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发展经济学 >测度中国工程机械上市企业技术革新能力测度

测度中国工程机械上市企业技术革新能力测度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7018 浏览:226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阐述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构建了工程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进而提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创新能力;创新评价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0-0025-06

一、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概况

工程机械,是指土方工程、石方工程、流动起重装卸工程、人货升降输送工程和各种建筑工程的综合机械化施工以及同上述工程相关的工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所必需的机械设备。因为与全球经济状况、基础建设投资及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密切相关,所以工程机械被视为与人类生活共存的“日不落”产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程机械面临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争夺,从产业发展方面“围剿”国企的行为时有发生,至2006年,在华的外商合资、独资企业已达169家。为此,行业内重点骨干企业都开始注重自主创新,每年有80个左右新产品、新技术问世,其中每年有10个左右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2007年有3项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奖。主要生产企业每年投入的创新研发费用占到销售额的3%~5%,有少数企业达到5%~7%,基本具备了各类主机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为中国工程机械开拓国际市场起到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已有22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业绩。

二、产业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1.工程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自从熊彼特(J.A.S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一词以来,各国学者对技术创新开展了涉及技术创新的内涵、主体、源泉、动力、评价指标、效益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韦尔斯巴根(Verspangen,2000)、科肯(Cohen,2002)等分别研究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研发溢出、专利和创新绩效,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张君祺、吴学松(2004)从战略、研发机构、科技人才观、企业文化建设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阐述了三一与徐工的创新体系以及它们的创新能力;[3]沈江、王君(2007)从技术创新源作用力、作用载体和技术创新作用效果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工程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ECE理论模型以及技术创新作用效果评价体系;[4]黄宝中、唐婧鑫、黄岚(2009)从龙头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知识产权战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广西工程机械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问题;[5]王玉等(2005)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长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江三角洲地区装备制造业54个子行业的资源配置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6]吴坡(2008)从企业家精神、资源基础和制度创新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实现。[7]

2.工程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综述

傅家骥等(1998)以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及营销能力等6个指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8]彭中文,何新城(2009)从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和实现等三个方面对湖面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和竞争力进行了研究;[9]黄鲁成(2006)提出将R&D总支出、直接R&D总人员、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占比等4个指标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10]李廉水、周勇(2005)分析了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11]孙晴晴(2011)从主体要素、技术创新要求、环境要素、管理和制度要素、创新集群绩效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工程机械创新集群能力的综合评价。[12]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有较多的学者关注装备制造或者工程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问题的研究。本文将着重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直接反映技术创新活动核心内容的方面选择相关指标,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模型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与指标选择

1.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为全面系统分析某些社会经济问题,人们往往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即多个相关的指标元素构成一个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重要性的高低给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通过加权计算,得出整个指标体系的数量化结果。这种方法是有其科学性的。但是,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指标的选择,要全面、有用、相对集中;二是权数的确定,往往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工具,这种方法是通过计算各个候选指标在各个样本之间的相对差距,以此作为指标选择的依据,将各个样本之间具有相对较大差距的那些指标抽取出来,作为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元素,而排除样本之间差距不大的那些指标加,从而构建一个综合评价函数:
F=A1×F1+A2×F2+…Ai×Fi+…+Am×Fm,(i=1,2,…,m)其中Ai是综合因子Fi的权数,它是根据Fi的贡献率确定的,即Fi的方差占全部总方差的比重确定的。这样,即排除了在指标选择和权数确定时的主观因素影响,又可消除指标间相互重叠的信息影响,使定量分析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从而更易抓住主要矛盾,使综合评价结果唯

一、客观、合理。

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因此必须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衡量。而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工具也有很多,由于主成分分析的以上优点,加之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消除样本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的前提下,提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因此,近年来,主成分分析在多指标评价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也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以评价。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选择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是直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两个方面。其中的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及实现的可能性,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或效率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根据评价指标选择应当遵循的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陈晓慧,2002),[13]本文将选取总资产、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和研发费用来测度技术创新投入,选择专利数、营业收入、每股净资产和净利润来没度技术创新产出。从而形成了包括2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的技术创新能力测试体系,如表1所示。以上指标的数据收集,除了专利数据可通过专利检索获取之外,其他数据都要另行收集。因此,为了保证数据收集的可能性,本文将从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上市公司中选择样本企业,然后从它们公开的年报中收集相关指标数据。对于专利数据,本文主要通过“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怎么写作平台”①和“Innography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平台”②进行专利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相互检验。
此外,专利制度是创新成果的重要保护途径,专利统计是反映技术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在本文所构建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当中,专利数据也是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在样本企业的选择过程中,本文不包括那些没有专利活动的工程机械企业。但是,即便如此,本文肯定这些企业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SPSS11.5,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各个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数据无量纲化,消除因数据类型的不同而产生的分析误差(如表2所示)。而表3而则反映了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如果结合企业信息,则可以得知各企业在各指标中所处的位置。对此,论文不再深入分析。
表4是相关系数矩阵,从表中可以看出,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专利数量、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五个指标相关系数都较大,表明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也证明他们之间存在较多的信息重叠。此外,总资产与这些指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它们之间有一定量的信息重叠。而以上指标与研发费用和每投净资产的相关系较弱,表明它们之间有没太多的重叠信息,此反映了研发支出对于中国工程机械领域创新活动的影响并不突出,而资本市场上的也没有对中国工程机械的技术创新产生明显的影响。

四、模型分析

主成分个数的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角度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本文用特征值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
通过表5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可以看出,本文所选取的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的各个指标,通过SPSS软件运算后,提取了2个主成分,即m=2。而且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所提取的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占方差百分数及其累加值。这2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整个方差的93.174%,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udooo.com

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
从表6中的初始因子载荷可知,专利数、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资产等六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即因子1,F1)上有较高的载荷,同时也说明了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而研发费用和每股净资产等两个指标在第二主成分(即因子2,F2)上有较高的载荷,同样也说明了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所以,提取两个主成分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因此可以用这两个新的变量来代替原来的8个变量。
而值得注意的是,表6(主成分载荷矩阵)中所列的是初始因子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其中的每一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但它们还不是主成分模型的特征向量。而主成分模型的特征向量是主成分初始载荷矩阵中的相应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如表7所示。
得到特征向量后,将其与表1的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即可以如下得到主成分表达式:
F1=0.381*ZX11+0.412*ZX12+0.405*ZX13+0.132*ZX14
+0.373*ZX21 +0.424*ZX22+0.034*ZX23+0.429*ZX24(1)
F2=0.091*ZX11-0.152*ZX12-0.232*ZX13+0.657*ZX14
-0.048*ZX21 +0.096*ZX22+0.068*ZX23-0.027*ZX24(2)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5.423;

2.031)

即可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 F=0.302*ZX11+0.259*ZX12+0.232*ZX13+0.275*ZX14
+0.259*ZX21 +0.335*ZX22+0.212*ZX23+0.305*ZX24(4)

五、评价结果与研究结论

1.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评价模型,可以得知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情况,如表8所示。通过表中的数据可知,在F1主成分当中,三一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值为4.384,紧随其后的是中联重科,其创新能力值为0.0497,而排名前五的还有徐工科技、柳工和安徽合力。说明这些企业在第一主成分当中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或者说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第一主成分当中表现较好;
而在F2主成分当中,柳工以2.939的创新能力值排名第一,紧随其后是徐工科技,排名前五的还有安徽合力、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说明这些企业在以研发和资本市场的技术创新活动指标当中具有较好的表现。
在F综合技术创新能力当中,三一集团以2.685的竞争值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中联重科,其竞争值为2.254,而排名前五的还有徐工科技、柳工和安徽合力。此说明这些企业在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当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得到了较多的创新成果。而综合创新能力的排名与F1主成分的创新能力排行相似,说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F1主成分相关指标的影响较大,企业在F1相关指标中所处的竞争位置,决定了其在技术创新活动的综合创新能力中所处的竞争位置。

2.研究结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日趋完善,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速减缓。而伴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可以预测,中国的工程机械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中国工程经济的崛起,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工程机械的生产制造和市场需求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正在成为全球行业增长的主导者,并由过去的跟随者正成长为全球市场的挑战者、变革者,甚至引领者,全球工程机械产业重心呈现出开始向中国转移的迹象。在市场需要的巨大推动力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而言,具有较战略性的意义。本文通过总资产、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研发费用、专利数、营业收入、每股净资产和净利润等8个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中的典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得到的研究结论认为:
①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今后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当中,注意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表现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人力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管理。
②研发经费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一般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明显相悖。这反映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重要部分,产业也都比较注重研发,但是研发经费与工程机械产业的投入和利润的成长相比并不明显,整体上也没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在相关企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相关经费的投入。
③湖南省作为中国工程机械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相关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是现代企业发展壮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湖南省工程机械产业要加快市场的拓展和发展的同时,要根据自身产品和市场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制订和实施合适的专利战略,以保持或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和市场的竞争力。
④ 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策略,综合以上评价结果和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在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当中至少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加强:第一,以R&D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投入策略。已有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研发投入。而对于高技术领域的工程机械而言,更是如此。在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和结合国家创新政策,加强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性能方面进行创新的经费投入,实施“专家型技术领军人才的稳定,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的技术创新团队发展策略,从而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足够稳定和可靠的智力基础。第二,以专利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保护策略。专利和技术秘密是技术创新成果提供法律保护的重要途径。专利制度的本质是“以公开换取垄断”,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市场竞争,专利已经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和参与技术竞争的重要武器。而对于工程机械这一传统技术领域而言,专利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现。当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都将为中国工程机械制订和实施专利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而通过适用有效的专利发展策略将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第三,以技术互补为关键的协同创新发展策略。截止2008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包括电梯产业)生产企业2,000个,企业集团10多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2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6家,外商合资、独资企业100多家,并形成了徐州、常州、厦门、长沙、济宁和柳州六大生产基地。协同发展是社会分工环境下产业/企业实现发展的关键途径。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如何解困,又如何应对外资工程机械企业所带来的技术、资本和市场的竞争,其中有效的策略即是要实现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产业内部的协同、产业 -- --高校的协同、区域的协同”,以此实现错位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注释]
① 详见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怎么写作平台:http:///,检索日期:2011-07-25.
[参考文献]
Los B, B Verspagen. R&D, Patent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 Empirical Economics, 2000(25): 127-148.
Cohen W M, Akira Goto. R&D Spillovers, Patents and the Incentives to Innovat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Policy, 2002(31): 1349-1367.
[3] 张君祺,吴学松.徐工与三一创新体系的比较——兼论提升工程机械企业创新能力[J].建筑机械化,2004(1):46-50.
[4] 沈 江,王 君.基于场分析的ECE模型在工程机械技术创新评价中的应用[J].工程机械,2007(6):56-60.
[5]黄宝中,唐婧鑫,黄岚.广西加强工程机械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9(3):73-75.
[6] 王 玉,孙 慧,吴昌南.长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业产业区带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9):61-78.
[7] 吴坡.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环境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J].理论与实践,2008(12):80-81.
[8] 傅家骥,等.技术创新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9] 彭中文,何新城.湖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及其竞争力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9-43.
[10] 黄鲁成,张红彩.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6):54-58.
[11] 李廉水,周 勇.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 科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udooo.com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3):38-42.[12]孙晴晴.工程机械创新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硕士论文,地点:长沙理工大学,2011.
[13] 陈晓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5):127-129.
A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Li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
Qiu Honghua ,Zhao Yong ,Liu Xiaoli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Xiangtan University, Center for Patent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Hunan Province, 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China's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dustry and then reviews the existing studies of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gineering machinery enterprises. It also,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odel, evaluat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bility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nterprises, followed by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ve capability; innovative evaluation
(责任编辑:张丹郁)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