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法制教育 >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广电传媒企业管理人才方法查抄袭率怎么

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广电传媒企业管理人才方法查抄袭率怎么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6413 浏览:163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运用合作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传媒企业缺少有经验的管理者的现状,进行了适当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传媒集团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模式和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传媒企业;高校;管理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已经进入了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阶段。由于广电行业人才结构性的缺陷和人才本身的缺陷,导致目前采编人员饱和,而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高水平的管理者严重匮乏。真正既熟谙新闻行业和传媒市场运作,又懂得媒体管理和经营的高级复合型媒体管理人才,却风毛麟角供不应求。特别是形势的变化要求广电行业急需一大批既懂宣传,又懂管理,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传媒人才。[11]而高校的教育没有满足传媒企业对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的需要;而传媒企业的广大管理者和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却很难找到学习和培训的机构。这些矛盾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只有走校企合作培养管理人才的道路,才能解决这个矛盾。

二、校企合作的理论综述

西方“合作”一词一般为“ partner

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ship” ,正式用语为“ collaboration” 。Gray定义合作是两方或多方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成立的能汇聚资源(劳动力、资金、信息等)的自愿性联合体。Wood等认为合作是利益主体运用共同规则、标准和框架来处理共同问题(problem domain)的交互和决策过程,每个利益主体均有自主权,同时保留决策独立权。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产学研活动,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而进行的互动过程”。其内容主要有: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包括高校、企业、行业、学生、政府、社会等方面;合作的内容包括技术与资源、课程设置与专业配置、岗前训练与实验实习、师资交流与科学研究、文化育人与就业等;合作的前提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与效益的统一上:合作的基础是“双向互利”或“多方受益”;合作的特点是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怎么写作性、周期性、流动性、开放性和受益性等。高校与传媒企业合作是指以传媒企业、高校为主体,实现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规律,将生产、教学、科研融为一体,实现校企双方风险共担、利益最大化的整体活动。其本质是“育人”,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合作的成功的关键是培养的管理人才要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怎么写作。
协同理论与耗散结构论、突破论并称为新三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认为,协同理论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规律和特征。协同理念的战略用于发展产学研合作,主要是提供各方的优势互补的最佳合作方式。使合作共同体的整体收益大于不合作状态下的收益。
在合作理论和协同理论的支持下,国外高校与企业形成了许多科学的合作模式。例如,美国模式是,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合作教育、共建研发中心等;英国模式是 “三明治”模块教学,在培养方案中采用工读交替的形式,在校学习的理论学期中包括工作学期,并采用完全学分制。德国模式是“双元制教育”,强调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模式都有适合本土需要的特色,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和保障校企合作活动的开展。
我国高校与企业也探索出一些合作模式,主要有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模式,高校科技孵化中心模式,高校校办工厂模式,高校研究开发基地模式,高校科攻关课题模式,高校产学研工程模式,高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模式等等。
以上模式都表明,校企合作要以开展产学研活动为主,形成是一个有机的、综合的、统一的创新体系,才能保持长期合作。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考虑,认识和探索广播电视传媒行业培养管理人才的基本规律。要通过研究形成一套有理论指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
从实践的角度考虑,产学研的研究工作对科研立题、研究方法、评价方式均有创新和突破。同时还将对科研与实践、科研与教学、科研与改革、科研与发展等相互关系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考虑,有利于改变现有广播电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广播电视节目水平低下的现状。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带去高素质、强能力的管理人才,创造了培养企业管理干部的新途径。双方共同传递的信息有利于共同研究开发出广大观众喜欢的产品,提高高校和企业的美誉度。

三、我国广播电视企业最需要的传媒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现有的管理者中有许多人都是在具体工作中由上级提拔起来的干部。这些人可能专业技术很强,但有不少人从来没有学过管理理论和领导科学等理论。不少人在管理过程中,往往用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去管理现代化的影视传媒企业。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传媒事业发展。
今后我国广播电视机构最需要的传媒管理人才,主要以下几层面:

四、重庆市高校与影视传媒企业合作的几种方式选择

1.高校研究开发基地模式。这种模式一般由企业投资,高校提供人力资本和部分仪器设备,在高校建立的研究开发基地。整合校内丰富的人才物力资源的设备和人员,如经济类、管理类、行政类的教授、专家们,为企业管理干部们量身订做企业需要的学习模块,进行科学地教学。实践方式如:构建总经理办、中层管理者班、基层干部管理班、新技术提高班等。学习时间可以是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半年、一年。
2.科研项目攻关课程模式模式。高校和企业合作承担国家、地方和产业的科技攻关项目,从而实现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整合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把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受训学员的职业能力。
3.高校与企业签定长期合作协议模式。高校与企业通过签定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在毕业生就业、科学研究、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实验实习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首先,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能够促进高校的研究更为社会化、实践化,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水平。其次,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能够促进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使高校的办学格局更为开放化,导向更为明确。同时,市场竞争信息的引入在高等教育产业的竞争中必将对高校传统思维产生强大的冲击,对高校改革进程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能够促进教师调整知识结构,充实实践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第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能够达到促进办学,增强办学实力的效果。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后,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样一来,为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高科研设备的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后盾。最后,教学、科研与生产结合后,企业的科技转化得到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机制调整有了理论与技术的支持,促进了企业的改革,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进而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保证校企合作模式正常运行的充要条件

1.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管理体制和机制。

由于重庆市的许多地方高校是公办的。在与传媒企业合作时,还处于在自发组合、松散随意的现象。为了吸引更多的高校和企业参加到合作体中来,应该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建立双方的联系机制,使高校深入地了解企业需要那方面的人才,适时调整高校教学资源、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又让企业积极地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市场需要的产品。

2.企业要积极配合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

传媒企业要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全体员工都参加校企合作的学习培训。让大家认识到,要成为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高水平的管理者是很辛苦的。要做好参加培训人员的工作安排。既要让他们学习好,又不要耽误本职工作的开展。注意选派有培养潜质的干部和愿意认真学习的员工参加与高校的合作培训。注意与校方安排协调好培训所需的资金,时间、物资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要让受训学员把他们学到的经营理念、宣传经验、管理技术及时运用到本企业的工作中去,多给他们尽快成为复合型人才的锻炼机会。

3.政府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

目前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对产学研合作的好处知之太少,对依靠高校力量开发产品、培养企业人才的工作重视不够,当地政府对高校与企业合作提高技术的考核和支持力度太小。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借鉴日本“制度化”的经验,加强企业技术考核和经营承包责任制。在企业考核指标和厂长任期目标中明确规定技术开发资金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科技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以及职工培训费用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政府还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拨款或减免税收,建立合作教育基金、高新技术风险基金等方法来对校企合作政策等方式,改善企业加入校企合作队伍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模式是推动企业干部能力提高的最佳途径,是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是校企双方提高自身实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校企的合作,让广播电视传媒学科体系健康成长;使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经营效益,校企互动,共同促进教学水平与研究开发影视新产品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GRAY B. Conditions facilitating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J]. Human Relations, 1985, 38: 911-936.
李广琼,黄少年.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29).
[3]王捷,杨永明,乐建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
作者简介:
李晨曦(1984—),女,贵州毕节人,重庆电视台重视传媒集团编导,西南大学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李权(1955—),男,贵州毕节

源于:大学生论文www.udooo.com

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旅游酒店管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