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放射性药物学 >孢子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临床观察与比较

孢子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临床观察与比较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6854 浏览:1796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背景: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S.s)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目前本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而在我国东北地区呈流行状态,近年发病率不断升高。本病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发生于儿童的孢子丝菌病在吉林省亦比较多见。孢子丝菌病临床体现最常见的类型为皮肤固定型和皮肤淋巴管型。关于本病的治疗方面,国内目前运用伊曲康唑(ITC)、碘化钾(KI)、特比萘芬(TBF)治疗成人孢子丝菌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而儿童由于依以性相对较差,对药物安全性要求相对高,由此寻求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策略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关于运用ITC与TBF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大样本评估和比较。目的:评估ITC与TBF对于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二者做出比较浅析。以而为儿童孢子丝菌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策略:采取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对象来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经真菌培养证实为孢子丝菌病,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儿童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ITC组和TBF组,ITC组:给予ITC5mg/kg,日1次与饭同服或用牛奶送服。TBF组:体重20kg者,给予TBF125mg日1次口服;体重20kg者,给予TBF62.5mg日1次口服。比较两组疗法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浅析。结果:106例患者中,纳入ITC组52例,完成治疗49例,脱落3例;TBF组54例,完成治疗48例,脱落6例。共计治疗总例数为97例,脱落9例。(1)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97例患儿中,性别:男性53例,女性44例,男女比例为1:0.83;年龄:年龄3月至12岁,平均年龄为50.68±36.35岁;居住地:除2例患儿居住城市,余95例患儿均来自农村;发病诱因(外伤史、接触史):有明确外伤史者1例,占1.03%,余例均否认外伤史。除2例外其他95例患儿家庭均有将玉米秸秆作为生活燃料的经历,占97.94%。病程:病程2周至13个月,平均2.88±2.20个月;发病月份:多为冬春季发病,11-12月份35例,1-2月份31例,3-4月份17例,5-6月份4例,7-8月份6例,9-10月份4例;发病月份集中在11-4月,共83例,占85.57%。皮损分型:固定型89例(91.75%),淋巴管型8例(8.25%)。皮损特点:皮损类型多种多样,主要体现为结节、丘疹、红斑;分布部位:发病部位有1例发生于手背部,1例发生于颈部,余95例均发生于面部;分布于面部的具体部位为:面颊43例,眼睑27例,下颌部10例,鼻部5例,眼角4例,唇周3例,眉部2例,耳前2例,额部1例。两组患儿在一般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别(p0.05)。(2)临床疗效:ITC组治愈49例,疗程2-6个月,平均疗程为2.56±0.78月,3个月治愈率为85.71%,6个月治愈率为100%;TBF组治愈48例,疗程1-7个月,平均疗程为2.88±1.00月,3个月治愈率为80.41%,6个月治愈率为97.92%;两组疗程的差别无统计学作用(p0.05);两组治疗策略在3个月、6个月的治愈率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3)不良反应:97例患者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主要体现为消化道症状;ITC组患儿2例治疗历程中出现副作用,分别体现为恶心、胃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TBF组患儿1例治疗历程中出现副作用,体现为胃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1)ITC与TBF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安全且有效;(2)ITC与TBF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别。关键词:伊曲康唑论文特比萘芬论文治疗论文孢子丝菌病论文儿童论文

    中文摘要4-6

    Abstract6-12

    英文缩略词表12-13

    第1章 引言13-15

    第2章 绪论15-24

    2.1 历史回顾15

    2.1.1 国际背景15

    2.1.2 国内背景15

    2.2病原学15

    2.3 流行病学15-17

    2.3.1 地域分布:15-16

    2.3.2 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16

    2.3.3 发病年龄与性别:16

    2.3.4 好发部位16-17

    2.4 临床体现17-18

    2.4.1 皮肤局限型(固定型)17

    2.4.2 皮肤淋巴管型17

    2.4.3 皮肤播散型17-18

    2.4.4 皮肤外型18

    2.5 实验室检查18-20

    2.5.1 真菌学检查18-19

    2.5.2 组织病理学检查:19

    2.5.3 精制孢子丝菌素皮肤试验19

    2.5.4 其他19-20

    2.6 鉴别诊断20

    2.6.1 其他真菌性疾病20

    2.6.2 皮肤肿瘤20

    2.6.3 其他感染性皮肤病20

    2.7 常用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20-24

    2.7.1 饱和碘化钾溶液(SSKI)20-21

    2.7.2 伊曲康唑(ITC)21-22

    2.7.3 特比萘芬(TBF)22

    2.7.4 霉素B(AmB)22-23

    2.7.5 物理治疗23

    2.7.6 外科治疗23-24

    第3章 材料与策略24-27

    3.1 病例来源24

    3.2 病例选择标准24-25

    3.2.1 纳入标准24

    3.2.2 排除标准24

    3.2.3 随即分组策略24-25

    3.3 治疗策略25

    3.3.1 治疗用药25

    3.3.2 服用策略与剂量25

    3.4 观察指标25-26

    3.4.1 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25

    3.4.2 治疗疗效评估25-26

    3.4.3 安全性评估26

    3.5 统计学浅析26-27

    第4章 结果27-32

    4.1 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27-29

    4.1.1 一般资料27-28

    4.1.2 临床资料28-29

    4.2 两组患者资料比较29-30

    4.3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30

    4.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0-32

    第5章 讨论32-36

    5.1 儿童孢子丝菌病的流行情况及发病理由32-33

    5.2 儿童孢子丝菌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点33

    5.3 ITC及TBF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33-34

    5.4 总结34-36

    第6章 结论36-3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