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大洋洲文学 >从《妇婴新说》中医词汇看辞书书证溯源问题

从《妇婴新说》中医词汇看辞书书证溯源问题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6182 浏览:185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妇婴新说》(以下简称《妇婴》)为英国传教士兼医士合信(Benjarnin Hobson 1816-1873)所著,出版于1858年上海仁济医馆,全书分上下两卷,共三十三章,详细论述各种妇儿疾患及处理方法等。《妇婴》与《全体新论》、《内科新说》、《博物新编》、《西医略论》等构成合信《医学五种》,开启了西医在中国的启蒙,《妇婴》也成为开启现代西医妇幼科的重要著作。
沈国威先生《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对《医学五种》有所论述,他认为“合信医学词汇大多继承中医原有的词语”,“可以说俗语性,最大限度地利用旧有词语是合信著作语言上的特点”。传统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大地上根深蒂固的深受百姓所喜爱的医学,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被西医取代,另一方面,西方传教士也认识到若想顺利将西医理念传入中国,不可能在刚开始时就以一种完全颠覆的形象——堆看不懂的近代化学术语和音译词出现。因此,在西医东传的初始阶段,西医必须依靠中医充当译介,必须发挥中医的传播优势和交流功能。《妇婴》中既介绍了许多泰西医术,也继承了不少传统中医术语,梳理《妇婴》中的医学词汇的源流变迁,对于了解传统中医在碰撞西医后怎样继续发展,怎样融入西医,即中西医的早期接触交流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妇婴》为材料,参考《汉语大词典》、《近现代辞源》,检索《四库全书》,对传统中医词汇进行个案梳理,为辞书编撰及词汇史研究提供借鉴。
一、《汉语大词典》虽然收录,但未给出书证,如“脐带、子宫、气管、、白带、水痘、”等。
1.脐带
《妇婴·论妊娠胚胎》:“若仔生则胎盘脐带有二,不相连属,推之三胎以上皆然。”《汉语大词典》收脐带一词,但未给出例证。笔者发现至迟在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已有:“儿生不作声者,此由难产少气故也,可取儿脐带向身却捋之,令气入腹,仍呵之,至百度,啼声自发。”
2.子宫
《妇婴·论子宫精珠》:“生育子女,绵延繁衍者,男子则外肾,妇人则子宫之功也。”《汉语大词典》没有例证,《近现代辞源》首举《洞玄子》(984年):“候女动摇,取其缓急,即以阳锋攻其谷实,捉入于子宫,左右研磨,自不烦细细抽拔。”
3.气管
《近现代辞源》认为最早出现于1855年4月《遐迩贯珍》第四号:“第二等,曰气管呼吸者。”随后在合信的《西医略论》、《妇婴》中都有出现,如《妇婴·痘证论》:“不论轻重,喉痛不能食,声哑皆危险,因痘生于气管之故。”其实在明徐谦《仁端录·呛逆门》已有之:“喉中,气食二管,气管即喉咙,又名会掩细容一线在喉之前;食管即咽嗌也,甚宽在喉之后,饮食入喉先以会掩,其气管水谷,方从食管人胃。今喉舌有痘,則必胀硬,饮食致入气管而呛逆也。然饮水多呛者,因水柔弱易误入气管也,谷食不呛者,因有渣滓自直下贲门,不能伤侵气道也。”
4.
作为生理词义时,《汉语大词典》元例证,《近现代辞源》举的是《妇婴·论子宫精珠》:“之口曰户,亦曰门,长约三寸半,阔八分,其体曲而不直。”《日本国语大词典》给出的最早例证是1807年,其实情《巢氏猪病源候论》早已有之,“产后痛肿候”。
5.白带
作为生理义,《近现代辞源》引例是《妇婴新说·月经病症》:“若迟至两三月不行,身虚弱,或头痛腰痛,或不思饮食,或流白带,应服调经补药。”即认为是传教士词汇,其实,至少在唐代就在使用了,如唐《备急千金药方》:“龙骨散,治淳下十二病绝产,一曰白带,二曰赤带,三曰经水不利,四曰阴胎,五曰……”又如,宋《类证普济本事方》:“治妇人月经不调,每行数日不止,兼有白带,渐渐瘦悴,饮食少味,累年无子。”
6.水痘
《妇婴·水痘》:“水痘:似痘无脓,中有水者,俗名水痘,见于手臂胸颈者多,一处三四粒,四五日自干。此证无甚关系,亦不致传染,患者宜食凉物。”《近现代辞源》认为这是水痘的最早例证,其实在刊于十三世纪初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已有,如“其疮皮薄如水,泡破即易干者,谓之水痘,此为表证发于府也。”之后,该词见于《仁端录》、《薛式医案》、《赤水元珠》、《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御纂医宗金鉴》、《续名医类案》等。
7.
《妇婴·论小儿初生时病症》:“小儿乳旁生炎,热痛红肿,用壳水冷洗,润油温擦,内服微利药,外用粥渣润贴数日愈。”《汉语大词典》未收例证。笔者查得《苏轼集-归宜兴留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题竹西寺》已有,“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二、《汉语大词典》虽有用例,但例证偏晚,如“胯骨、眼胞、外肾、大腿、枕骨”等。

8.胯骨
《妇婴》“胸愨骨盘弯转图”中,具体标注了“胯骨”位置,《论妊娠胚胎》也有涉及:“……然后落下身,至胯骨盆上,分一半入足,一半入双管,变为紫血而还胎盘,……”其实,该词元代已经出现,如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右剉散水三盏煎服,便令胯骨软,产宫受气痛不攻作,木香调气,散治妊娠气闷,或为喧呼心忪悸乱,睡里多惊,两肋膨胀腹满,连脐急痛,坐卧不安,气急逼迫胎惊者效。”《汉语大词典》举《儿女英雄传》例:“射了你们一个胯骨的也是他!”就太晚了。
9.眼胞
《妇婴·论小儿初生时病症》:“法应先去脓,润油搽擦上下眼胞及睫毛,滴入淡铅水或淡樊水。”《汉语大词典》的最早例子是《医宗金鉴》“菌毒生于眼睫边”注:“此证生于上、下眼胞睫边,初如菌形。”其实,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已经使用了,如“唇白眼胞肿,狂躁足啼声,东方应此候病,则不宜春脾藏,面色黄时好不可见,相传体弱增寒甚,虫行觅食饮。”
10.外肾
《妇婴·论子宫精珠》:“生育子女,绵延繁衍者,男子则外肾,妇人则子宫之功也。”《汉语大词典》所收例证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检肉尸》,其实在东晋已有,如《肘后备急方·十全方治疥疮》:“巴豆十粒,火炮过,去皮膜,右顺手研如面,入酥少许,腻粉少许,同研匀,爪破,以竹篦子点药不得落眼里及外肾上。如熏灸着外肾,以黄丹涂,甚妙。”11.大腿
《妇婴·论孖胎法》:“孖胎不多见,西国医书所载,大概双胎百中之一,若三胎则数千之一,四胎则万中之一耳,辨法较平日更难,然亦有数证可据,五六月时,摸试子宫之底,中平而左右并大,一据也,左右并动,二据也,重累过度,有时压住大腿血管,血通行不如平日,腿肿,三据也。”《汉语大词典》收大腿一词,引例为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她把心里想的这一番意思告诉了朱瑞芳,朱瑞芳拍着自己的大腿说:‘你说得对呀。’”这显然收例太晚,《近现代辞源》则收1857年合信《西医略论》卷上:“伤在小腿,须缠裹其足;伤在大腿,则足与小腿皆须缠裹,不可但将伤处紧束,以至回血不能流通,其下必肿也。”为最早例证。其实至少在明代《普济方》中就有,如:“右为细末香油调于手心,擦之如热鼻嗅之,次将两手交互合于大腿上安眠。”
12.枕骨
《妇婴·论临产》:“凡婴儿背像母腹,头枕骨先露,难易迟速恰合常度,产母无所损坏,胎盘既出,血亦净尽,自动作自而出,皆系自然而然,此为正常。”《近现代辞源》举利玛窦《西国记法·原本篇》(1595年)为首例,即认为此词是个传教士新词,其实,在中国本土早已有之,《汉语大词典》收录最早的例证是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导引保真法》:“,将两手指击头后枕骨九次,以鸣天鼓。”又收录了清《医宗金鉴·周身名位骨度·枕骨》:“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这些例证都偏晚了,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如《备急千金要方》:“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
三、《汉语大词典》失收词条,如“产门、内服、溺管、尿道、阴户、经痛、怪胎、精管、交骨”等。
13.产门
《妇婴·论子宫精珠》:“或问,即产门乎?日:‘然。’”其实在南宋《医说》已有并使用频繁,如:“妇人产,当寒月寒气入产门,脐下胀满,手不敢犯,此寒病也。”
14.内服
《妇婴·月经病症》:“内服补药,收敛药铅散五厘,膏二三厘,日服二次,外用盐入冻水内洗浸下身日三次。”《汉语外来词词典》认为内服是个日源词,误。合信五书中,常出现该词,如《西医略论》卷中:“身弱内服补药。”又,《肘后备急方》:“小品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令赤三物捣作末以苦酒和泥厚涂痈上,燥更涂取消止,内服连翘汤下之。”
1

5.溺管、尿道

《妇婴》中凡称尿道的地方,都使用溺管或溺道,如《论男女不生育之故》:“间有无子之故,因精管塞住,精出不畅,或溺管塞住,累及精道,或外肾……,分别可治不可治。”《近现代辞源》认为它是个日语词,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举1875年《花柳指迷》中的例子。其实,不论是溺管还是尿道,在古代中医中都有。《景岳全书》:“一火在下焦,而膀胱热闭不通者,必有火证、火脉,及溺管疼痛等证。”《普济方》:“寒气膀胱内,尿难涩又频肾虚,脬受冷,尿道不藏精。”
16.阴户
《妇婴·总论子宫精珠》:“女子月经未至前无精珠,一异也,未破身前阴户有薄膜扪闭,仅一小缺,通流月水,二异也。”《二刻拍案惊奇》:“可怜金枝玉叶之人,零落在狗党狐群之手。已毕,吩咐婆子看好。……真珠姬自觉阴户疼痛,把手摸时,周围虚肿,明知着了人手。”
17.经痛
《妇婴·论月经病症》:“经痛,有女子月经初至一二次痛,后即不痛者。”《近现代辞源》以此为首例。实则不然,元代《医垒元戎》已有,如:“问日:‘妇人经痛,大人小儿内热,潮作并瘪寒热,其法同否?’帝又问曰:‘病中外何如?’”
18.怪胎
《妇婴·论变产接生法》:“怪胎虽不多见,然亦时有,如无脑,无手足,头大有水,枕骨、臀骨等处生瘤。”清无垢后人《八仙得道》:“再说朝中狱官吴进,奉了寇兵部之命,小心事奉陆娘娘,不敢少懈。他妻杜氏,心忧是怪胎,身怀六甲已足二十个月之期,与陆娘娘前后隔两天,俱已分娩。”又,明代泰昌元年《礼部至稿》:“妇人怪胎生子三目或四目,及形体不全者,古则有之。”
19.精管
《妇婴·论男女不生育之故》:“间或有无子之故,因精管塞住,精出不畅,或溺管塞住累及精道,或外肾……,分别可治不可治。”《近现代辞源》未收。清初《医门法律》:“实漏病乃精穷之病,盖构精时,气留则精止,气动则精泄,大凡强力人房者,气每动激而出,故精随之横决四射不尽,由孔道而注,多溢于精管之外,久久渐成漏管。”
20.交骨
《妇婴》中多处插图都标有“交骨”,虽《汉语大词典》未收,但至少从元始就已经在使用,如《世医得效方》:“加味芎归汤,治产五七日不下垂死者,及矮小女

源于:查抄袭率论文www.udooo.com

子交骨不开者。”又如《薛氏医案》(卷四):“交骨不开,产门不闭,子宫不收,皆元气素弱,胎前失于调,摄以致血气不能运达而然也。”
参考文献
合信《妇婴新说》,平安(京都),上海仁济医馆咸丰8年(1859)翻刻。
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中华书局,2010
黄河清《近现代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刘正琰等《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通讯地址:310018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