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放射性药物学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疾病筛查中应用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疾病筛查中应用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24355 浏览:1088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检测油田职工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 和PGⅠ/PGⅡ比值(PGR)水平,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在胃疾病筛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2051例油田职工(其中210人属有胃部不适症状的非健康人群)和200例健康对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照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同时对胃病组210例均经胃镜检查病理确诊。结果油田职工血清PGⅠ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群(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与对血照组比较,血清PG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Ⅱ显著性上升(P<005);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PGⅠ水平显著下降(P<005),PGⅡ差异无显著性(P>005),PGR下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GⅠ和PGⅡ均显著性增高(P<005);胃癌患者与对照组相比,PGⅠ显著性下降(P<001),PGⅡ差异无显著性(P>005),PGR降低,以PGⅠ≤70 μg/L,PGR≤70为临界值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438%,特异性为953%。结论血清PG水平和PGR可以作为胃病高发人群的普查筛选的一种灵敏、准确的早期血清学诊断指标,联合测定PGⅠ和PGⅠ/Ⅱ比值可起到胃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关键词】PGI,PGII,PGR;胃部疾病;普查
作者单位:124010盘锦辽河油田第二职工医院检验科胃癌一般发现都是晚期,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类似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胃癌的检查手段一般是胃镜检查,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对胃癌早期具有诊断作用。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胃蛋白酶原无活性,在胃内盐酸作用下,或者在酸性条件下,通过自身催化,从N端水解42个氨基酸后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据分布和免疫原性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两种亚群。其中PGⅠ是由胃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合成,PGⅡ不仅由胃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合成,而且可由胃窦黏液细胞及近端十二指肠合成。PGⅠ针对的是胃体部位的分泌量变化;PGⅡ针对是整个胃的的分泌量变化胃黏膜合成的胃蛋白酶原大部分进入胃腔,在胃里酸性条件下从N端水解42个氨基酸以后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另外,有大约1%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血液,血清中PG的量反映其分泌水平,血清PG水平可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PGⅠ和PGⅠ/Ⅱ比值可起到胃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各种胃病、油田职工及健康人中血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以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检测及其PGR在胃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正常人200例(男 100例,女100例)作为对照组。体检后证实无消化道疾病, 肝、肾疾病,无胃痛史的人群。
112体检者2051例,其中210人属有胃部不适症状的非健康人群。男女之比为214∶1,年龄介于24岁至60岁之间,40岁以下者占总人数的45%,40~60岁者占55%。
113胃病组210例,均经胃镜检查,病理确诊。可分为以下4组:浅表性胃炎组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3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50例和胃溃疡患者组69例;胃癌患者4例。
12研究方法
121样品的采集采血前不宜多运动,采血前15 min,采血前三天不要暴饮暴食,不饮酒、不吃腥辣等刺激性食物,不接受药物或其他方式的治疗。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后, 3 h内离心(避免长时间放置造成溶血)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20 ℃保存备用。
122胃蛋白原测定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由北京美康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提供,严格按试剂盒说明操作。实验数据以数据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0例对照组血清 PGⅠ值为(1393±339) μg/L,PGⅡ值为(106±111) μg/L, PGR值为233±203。
22油田职工与对照组血清PG含量的比较见表1。
23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PG含量的比较见表2。
表1
组别例数PGIPGIIPGR对照组2001393±339106±111233±203体检组20511596±359123±106248±216P值<005>005>005油田职工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PGⅠ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PGⅡ和PG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组别例数PGIPGIIPGR对照组2001393±339106±111233±203胃溃疡组692163±468313±15865±46十二指肠溃疡组502083±423298±14962±42浅表性胃炎组481683±339236±18193±43慢性萎缩性胃炎组39613±239106±8653±36胃癌患者组4263±158108±8642±36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PG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Ⅱ显著性上升(P<005);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PGⅠ水平显著下降(P<005),PG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R下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GⅠ和PGⅡ均显著性增高(P<005);胃癌患者与对照组相比,PGⅠ显著性下降(P<001),PG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R降低。以PGⅠ≤70 μg/L,PGR≤70为临界值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438%,特异性为953%。3讨论
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胃癌,因此胃癌目前仍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癌症防治研究工作的重点,目前依靠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手段,但胃镜检查存在诸多不便,不适于作为筛查手段在大规模的人群中推广使用,寻找一种简单易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早期胃癌诊断方法是当务之急。血清PG法作为一种检测精度高、简便且安全无创的胃癌初筛方法,能解决很多人惧怕胃镜检查的痛苦,怕射线暴露等诸多问题。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分为PGI和PGll,PGⅠ由胃黏膜的胃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合成,PGⅡ不仅由胃主细胞及颈黏液细胞合成,而且可由胃窦黏液细胞及近端十二指肠的Brunner腺等合成,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Ⅱ[1]。在临床上,测定血清PGⅠ和PGⅡ的水平及其比值有助于胃溃疡及胃癌的鉴别诊断。过低的PGⅠ和PGⅠ/PGⅡ应警惕早期胃癌。由于血清PG的含量直接反映胃黏膜的功能,胃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明显下降,表明胃癌患者胃黏膜分泌能力下降[2]。80%以上的胃癌伴有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可导致胃黏膜主细胞丢失,从而影响其分泌功能;胃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明显下降与胃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癌患者胃黏膜萎缩、肠化生而分泌降低有关[3];致癌因子使胚细胞中PG基因受损突变,从而失去了分泌PGⅠ的能力[4];基因突变胚细胞又更新黏膜细胞,使PGⅠ、PGⅡ分泌持续降低。胃癌患者血清PGⅡ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分泌PGⅡ细胞分布较广有关。血清PGⅠ和PGⅠ/PGⅡ比值的降低,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PGⅠ、PGⅡ升高是消化性溃疡的危险因素,血清PGⅠ及PGⅠ/PGⅡ明显下降对监测早期胃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PG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筛选,以及胃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检测、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胃酸分泌的评判都有重要的意义。从非萎缩性胃炎到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肠化生,最后发展为胃癌,如果能阻止此进程,则得胃癌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在此进程中,常常伴随着PG的明显变化;在筛查中我们发现油田职工血清PGⅠ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可能与油田职工的生活习惯有关,如吸烟饮酒喜欢吃辛辣食物等。因此,定期检测PG并进一步干预治疗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手段。以PG作为肿瘤标志物的方法在我国将会有进一步的普及。
参考文献
[1]蒋孟军,肖志坚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实用癌症杂志,2000,15(5):40.
[2]StemmermannGN, SamloffIM, NomuraAMY, et al Serumpepsinogens ⅠandⅡ andstomachcancer ClinicaChimicaActa,1987,163:191.
[3]XiaoZhi jian, Jian gMen g jun, Huan gXu quan Radioim 2 munoassayof pepsinogenⅠand pepsinogen Ⅱinhumanserum NuclearScienceandTechni ques,1998,9:33.
[4]SamloffⅠM Pe psinogensⅠandⅡ:purificationfrom gastricmucosaadradioimmunoassa yinserum Gastroenterolo gy,1982,82:26.
[5]李益农, 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LabeledImmunoassa ys&ClinMed,Se ptember2004,Vol11,No3194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