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大众传媒 >宽容胸怀在新闻评论中作用

宽容胸怀在新闻评论中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15668 浏览:695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 新时代促进评论转向宽容

报刊政论时代,文人们常利用评论阐释主张、表明立场、张扬个性,旗帜鲜明地与异见划清界限,慷慨激昂地批驳对方的观点,有时甚至直接质疑、讽刺他人的品行、言辞激烈。当时的报刊上登载的评论更多的带有杂文的表现特征。当然,这种现象源于当时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背景。虽然报刊登载的评论有新闻评论之“形”,但新闻专业主义所要求的客观、公正的精神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时至今日,提及新闻评论,不少人都会将语言犀利与辛辣刻薄之间画上等号,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随着历史的发展,评论的写作也在不断演进。多年来,我们的舆论宣传大都是一面宣,即只按照领导机关和宣传者的意旨进行新闻报道和宣传。受众接受的信息大都是一面的意见,而不知道或很少知道另一面的意见和其他看法。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做法不利于提高民众认识、辨别、判断能力,对于活跃思想、促进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制度,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依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udooo.com

法行使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利用新闻媒体发表自己的有形意见,是加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最引人注目的是,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网络媒体兴起之后,开放、自由的网络传播空间开启了一个民意表达的新的时代。对时事热点发表评论作为意见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吸引了广大公众的参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也逐步确立了“言论立报”、“言论立台”的发展思路。新闻评论的主题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之上,思考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等值得注意的现象。
新闻专业主义意识的提高促使新闻评论朝着更理性、更客观的方向发展。公民的参政意识、议政能力、权利意识、程序意识的加强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评论的语言、视角和价值判断。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促使公民的权利意识迅速提高,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评论者的宽容胸怀也成为其必备的品格之一。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曾经说过:“评论作者必须有足够的宽容和足够的谦逊。宽容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同意见不一定是正确的意见,但引为参酌,不无益处。谦逊是抱着向人求教的态度,不可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新闻评论的属性也要求评论作者拥有谦逊、宽容的度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意见,重说理、重阐释,使评论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二、宽容是评论批判意识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发展是客观事物变动的基本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客观事物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也应该用动态的目光来解析事物,以更加全面的了解事实本身。倘若我们用绝对、单一的眼光看待问题,很容易出现偏差,得出错误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认识始终受到客观世界的限制,无法实现全知全能。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新闻事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全面的了解其他看法,以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就显得尤为必要了。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以长远的、全面的眼光评价事实,以客观、冷静的心态来评判异见,在观点的交锋中厘清对事实的分析,正是新闻评论作者的职责所在。因此,强化新闻评论者的宽容胸怀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新闻人常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如同历史书一样记载着每天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物。因此,新闻报道必须恪守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同样出现在媒体之上的评论,也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对新闻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新闻评论者深谙历史发展规律,以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目前不少时评作者为求发稿,一味的求快、求异,只求一时的轰动效应,以为只有言语犀利、极力批驳讽刺才是评论,把评论等同于批评,把批评等同于批判。不错,评论的写作必须坚持批判的观点,但是思想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这种脑力工作的过程中,能独立依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以往的经验,对某一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一个有批判思维的人,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客观地衡量正反的论据和全面照顾有关的条件,而且能够虚心地检验自我的意见和及时地放弃错误的检测设,既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为是。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人们善于提出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根据实践情况创造性地思考,不易受别人暗示的影响,不盲从,依赖别人的结论。因此,评论的批判性特征并不影响宽容胸怀的存在,进一步说,宽容也是批判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宽容有利于评论发挥社会功能

从单个评论作品看,宽容胸怀更是评论写作的必需。通常引起评论的事件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越是有争议的话题,社会的关注度就越高,影响力越大。新闻评论告知大众的往往不是改造社会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观念。新闻评论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准则,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既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评论作者的个人的宽容胸怀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扩大为社会的宽容心态,促进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交流,营造和谐的氛围,共同发展。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会长乔治F·麦克林在谈及多元文化下人类的交往问题时认为:真正的挑战并不只是在国家之内的各种力量,而是非常复杂的国际问题,是整个人类文明体系内部的冲突与协调问题。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整个人类文明体系缺乏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卫机制,而宽容精神的缺乏常常是导致当代文明体系发生剧烈冲突的直接原因。这要求我们对宽容的理解不能只是停留于将自身与他者区分开来的被动的宽容,而且还要把宽容看成是一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间能够相互合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功能的积极的交往智慧。宽容、沟通、交流构成了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路径。评论作品对宽容的肯定可以借助媒体的放大效应感染更多的受众,在社会范围内倡导宽容的意识,弘扬善良品质。2008年,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歹徒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与歹徒斗智斗勇最终占得上风。面对精神崩溃、瘫倒在地的19岁的歹徒,李建华拨打120急救电话,让歹徒得到及时救治。李建华的行为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争论。褒扬者认为,李建华身上体现出的宽容精神难能可贵,应该得到倡导和弘扬。反对者认为,李建华善恶不分,她的行为很迂腐。赞同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网络新闻跟帖评论多达数千条。
事情发生后,2008年4月10日现代快报综合各方观点,发表了组合评论《遭劫反救歹徒? 宽容?善恶不分?》。文章包括“别用现实尺子丈量人性高度”、“宽容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救歹徒恰是善恶分明的表现”三篇评论,逐层深入地剖析了李建华的救人举动。评论指出:“李老师身上体现的宽容精神应该大力弘扬。就当下而言,大力弘扬其实并不现实,也无可能,但至少,我们要懂得去欣赏,明白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之外,人性可以抵达的方向。”“宽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神奇力量。它体现的是一种宽容、善良、同情的人道主义情怀,这对化解人际纠纷、减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面对病人,面对一个需要受到帮助的人,难道不应该施以援手吗?歹徒的生命同样宝贵,对歹徒的处置只有法律,我们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别人的生命。”
在公众面对多元的价值观出现选择迷惘之时,新闻评论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传播一种顺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提供正面的价值观、以善的取向积极引导受众帮助公众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

源于: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新闻评论是展示社会宽容的平台

从新闻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对事物的判断,2008年奥运比赛,美国射击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意外失手,与金牌擦肩而过,却同样赢得了北京射击馆里的热烈掌声。有评论者回忆起20年前“三次打破世界纪录的朱建华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没能获得金牌,家里玻璃被砸”,而体操王子李宁兵败汉城之后“转眼间由时代的英雄,变成时代的‘弃儿’,有人甚至给他寄去刀片和上吊绳”。作者写道“献给失利的奥运选手们的掌声与安慰,却证明现在的中国人,早已能够在精神上接受悲剧并为之震撼与感动”,“许多年后,我们或许会忘记这个把头埋在妻子怀里流泪的男子。而他也许会记住中国,一个能够欣赏悲剧并尊重悲剧英雄的国家”。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自信起来的中国人拥有了日渐成熟的国民心态、拥有了更宽容的胸怀,人们观赛的心态也更加的平和而健康。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为实现目标奋斗过程的认同。 “不以成败论英雄”,努力之后“虽败犹荣”己成了人们对失败者的普遍心态。为胜利者摇旗呐喊同时,也给失利者以足够的宽容,在这里宽容显得弥足珍贵。在刘翔退出比赛后不久,三大门户网站随即刊登评论,“真正的关心刘翔就是宽容刘翔”、“刘翔完成一生中最伟大的抉择,请向飞人致敬”、“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一个人扛”等,都在遗憾之外,表明了一种理性的宽容、支持态度。新华网也发表“刘翔因伤退赛依然是英雄”的评论。广州日报也发表文章指出:“宽容之美是一种成熟之美。这些‘宽容刘翔’的评论,透露着温馨,充满着人性的关怀,也见证着我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表明了体育大国所应具有的健康体育心态。”
体育赛事之外,2008年奥运会也是中国打开国门、欢迎世界朋友的良机。在奥运期间我们收获了友善的微笑也听见了刺耳的非议。各种复杂的政治势力也借机发挥。一篇名为《善待贵客 慎待“刺”客》的评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局势,从中找到议题。提出各种“挑刺、批评,把小问题、小纰漏无限放大,甚至捏造事实、颠倒黑白”的“刺”客,需要我们以审慎的态度多加关注。“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将越来越频繁地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刺”客来扰,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对此,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上乘之选。在赞扬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那些善意、中肯的批评、提醒,我们应心存感激,虚心笑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对于那些歪曲事实、不怀好意的抨击,甚至污蔑,我们更应沉着应对,处变不惊。这便是我们应有的待‘刺’客之道。”
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越来越宽阔,世界与中国的交往越来越通畅。其间必定少不了矛盾和争辩,有理、有利、有节是我们基本的处事原则,但是其中之一的要素是宽容,宽容仍是我们与世界和睦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在这种时代形势下,提倡宽容对于评论者来说更应该做到和做得更好。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