在人海茫茫、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最后8人小组仅一人存活,瑞恩也被顺利救出。
观影之后,也许很多人会质疑,八个人救一个人在战争中是否代价太大,但是对于美国这个充满了爱国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国家这并不算夸张,甚至在这个层面上个人主义和爱国主义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互依存的。“瑞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我们的任务是赢得战争!”、“找到他,把他带回来。”负责领队的约翰·米勒上尉的这几句话就是美国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最好体现。也许8个人就一个人代价有些大,但是完成了这个任务才能算是实现了自己主流电影对美国思政教育意义的传播心理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个人的价值,也是实现了瑞恩对于母亲的价值,在这里,个人主义是凌驾于爱国主义至上的,爱国主义是在个人价值实现之后才被考虑的。就像主人公米勒上尉说的一样,他也不想打仗,而是想要和妻子在后院晒太阳,电影中每个人都被多普通人的人情味,少了一些传统战争电影里面无所不能英雄形象的超现实感。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观众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神圣化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完全可能存在的人,他可能是你的老师,也许是你的邻居,就是这样平凡普通的人,他们在战场上仍然能够舍身忘我。当人们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或时间接近时,就容易产生熟悉感,产生接近效应,对该对象更加容易接受,无论是在人际沟通还是大众传播中,接近效应都有助于人们认知共识、情感共鸣,并能明显地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贴近普通人的角色设定,拉近了电影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在无意之间与角色建立了连接的纽带,电影想要传达的概念也更加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相比于此,国内主旋律电影在英雄形象的战线上则表现处严重的缺陷,即使再声情并茂地喊出“中国万岁”,也仍然无法激起观众的热血,反而被当做诟病作为人们的谈资。刻意地展现爱国主义只能适得其反。宣传不得法或不占有真理,完全会引起宣传对象的反感,对宣传者产生离心离德的倾向。国内对于主旋律的宣传基本都存在这样的诟病,传播而且策略生硬,进行强行灌输,到头来只会引起受众的反感。本来想要通过宣传想争夺群众,这种宣传反而吓跑了群众。一台在19点55分的主旋律节目《身边的感动》就是一档以弘扬社会道德,先进事迹为主的节目,是我国的典型的价值观宣传形式。这种宣传形式往往角度陈旧,说教味很浓;表现手法单一、缺乏新意,在内容上以点带面,以偏概全,随意拔高,这样写就的典型报道不但很难感动受众,而且还会让受众对典型人物敬而远之。对此有的受众会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反馈给传者,表达自己的反感情绪,这对于传播者来说,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适得其反,被自己的报道“所伤”。
最后,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故事设定的前提是瑞恩的其他三个哥哥都战死沙场,他的母亲只剩下这一个小儿子,这才有了米勒上尉带领7位战士一同寻找瑞恩的故事。在这部电影里,“母亲”是决不能回避的命题,这也是战争不可能回避得了的命题。八人小组寻找瑞恩并和他并肩战斗,瑞恩拒绝返回坚持履行职责,谁敢说没有母亲的呼唤在默默支持?奥马哈滩头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年轻士兵凄惨地呼喊着母亲;瑞恩的母亲打开家门,发现自己的三个儿子躺在阵亡通知书上时肝肠寸断,倒地不起;田野行进,军医韦德不无感伤地念叨着:“想想那个倒霉蛋的老娘吧!”;还是韦德在雷达站饮弹泣血,弥留之际的话语真切地让人不忍卒闻:“妈妈,妈妈,带我回家……”。人们对于母亲都有着超乎寻常的特殊情感,在电影中着力塑造士兵口中母亲的形象也是为了感化观众,让观众感受到同样的感情牵绊,以情动人,往往是最有效,最能打动人,也是最为直接的传播策略。
一般的,在美国主流电影中,首先考虑了观众的接受心理,利用暗示效应,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电影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自由、。再次,尊重观众的主体地位,考虑观众的情感需求。美国政府利用电影资源对经过提炼的事实、情节来感染人,教育人,采取隐性教育的策略,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从无意识的接受逐渐变为有意识的体现,形成与社会认同的规范。
通过描绘战争残酷来反战,通过描绘死亡来展现人生价值,通过自我反思来引导观众反思,美国主流电影选择了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方式,既宣扬美国的爱国情结,又可以在全世界的影院上映,口碑钞票双丰收。一般的,大家都了解自己国家主流意识,但是用说教的方式拍出来,而且还要强迫观众坐在影院里两个小时接受编导的说教,那就不是传播主流意识了,而是让人对此产生反感。如果能让人接受,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流意识电影,甚至能够出口到美国等西方国家,那才是成功的主流意识电影,由此看来,中国在主旋律电影的制作上还尚需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榕.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当代电影,2006(3):167-17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