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房地产销售 >大宗对大宗商品周期走势深入

大宗对大宗商品周期走势深入

收藏本文 2024-04-16 点赞:18202 浏览:8139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今年以来,对大宗商品市场超级周期即将终结的声音不绝于耳,CRB指数1年来走出W型走势,不同类别大宗商品出现大幅波动,QE3引发市场对大宗商品升高的普遍预期。中国需求为原始动力的大宗商品牛市是否已然终结,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会引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普涨成为近期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大宗商品;超级周期;降负债; 反衰退;量化宽松
[]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2-0001-06
今年以来,国内外对于大宗商品市场的关注程度持续升温,不同的研究学者对大宗商品走势的判断也出现分歧。有一种很热的观点认为,大宗商品市场的超级周期已经接近尾声,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中国需求为原始动力的大宗商品牛市已然终结。另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欧洲、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提振经济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将给世界经济注入无限量货币,这将推升大宗商品整体。不管这些观点是否被广泛认同,我们清晰地看到,今年年初以来不同类别大宗商品出现了的大幅波动,CRB指数近1年来走出了W型走势。这种波动引发了大家的困惑,对未来的判断必然出现分歧。本文试图从历史的、供求的和现实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以期把握大宗商品市场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一、大宗商品市场:基于历史的视角

国际上大家通用的分析大宗商品市场的指标有3个,一个是ICE指数,它是由美国洲际交易所发布的,每周发布一次;第二个是CRB指数,也叫路透商品局研究指数,每天都有发布,其现货指数包括食品、油脂、家畜、工业原料、纺织品和金属6类;第三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初级产品指数。
从图

1、图2和图3中我们看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在历史上的走势体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ICE指数和CRB指数曾于2008年9月至12月发生自由落体式的下挫,此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幅度相较此前数年明显加大,其内在规律也因危机爆发而出现新的特征。大宗商品由于其金融属性的逐渐增强,短期特征与金融产品更加趋同,更易受到短期政策及风险事件的扰动和冲击,中短期走势判断更加困难。
第二,过去10年是大宗商品的牛市时期。2001年初,ICE指数的值是7075,现在是65008,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曾达到80310的历史高位。不管是6万多,还是8万多,国际上大宗商品的增长趋势是清晰的,比10年前增加了9倍~10倍。同样地,CRB指数由2001年初的222增长到今年的接近500,IMF初级产品指数在10年间增长了220%。如果我们关注历史同期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总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1年,基于购写力平价计算的全球GDP是2000年的约2倍,出口总额则由2001年的6.03万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8.26亿美元,涨幅超过200%。10年来,实体经济的稳步增长、全球贸易总量的持续增加是推动大宗商品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因。
第三,如果将分析跨度拉长到过去50年,我们看到,50年来,大宗商品经历了1970年~1980年以及2001年至2012年两个牛市周期,推动力分别是日本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两个国家在此期间对商品的需求强度伴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论文www.udooo.com

随其经济快速增长显著上升(见图

4、图5)。

二、影响大宗商品市场需求变化的几个因素

什么因素会影响到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呢?一般来说,对需求强度的分析要素主要包括: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收入水平、技术变革和政策约束。
经济结构对于工业类的大宗商品尤其重要,包括有色金属和能源化工。过去10多年,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导致投资率上升,社会对设备、厂房、基建需求不断增加,驱动工业类商品需求增长,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铁矿石和螺纹钢。再比如铜,过去10年间,中国的需求强度增加了50%,也就是说,相对于每单位GDP增量,铜的使用量增加了50%,这其中,可以由投资率上升这一因素解释的部分占比约为90%。
收入提高则意味着对人均住房、汽车、家电的需求增长,首饰和奢侈品的购写力更为强大,有数据显示,中国、印度两国在世界黄金消费市场的占比不断增大,这与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是密切相关的。
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受资源约束的推动,部分抵消了需求的增长,例如新型研发的汽车产品更加节油,汽车建造材料更加轻便,都减少了对铝、锌、塑料等材料的使用。此外,技术进步带来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比如更细的铜管节约了铜的使用量,铝管代替铜管引发了需求替代;再比如,对精铜的需求逐渐转向合金和废旧金属等性价比更佳的基础材料。
政策方面,由于全世界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那些环境有害类商品,比如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发生变化,政策上成为被替代的对象,而环境友好的商品比如铂族金属则被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被更广泛地推广使用。
综上,基于历史经验,大宗商品周期的更替和变动往往开始于需求总量和需求地理分布的转变。作为本轮商品周期的推动者,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对全球商品周期的最终走势起着重要的标杆性的作用。

三、对大宗商品市场供给因素的分析

过去10年,全球大宗商品家上涨的背景下,供给方面的增长并不充分。原油产量年均增长不足1%,金属产量增速相对较快,但仍落后于需求的增长趋势。总的来说,能源和农产品的供应趋势增速要低于金属(如铝和钢铁)以及煤炭。
在大宗商品的各个细分品种中,能源和农产品的潜在增长率较低,这是因为产品的供给扩张不仅仅取决于对未来市场预期的判断,还会受技术、地理、政治等多方因素影响或制约(如图6)。
对于农产品来说,随着化肥、灌溉等技术的过度应用(如图7),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量增速开始放缓。由于新增耕地主要来自于非洲和东欧国家,但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抑制了农业产能的大幅提高。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此外,还要持续观察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后续影响。美国于9月13日推出的新一轮刺激政策,并未明确购写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总量和期限,只表示说“直至就业市场出现明显起色为止”。受这一消息刺激,国际市场诸多类别的大宗商品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例如,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立即上涨69美分,收于99.00美元,涨幅为0.70%,为今年5月3日来的最高水平。不过,市场的乐观情况持续时间不长,在第二周即开始下降(图8)。当然,美联储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写是逐月进行的,其累计效应仍需观察,一旦美欧两大经济体经济形势转好,或者美元贬值明显,都会拉升大宗商品整体,至少会刺激部分大宗商品出现品种间的轮动、交替升高。
除此之外,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整体趋势的因素有很多,作用领域也各有不同,判断未来的趋势既要关注需求端的情况,还要结合商品市场供给端的情况,开采技术、地缘政治、生产要素、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商品期货市场发育程度、商品市场卖方及写方的市场结构都会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各种商品之间也会因为技术、制度、心理等因素发生此消彼长的替代或转移现象。
[参考文献]
孔庆影. 大宗商品:谁是转型受益者[N].财经,2012-09-03.
白明.十大因素制约QE3对大宗商品助推[N].中国经济导报,2012-09-22.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rend of Commodity Cy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Supply-Demand and Reality
Yang Chao1,2
(1.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031,China;2. Graduat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e School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voices arguing that the super cycle of commodity market is close to an end can often be heard. The CRB index shows a W-shape trend in 2012. The price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commodities show obvious fluctuation. The third roundof quantitative easing (QE3) strengthens the expectation that the price of the commodities will climb sooner or later. Whether China's powerful commodity market, driven mainly by demand, will come to an end and whether the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adopted b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ill lead to the rise of the prices of the commodities globally are the two hot topics recently.
Key words: commodity; super cycle; reduction of debt;anti-recession; quantitative easing
(责任编辑:张积慧)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