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法学 >> 法学开题报告 >宪法清末立宪中日本因素普通

宪法清末立宪中日本因素普通

收藏本文 2024-01-27 点赞:26065 浏览:1201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晚清时期,为摆脱自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奴役,中国社会各阶层展开了有益的探讨与实践。有封建旧官僚开展的洋务运动,知识分子倡导的维新变法,还有农民阶级发起的义和团运动,然而这些运动都是以民间兴起的。清政府在1901年庚子事变受到巨大的创伤之后,终于下令变法,开启了清末十年新政时代。清末新政的核心是立宪,所以本论文选择以清末立宪为探讨对象。而清政府为迅速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立宪的模仿对象,所以本论文重在探讨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探求在清末立宪的历程与结果中存有日本因素的地方,还原清末立宪中存有日本因素的全部图景。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清末立宪备受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浅析前人探讨成果的基础上,得出前人对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的认识还有着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本论文的探讨作用。第一章是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概述,主要论述了清末立宪之前的社会背景,清末立宪与日本的联系,晚清政府模仿日本进行立宪的主要理由。第二章论述了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方式及主要内容,重在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明治宪法》的相同及相似之处,以文本角度探究立宪中的日本因素。第三章重在论述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效果及启迪,以清政府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浅析,立宪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接下来以四个方面浅析立宪失败的理由,最后总结出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启迪。最后是结语部分,清王朝在其灭亡前夕锐意革新,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在历代封建王朝的进展中是奇特的一幕。清末立宪取法日本,也为以后的法律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参考。关键词:清末立宪论文日本因素论文钦定宪法大纲论文明治宪法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6

    目录6-8

    绪论8-11

    一、不足的提出8

    二、前人的探讨成果8-10

    (一) 国外探讨近况8-9

    (二) 国内探讨近况9-10

    三、本论文的探讨作用10-11

    第一章 清末立宪中的日本因素概述11-26

    一、清末立宪与日本的联系11-18

    (一) 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背景11-13

    1. 晚清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11-12

    2. 领事裁判权的奴役12-13

    (二) 近代日本立宪成功对晚清中国的刺激13-16

    1. 明治维新与明治宪法13-14

    2. 废除不平等条约14-15

    3. 对外战争取得胜利15-16

    (三) 日本政府对清末立宪的推动16-18

    二、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理由18-26

    (一) 主观意图18-20

    1. 模仿日本收回领事裁判权18-19

    2. 维护君主专制19

    3. 寻求立宪捷径19-20

    (二) 客观形势20-23

    1. 清政府财力匮乏20-21

    2. 《日本国志》的影响21-22

    3. 中国与日本具有文化同质性22-23

    (三) 各国宪法的比较选择23-26

    第二章 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方式及主要内容26-38

    一、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方式26-31

    (一) 两次派员到日本考察宪政26-27

    (二) 模仿日本立宪历程确定预备立宪期27-29

    (三) 模仿明治政体革新官制29-31

    二、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主要内容31-38

    (一) 以君权为立宪主线31

    (二) 以富国强兵为立宪目标31-32

    (三) 参照《明治宪法》制定《钦定宪法大纲》32-38

    第三章 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效果及启迪38-51

    一、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效果38-48

    (一) 没有实现预期目标38-41

    1. 内忧外患依然有着39-40

    2. 专制政权土崩瓦解40-41

    (二) 、清末立宪取法日本方式的不足41-48

    1. 时空限制41-43

    2. 缺乏政治支持43-45

    3. 领导不力45-46

    4. 清廷统治权威衰落46-48

    二、清末立宪取法日本的启迪48-51

    (一) 坚持大胆引进与善待传统相结合48-49

    (二) 坚持社会制度与法律类型相适应49-51

    结语51-5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