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儿科护理 >关于心脏病术后腹膜透析护理

关于心脏病术后腹膜透析护理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5988 浏览:212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心脏病;腹膜透析;护理
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患者常常由于原本心功能差,手术打击大,并发心功能不建全,甚至心衰,从而导致肾灌注不足,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建全或肾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而腹膜透析是救治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操作方便简单、适应证广泛、安全有效和低廉的优点。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使体内潴留的代谢废物与水、电解质经超滤和渗透作用进入腹腔,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的目的。对于心脏病术后并发肾功能不建全患者,选择腹膜透析,无疑是安全有效和低廉的措施。而进行腹膜透析,护理是否恰当,严重影响着腹膜透析患者以后的存活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掌握腹膜透析的护理,对于一名心脏外科的护士,具有重要作用。现就我院2010年9月——2013年5月心脏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均经腹膜透析痊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9月——2013年5月,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共15例,均进行了腹膜透析。其中,女8例,男7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8个月,中位年龄58岁;术后出现无尿时间28h-76h,放置腹膜透析时间48h-120h。通过护理人员在透析前后和透析过程中的良好护理措施,使透析后的患者病情稳定,无腹膜炎、肝病、精神病、腹痛、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除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余均得以痊愈出院。2护理
2.1术前准备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特点,了解患者心功能、肾功能、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程度,了解适应证与并发症,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腹膜透析的目的、操作程序、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解除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取得配合。术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普鲁卡因皮试,腹部、阴部清洁备皮,做好透析的准备工作。
2.2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透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无菌操作能有效预防细菌性腹膜炎和导管感染等并发症。
2.2.1操作前用消毒洗手液洗手2min,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后待干,或用浓度500mg/L含氯剂的消毒毛巾擦拭双手。
2.2.2操作前用浓度500mg/L含氯剂的消毒毛巾擦拭桌面及消毒用具,浸泡毛巾的消毒液应现用现配,心脏病术后腹膜透析的护理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整理提供每日更换,以保持有效浓度。消毒用具必须每周高压蒸汽消毒1次。
2.2.3腹透室应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每日定时通风2次,室内应行紫外线消毒仪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天两小时。

2.3透析中的护理

2.3.1透析液使用前应仔细检查有无混浊、絮状物、破漏及保质期,操作前按医嘱调整透析液的量,或者加入药物,并加热至37.0℃-37.5℃。加热时应注意,应采用干加热法,避开污染透析液,不可使用湿加热法。掌握各种连接管道的分离和连接策略,妥善固定导管,防止牵拉、扭转导管。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避开用力排便及剧烈咳嗽,防止导管脱出或出口处外伤引起感染。加强透析管置管口处皮肤的观察与评估:皮肤有无渗血、漏液、红肿等,并且注意导管出口处的清洁、消毒等。
2.3.2透析时进液速度不宜太快,进液太快可引起患者腹痛、腹胀等不适;制约在10min左右输完,在腹腔停留为2-3h(或遵照医嘱确定保留时间),然后将透析液引流出来。出液也不宜太快,以防大网膜顺液流进透析管内或者引起患者腹痛不适。

2.3.3准确记录透析液每次进、出腹腔的时间、液量、颜色等。

2.3.4每2-3天测血钾、钠、氯、尿素氮、肌酐和血气分析等,每3天做透析液细菌培养。

2.4术后护理

2.4.1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病情好转后适当活动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4.2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食欲不佳者,适当增加补品类食物摄入,消化能力弱及进食困难者必要是予以静脉补充能量、人血白蛋白或全血,以防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的发生。

2.4.3适量增加运动,以推动食欲。

2.4.4暂停透析期间,注意保护透析管道,防止透析管道脱落或污染。3体会

腹膜透析是肾衰患者简单方便、易行、低廉、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肾衰及心衰症状,对推动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腹膜透析要求腹透护士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了解和掌握腹膜透析的适应症和并发症,还需要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给患者做管道护理及心理护理,并且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后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通过对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提高了心脏外科护士的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青.《中国现代医生》,2007(07S):13-14.
[2]王建芳,马玉红.《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